后来在现实的逼迫下我带着小明回过老家,正如前文所说小明因为发烧,奶奶曾和我一起带着小明在医院,也亲眼“见证”了这个弱小的孩子没有办法在老家生存,但是那时候的奶奶对小明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尽管那是她的亲孙子。在我的强烈请求下,最终她愿意试一试,过来A城帮我们带孩子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她是一个“明白人”,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母亲,如果没有“慈悲心”是不会放下“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
她还是一个和我“很像”的女人,她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我基本一致。她敢想敢“冒险”,她“狠不下心”,她做不到不顾自己的亲孙子在外悲怆地流浪而“远远观望”。
她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她来到A城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她那颗爱孩子的心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她一点也没有嫌弃孩子,“无限地包容着孩子”。
所以,就算以后我们时有矛盾,我都不会忘记她对我们的“恩情”,是她,是奶奶给了我和两个孩子重生,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我想这是大多数脑瘫患儿母亲的心声,除了自己孤军奋战外,极难找到“帮手”,可以说是“大海捞针”,连理解的人都是少之又少,更不消说帮助了。他们不理解为了那一点点“卑微”的进步,你怎会如此兴奋,在世人眼里,那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又是怎样的“可笑至极”,以至于这类“特殊孩子”的母亲,慢慢地“隔离了社会”,眼里似乎只有这“可怜的永远不会好起来”的孩子。
我耳边也不乏这样的语言,“这孩子长得是真好看啊!可惜了,不会走路……”,“嗳哟!好看又怎么样呢?!好看有什么用!再好看也不过是傻瓜一个!”……
我所听到的也只有极少数聪慧的脑瘫患儿,有所突出成绩的“感人事迹”出现在网络里,新闻上,而现实是更多的脑瘫患儿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这类孩子占绝大多数。
这类孩子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希望”了?!是不是就是“废物一个”?!
虽说“智力决定一切”,但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苍可以怜见这类孩子的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多少,难道我们就得不到一丝丝的理解与尊重?!
不理解也罢!请不要说些“无用的话”,你以为你什么都懂,其实你不懂,所以,我也可以认为觉得这类孩子就是“傻瓜”,就是“废物”的人,他(她)本身就是一个傻瓜!
当然对少数只是叹息可惜了的人,我仍愿意相信你们的善意。在你们有幸看到此书时,也许你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并不是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值得被关注,才值得被爱,任何一个生命都有他(她)存在的意义,他(她)们也不是“傻瓜”,请放下你的“傲慢与偏见”,生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当自强不息,请不要嘲笑他们,总有一些方面,你不如他,只是以你的智慧,你发现不了而已(大多数有智慧的人不会如此看待弱者,此话只是相对于对特殊孩子有偏见的人)。
我想我又“扯得远了”,拉回到小梦这边。
开家长会时,年轻的班主任提到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她不提倡“棒打孩子”,而应该以爱去感化孩子。她还举了个例子,说道,“前不久,她不小心碰到了班上一个女孩子的胳膊,她喊痛,我便查看,发现她的胳膊有一处已经淤青了,我很气愤,这位家长怎么下得去手呢?!太狠心了!我也没有打电话给那位家长,希望她自己可以自我检讨一下”我听到了,知道了这是在说我,我也觉得有些“震惊”了,我一回到家便马上回去查看女儿的胳膊,发现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便没有擦药膏了(不是“暴打”,所以当时并未察看)。
当时我心理还是很内疚的。可是,我又不得不这么做。
我并不相信“一棒”都不会打孩子的家长,等到他孩子长大了再说这句话吧!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冲动是魔鬼”此话不假,孩子是需要引导的,这世上没有不淘气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真的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比如去“闯红灯”,去“约架”,“偷、抢、拐、骗”这些原则性问题,是不能轻易只“教导几下就了事了”,不要觉得这些离自己的孩子很遥远,一经发现,必须立刻把火的“苗头”熄灭。
原则问题,该打还是要打的。我并不觉得打人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慈母多败儿”,屡教不改,非打不可(这只是我的观点)。
当然,这个打也是要有“艺术的”,既要让她感到疼,肌肤疼,什么心儿肝儿脾儿更要一起疼,方能产生“共振作用”,又不能太过了。但是,那一次,也许我是有点过了,现在想来,我的心儿肝儿真的一起痛了。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打得“恰到好处”,这是一门学问。
当然了,你有那个“能力”完全去“感化”孩子,这是你的能力。本人深表钦佩!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感化”孩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身作则”应该摆在教育的最前面,打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并不一定都是错误的。而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完全不打”,我想,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也就不会再采取这种“小打”教育方式了,毕竟,孩子大了,我除了以身作侧外,只能靠她自己领悟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也教不听”,打也“不见效”,老是忘记,疼过之后又犯相同的错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也是想得头疼,又不想再“体罚”她,我现在的做法是,把她拉到门外去,嘱咐她不准“逃跑”,就一直坐在门边的楼梯口,让她“喂蚊子去”,把“蚊子喂饱了”再进来。又或者是,让孩子“去做家务”来替代“体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再后来,我们便搬到了学校附近了,少了几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少了很多路。尽管奶奶也时常“投诉”她走路太快了,她也时常与人搭汕,喜欢“路边玩耍”,也只能是慢慢教育她了,因为在小区附近玩到天黑才回家,不做作业(多次教育不改,把她被坏人掳走了),也有一两次打了她。可见,这个孩子并不是“特别乖”,“特别让人省心”的孩子。当然,我也并不觉得“特别让人省心”的孩子就一定是“好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不涉及到“原则问题”,只要她“守规距”,我一般还是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是,奶奶会在旁边一直不停地唠叨。
现在,她总算有点“时间观念了”,知道吃饭时间,休息时间,做作业的时间了,还是要慢慢来吧!教育岂能是“一口撑成一个大胖子”,循序渐进、不断重复、以身作则,方为正理。
后来的后来,周末,我就带她来图书馆看书,做作业了。图书馆附近的环境特别地好,不必赘述。
我们看到有人在这边卖棉花糖,小梦就每次“哄骗我”买给她吃。
“妈妈,你吃过棉花糖吗?”
“说真的,没有耶,妈妈小时候家里真的是超级超级穷的。你外婆她都不舍得给妈妈买。说真的哟,还不知道什么味道。”我对她耸耸肩,一脸无奈地说道。
“那妈妈,买一个试试呗!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味道的!记得和妈妈在一起吃棉花糖的故事!”这话撞在我心坎上了。
“好啊!那我们就买一个吧!两个人一起吃,你一口我一口这样子吃,好不好?”
“好啊好啊!妈妈最好了!我会永远记得这棉花糖的故事,看到棉花糖就想到和妈妈一起在图书馆学习的故事,妈妈在旁边工作,我在一旁写作业。”我一直跟小梦说我拿个电脑去图书馆是工作,所以,她就这样认为着,当然,偶尔这“小鬼灵精”也会偷瞄,然后,咯咯咯地在一旁笑,嘴里念叨着“小明,小明”。
也不知这“小鬼”从哪学的嘴巴这么甜,后来又给她“哄骗了几回”,再后来,卖棉花糖的人走了,她去图书馆的“积极性”便“下降了”,敢情这都是棉花糖的魅力。
小梦这么说,我也就信了,也许她早就忘了,但是,我相信,当她以后看到这本书时,还会再一次想起。孩子,你就是妈妈的“小棉花糖”,你不能忘记与妈妈走过的每一段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那里都藏有我们珍贵的回忆,那里有妈妈对你的爱。
在图书馆的时候,有一次忘了带水出门,我们便买了瓶水喝,然后,小梦一边喝一边跟我说:“妈妈,这个瓶子喝完了我不把它扔了,我要带回家去!”
“为什么吖?”我疑惑地问她道。
“把瓶子拿回家攒多点拿去卖了,我就有钱读书了!”她一脸欣喜地看着我。家里有什么塑胶品或者是铁质品的生活垃圾,我们都会留着用大袋子装着放置阳台,积多了奶奶会拿去卖了,少则卖个几块钱,多则能卖几十块钱(放暑假时,奶奶就会背着“沉甸甸”的弟弟,一手拿着袋子,一手在小区附近捡可卖钱的“瓶瓶罐罐”,工作回家的时候我见了奶奶这样,感到很心酸,但是又“不忍责备”)。
在姐姐幼小的年纪里,不知道钱的具体概念,但是她知道积少成多,虽说是“精卫填海”,不过这精神可嘉。那几天,我跟她说没有钱给她报名了,怎么办?我只是想让她认真读书,让她更有危机感,而不认为可以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有意试试她会有怎样的反应。(而确实每一次报名前,她都是缺钱报名。所以她也很担心、害怕弟弟生病,或者是家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