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试考场。
在一众举子抓耳挠腮的声音中,科试第二场,开始了。
焦廷把四道题目都公布,刚坐下,就看到庄毅奋笔疾书。
不是,哥们儿,这是“论、策、表、判”,你也这么快吗?
别不是在瞎写的吧!
再看其他举子,还在苦苦皱眉。
焦廷这下坐不住了,他作为主考官,有权利查看举子情况。
于是,他毫不犹豫的走进考场,貌似认真监考,从一个个举子的身边路过。
最后佯装不经意间,靠近庄毅。
为了不显得过于刻意,焦廷先故意看了庄毅前面那位举子的草稿纸,而后翻了白眼。
居然还是空白。
那位举子:?
而后在心里叫屈:学台大人,不是谁都是神童,可以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写。
焦廷没本事看出他的心声,信步走到庄毅一侧,瞄了一眼庄毅的草稿纸,当场如遭雷击。
而后弯下腰,恨不得把眼睛黏在庄毅的草稿纸上。
一张脸,更是因为激动,而涨的脸红。
那位举子瞧糊涂了。
神童写的论,真的这么好?
当然好!
焦廷从头看到尾,尤其是看到那一段落,整个人都有些颤抖。
圣人执大权于上,以天地为鸿钧,以万物为铜冶,以喜怒赏罚为屈伸呼吸,使天下之人讹讹焉而动,蒸蒸焉而化,斲华而还朴,去伪而即诚,风俗淳美,人心敦固,耻于犯法,悚于为非,礼义之化,浃肌沦髓,如治器者,坚好完固,而后可以贻之子孙,而为百世不拔之业也。
生平头一次,他知道了什么叫做‘振聋发聩’!
这一段落,宛如一道惊雷,在他耳边炸响。
让焦廷读完一遍,忍不住再读第二遍,还想读第三遍。
第三遍时,观感又不一样了。
因为庄毅已经往草稿上誊抄了。
他的字本就极好,誊抄在考卷上,用的是馆阁体,字体大小几乎一样,让人越看越赏心悦目。
因为是誊抄,草稿纸在左边,答卷在右边。
两相对照,左边字体潇洒飘逸,堪称上上乘的字帖;右边字体端正朴实,又是另一番观感。
焦廷看的心神激荡。
更值得称道,这等好字,还只是陪衬作用。
真正的“瑰宝”,是这篇论本身!
古人有言曰:天下之人,中材为多。故治世之本,教化为尚。教化行,引中人而升之于君子之域;教化废,推中材而纳之于小人之途。
风行六宇,蒸变万类,鼓之舞之,咸去故**,所由风俗美而人材出,以惟上所用。
故曰有教化而后有人才,有人才而后国有与立。善乎董子之言为不可易也。
将庄毅写的论,在心中大声朗诵。
焦廷越读越震撼。
读到最后,焦廷甚至有一种庆幸:
能写出这等文章,岂是一般的小才,哪能埋没于佃农。
我差一点就犯了大错!
幸哉!幸哉!
庄毅不知学政的想法。
他把自己写嗨了,甚至没注意到,学政就在身后站着。
第一题写完。
他开始写第二题,策。
策论的策。
问: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这句话意思是——用法令来产生威慑,法令得以贯彻时,人们就会感到恩惠。以爵位来显示地位,当加官进爵时,人们就会感到荣耀。
这道策问,反映了执政者的思想——想通过法律威严与爵位制度整肃社会秩序。
属于此时社会的顽疾。
到了中期,皇族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越来越多。
爵位自然越来越多。
皇族靠血统获得爵位,一点都不珍惜,享受着国家供养,却对国家毫无用处。
该怎么办呢?
要素太多,内容也太多,但是策问第一要求,和八股文要求是一样的,即开宗明义。
就是第一句,就要点明思想。
那么,抓住哪一点放大写?
庄毅略作思索,在草稿纸上写下第一句:
赏罚者人主之大权也。
只看这一句,焦廷就知道,庄毅有了。
太高段了!
一下就点明了整条策问的核心,人主!
在翰林院待了这么久,到头来还不如十一岁的少年觉悟高,焦廷感觉自己道心要破碎。
不敢再继续看下去,却又忍不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