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将同类店铺聚在一起不同,这里的布店和成衣店为了不起冲突、不伤生意,排布的很是分散。
三个人合计了一下,大嫂先回铺子里,谢书白和江源则继续在城里逛。
仔细和两人讲解了江家面馆的位置后,大嫂就先回铺子里忙了。
他们夫妻两个回村子参加婚礼,铺子里都靠大嫂的弟弟打理。
大嫂名唤方月,她的弟弟叫方夜。
方夜今年十四岁,平日里跟着姐姐姐夫在店里做一些杂活,每个月给他开九十文的工钱。
半大小子能拿到这么多钱已经很好了,这个年纪在外面干想拿到这个钱都是些苦力活,在店里忙虽然累,但到底不会伤了根本,而且在姐姐身边,不会受太多委屈。
方月原本还有个大哥,到青山村不久后就去世了,如今青山村只剩他们两人相依为命。
大哥心疼大嫂孤苦,特意就把江夜带到身边,也算是一个陪伴。
谢书白和江源在路上找了个书生打扮的人打听了一下书肆的位置。
书生身旁跟着的小厮见谢书白一身贫农打扮,却要去看书,忍不住出言讥讽:“不过是一个种地的,打听书肆干什么。”
“你这厮莫要胡言!”书生责骂了小厮一句,给谢书白作了个揖。
“仁兄莫怪,小生治下不严。”书生道过歉后,仔细地谢书白和江源讲了书肆的位置。
谢书白对于小厮的冒犯不甚在意,总有些人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哪个都要生一次气岂不是把自己气死了。
倒是这个书生,能对着两个村夫做到有礼有节,应该不是个寻常人物。
谢书白和江源的目的就是问路,道过谢后两个人就往书肆方向走去。
那小厮不解地问书生:“您对着那两人怎么这么客气。”
书生冷冷道:“孔夫子言有教无类,你何时染上了这般看人下菜碟的毛病?以后你不用跟着我出门了。”
小厮委屈地想反驳,看着书生严肃的表情,只能偃旗息鼓。
“那书生倒是有礼,有些像我二哥。”江源和谢书白在路上走,江源忍不住提起那个书生。
想到那人面容俊秀、仪态端方,谢书白忍不住有点担心——江源不会是对他产生好感了吧。
谢书白是希望江源能找到自己的良配的,可是那书生虽然及时呵止了自己的小厮,但从小厮的态度中不难看出,书生身边怕是不少都是以貌取人之人,及时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但书生不在的时候江源总会受些委屈。
谢书白斟酌着想要怎么委婉地告诉江源这个道理,就听他继续讲:“不过还是没有我二哥人好。二哥虽然不搭理人,但从来不会看不起乡亲们,有时间还会教乡里的小孩算数。”
“那人虽然带我们还算有礼,但总觉他和我们不是一路。”
谢书白听此放下了心——好在江源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二哥。
松了口气的谢书白见江源提到二哥眉飞色舞,忍不住调侃道:“知道你二哥天下第一好了。”
江源认真地摇头反驳:“不对不对,还有爹、大哥、大嫂、还有你啊!你们都是天下第一好!”
看见江源雨露均沾,把家里的人给安排了个遍,谢书白忍俊不禁。
县城和村子比很大,但是和现代城市比就小很多了。
两个人走了不久,就到了书肆门口。
这家书肆规模不小,但氛围却很幽静,往来之人大多穿着书生的袍子偶尔传来的交谈声也是在探讨新出的书籍和文章。
谢书白和江源走进铺子,这里除了摆放着各类书籍,还有各种笔墨纸砚一类。
店里有一个小二在招呼客人,还有老板在柜台翻书。
“小二打扰,请问这里还需要人抄书吗?”谢书白拱了拱手,问。
小二知道这是来想抄书挣银子的贫苦读书人,将他们引到老板面前:“应当是招的,不过抄书要求很高,不少人抄到最后发现赚不了几个银子。”
“老板,这里有来抄书的书生!”
书肆老板把书合上,温声说:“可否考过功名?以前可曾抄过书?”
谢书白:“小生谢书白,前几年考上了童生,未曾抄过书。”
见谢书白穿着一身粗布衣裳,没想到竟然还考上了功名,书肆老板不由惊讶。
“我姓许,你就叫我许老板吧,这位是?”许老板看向江源。
“我的夫郎,江源。”谢书白介绍了一下。
许老板拱拱手:“江夫郎好。”
“来,写几个字我看看。”老板随手抽出柜台下的一本《论语》,又抽出了两张粗糙的纸,“就抄学而吧。”
谢书白也不客气,用砚台磨了墨就开始写起来。
这本《论语》应该是印刷品,谢书白就仿着字的大小,刚抄出一行字,老板就叫了停。
“谢生这字可是临过帖?”老板的语气充满惊讶。
“正是。”谢书白有点不好意思,他这手字没少被他姥爷骂,只能说是能见人,他又有意模仿着原身的笔迹,写出来有些四不像。
“你这字迹可是比不少抄书之人的字好了,”老板感慨到,“有不少穷苦人家的书生读不起书,想来抄书,可是那字都歪歪扭扭,还多有错漏。”
从老板的感慨中,谢书白知道了原来古代读书人的字也不都是那么规整有型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能临帖练字,买不起帖子的读书人只能靠着老师开蒙,或是照着书上的字来练,更有甚者买不起纸的,只能那毛笔蘸水在木板上练字,最后的字也只能说是平平常常。
“谢生这字虽然称不上大家,但也学了个七八成,明显是下过功夫的,不错不错。”许老板见过识广,一眼看出谢书白这字里模仿痕迹很重。
“许老板谬赞,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许老板让店小二去后面拿纸,自己则和谢书白交代起了这抄书的事宜:“一百页纸是三十文,你抄完拿给我可得二百文,但需一字不错,若是字迹潦草或是有错漏,这张便要重抄。”
“这本《论语集注》售价五两,你可以在后边院子里抄,若是想拿走,则需交三两的押钱。”
三两?谢书白有些窘迫,他可拿不出这三两。
江源此时有些后悔,出门时不多带些银子。
俗语有言:穷家富路,此刻江源算是明白了。
谢书白的原身曾经买过书,像是《论语》《中庸》这些科考的基本书籍的价格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