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专业之战
【任千慧·世界·背水一战】
清晨五点,任千慧已经醒来。这是考研的最后一天,也是决定性的专业考试日。窗外,城市的轮廓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若隐若现,偶尔有几扇窗户亮起灯光,像是夜空中零落的星辰。
她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受着心跳在胸腔中沉稳地搏动。今天将要面对的是她为之准备了四年的建筑专业考试——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她选择这条道路的终极确认。
“如果我当初没有离开农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念头突然闯入脑海。也许已经嫁人,也许在县城打工,也许和村里其他女孩一样,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充满未知却属于自己的路。
早餐时,她特意要了一碗豆腐脑,那是家乡最常见的早餐。热乎乎的豆腐脑下肚,仿佛给了她某种精神上的慰藉。食堂里比昨天安静许多,留下的考生们脸上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然。
考场门口,她遇见了同班的李薇。向来活泼的李薇今天格外沉默,只是轻轻对她点了点头。那一刻,任千慧忽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为某个梦想拼尽全力。
上午的理论考试题目让她心中一振——“传统民居的现代转译”。这正是她最为熟悉、也最为热爱的研究方向。
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她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在那个豫西的小村庄里,她住过的地坑院冬暖夏凉,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她写道:“传统民居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地坑院向下挖掘的建造方式,体现了人与土地和谐共处的哲学;而闽南土楼的向心性布局,则凝聚了宗族社会的伦理观念...”
她越写越投入,将自己这些年的思考全部倾注在答卷上。从材料的选择到空间的营造,从气候的应对到文化的传承,她不仅回答了问题,更是在完成一次对自我成长历程的梳理。
“现代转译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精神的传承。”她写下最后一句,轻轻放下笔,感觉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
然而,下午的快题设计给了她当头一棒。
“悬崖美术馆”——一个她从未接触过的建筑类型。考场里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有人已经开始绝望地小声嘟囔。
任千慧盯着题目看了整整十分钟,大脑一片空白。手心的汗水几乎要浸湿绘图纸,她不得不反复在裤子上擦拭。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仿佛变成了悬崖的形状,陡峭而险峻。
就在她几乎要陷入恐慌时,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
她想起了大二时做的山地建筑研究,那时她为了一个课程作业,整整两周泡在图书馆,研究世界各地悬崖建筑的案例。她还想起了罖尘平台上那个山区学校的设计需求——几个月前,她曾经为平台上的孩子们设计过一个山区小学,虽然最终没有实施,但那些研究资料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灵感如电光石火般闪现。
她开始快速地勾勒草图。美术馆的主体不是突兀地立在悬崖之上,而是巧妙地嵌入岩壁之中,仿佛是从山体中生长出来。参观流线设计成了一条蜿蜒的路径,隐喻着知识获取的曲折过程。最妙的是,她在设计中保留了一块天然的岩壁,作为户外展览空间,让天然岩石与人工画作形成对话。
“美术馆不仅是展示艺术的地方,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件与环境和鸣的艺术品。”她在设计说明中写道。
绘图的过程中,她仿佛能听见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能感受到创意从脑海中涌出的快感。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自卑的姑娘,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未来建筑师。
【罖尘·世界·巅峰对决】
罖尘所在的考场气氛格外凝重。
计算机专业课的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三道大题都是最新的研究方向——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边缘计算架构设计、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安全机制,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科书上根本找不到现成答案。
考场里已经开始有人叹气,还有人在不停地翻动试卷,仿佛希望下一页会出现自己熟悉的题目。开考不到一小时,就有人提前交卷——那重重的摔笔声明显是在宣告放弃。
罖尘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他闭上眼睛,默念着自己惯用的镇静口诀:“用基础知识推导。”
这个信念源于他多年自学的经验。在那些无数个独自钻研的夜晚,他早已明白,再复杂的新技术也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就像他维护的那个在线教育平台,虽然功能不断更新,但核心的代码依然遵循着最基础的编程原则。
他开始在草稿纸上梳理思路。对于深度学习那道题,他回忆起自己读过的一篇论文,以及在实际开发中应用过的神经网络模型;边缘计算的设计,让他想起了平台在偏远地区运行时的特殊需求;而区块链的数据安全机制,则与他保护用户隐私的思考不谋而合。
慢慢地,那些看似陌生的概念开始在他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他不再被题目的表面难度所吓倒,而是深入其本质,寻找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连接点。
最后一题是开放性设计题,要求设计一个智能教育系统。看到这个题目,罖尘几乎要笑出来——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做、在思考的事情吗?
他文思如泉涌,笔下的文字和图示如瀑布般倾泻而出。他描述了一个能够自适应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系统,一个能够打破地域限制的分布式教育网络,一个能够保护学习者数据隐私的安全架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来源于他这些年的实践和思考,每一个创新点都凝结着他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
在答题的最后,他写道:“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炫酷的产品,而是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智能教育系统不应该成为加剧教育不平等的工具,而应该成为照亮每一个求知者前行道路的明灯。”
写完这段话,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考场,甚至忘记了这是一场可能决定他命运的考试。他只是在表达自己最真实的信念,在讲述自己最热爱的事业。
【同步镜头:终场铃声】
任千慧的绘图桌上散落着各种笔具——针管笔、马克笔、彩铅。她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微微痉挛,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石墨的痕迹。在最后一分钟,她画完了最后一张分析图,那是整个设计的点睛之笔,展示了建筑在不同季节的光影变化。
交卷时,年长的监考老师仔细看了看她密密麻麻的图纸,目光在那张精心绘制的剖面图上停留了片刻,然后对她露出了一个赞赏的微笑。那一刻,任千慧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所有的紧张和不安都在这一刻消散了。她做到了,无论结果如何,她已经献上了自己最好的作品。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城市,罖尘检查完最后一行伪代码,刚好听到终场铃声响起。那清脆的铃声仿佛是一个时代的句号,为他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备考历程画上了终止符。他站起身,感觉双腿有些发软,那是长时间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后的虚脱。
走出考场时,冬日的阳光正好照在他的脸上。他眯起眼睛,恍惚地想:“结束了。”三年来的每一天,每一个挑灯夜战的时刻,每一次自我怀疑后的重新振作,都在这一刻成为了过去。他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深深地吸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