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19. 第19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壬三、修行位次(六即)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页,我们看到第一科的理即佛。

前面讲到藏教的基本教义,以下说明藏教的修行位次。

藏教的主要教义是强调业感缘起,它说明我们在人世间的一切的遭遇,包括悲欢离合,这么多的差别,主要是个人过去的业力所主导,“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离开我们过去的业力,生命就无有少法可得了。

业力来主导人生的概念,就产生了两种的心态:

第一种,就是人天乘的增上心。人天乘的人所接触的也是业感缘起。增上的意思就是说,既然今生的生命是过去的业已经成熟而创造出来的,是不能改变了,所以就放弃了今生的享受,把所有的希望放到来生。他今生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美好的来生,让自己来受用。

人天乘的思考模式,它是以世俗谛的因缘果报为住。虽然他不像我们生死凡夫是活在现在、及时行乐,他的层次比凡夫高了,他的人生诉求是活在未来,活在他心中所谓来生的快乐。所以他的心态是增上生的,这是第一种,从业感缘起启发的增上心。

第二种,就是二乘人产生的出离心。二乘人看人生就比人天乘的看得更透彻。他说,我现在努力地修学佛法,虽然来生在三界会得到快乐的果报,但是把快乐果报的表相拨开来,会发觉世间快乐的假相背后是有过失的。这种快乐有两种过失:

第一个,不得安稳。因为你在造业时是生灭的,是刹那刹那在造业,所以这个果报当然也是生灭的。这种不安稳就影响、刺激到我们快乐的本质,因为我们希望追求到的快乐是稳定的快乐,这很关键。

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不稳定的快乐,否则这不是一种欺骗吗?在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稳定的,它今天有,突然间可能没有了,会给你产生一种挫折感跟失望。所以这个快乐第一个后遗症是不稳定。

第二个,它具足障碍。当你的心去接触快乐时,它很容易激发你的烦恼、欲望,因为它不稳定。如果快乐是稳定的,我们就不容易起烦恼,反正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所以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什么不会激发我们的欲望?因为它稳定。极乐世界的功德是常乐我净的,它经常保持常态,常态的东西不会让你产生贪欲、瞋恚、嫉妒跟高慢。

而娑婆世界不稳定的快乐,很容易激发我们烦恼的活动,因为你没有安全感。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时,他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烦恼出来。当然,你不可能永远停在烦恼,你会采取行动,会造杀盗淫妄的罪业,你最后要为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就是说,娑婆世界的快乐,虽然会给你暂时的美妙感受,但是,你未来的生命会因为这种快乐的享受,付出更大的代价,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所以,二乘人看人世间的因缘果报,他比人天乘看得更透彻。他整个生命的诉求,从业感当中,他的重点在于真谛理,不在因缘果报,他趋向偏空涅槃。他认为今生的果报已经是这样了,来生的果报也不可期待,他趋向不生不灭的涅槃,这是他整个生命的诉求。

这种出离心概念,在净土宗很重要!因为到了通教、别教、圆教入了大乘思想,就不再谈出离心了。佛陀认为,你在藏教已经有基本概念了。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讲到临终的正念,不是说你平常把佛号念好就好,它关键在于临终你得念好!因为临终的正念是检验一个人成败的最关键时刻,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而临终正念提起佛号时,所谓的正念它必须是顺从本愿!就是你在提起佛号,听到你的佛号音声时,必须有两种心态现前:第一种厌离娑婆;第二种欣求极乐。而厌离娑婆这一块,是需要藏教的法来引导你了,其他的通、别、圆没有这种厌离娑婆的传承。

所以在净土宗,厌离娑婆这一块,基本上是扮演了你临终成败的角色。一个人过不了生死关,很少是因为他不够欣求极乐,大部分都是娑婆世界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藏教传承的教法,在净土宗它能够补足、引导我们如何去厌离娑婆,所以这个教法对净土宗是相当的重要,它也可以说是决定你临终正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一、理即佛

我们看它的修行位次,它有六个次第。

当我们建立了业感缘起,这个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要经过六个次第的修学。

先看第一个,理即佛。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 、 理即佛。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

理即佛,这是讲到藏教所依止的理体。什么叫所依止的理体呢?简单地说,就是藏教整个修行的目标。后面的名字佛、观行佛、相似佛就是趋向于这个目标。

出离心不是藏教的目标,它是个过程。透过出离心引导他的生命,从世俗谛的因缘果报而趋向于没有因缘果报的偏空涅槃。所以出离心是他的一个方法,但他真正的目的是偏真的涅槃,这是他要的生命状态。

就是在藏教的生命观念当中,最美好的生命不是来生的人天快乐,而是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一种空空荡荡的寂静的状态,这个是他认为最好的生命状态。

这个状态它是由两个相貌构成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这个相貌是怎么来的呢?这种偏空涅槃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首先你要对因缘果报有个认识。只要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那你就摆脱不了业力对你的操控。不是说你想快乐你就可以快乐,你想痛苦你就可以痛苦,人生不是你说了算。

那么人生谁说了算呢?业力主宰。既然是业力主宰,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业力本身就是动荡不安的,你回忆在造业时,拜佛也好,造罪业也好,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它每一个点都是变化的。所以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当然也是生灭变化。

那么生灭变化这个无常,就引生了我们的痛苦,因为你不安稳,从痛苦中你可以知道无我。你为什么会有痛苦呢?表示你没办法主宰你的生命。如果你能够主宰你的生命,你一定不可能让你的生命出现痛苦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当中最后落入了生灭的空性。所以藏教的空性是灭色取空,就是虽然现在不是空,但是他终究会趋向于空。

所以这个生灭法,他从无常到苦谛到无我,最后趋向于空性,这个是他对人生观察的结果。人生整个过程不管你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人生只有这几个情况:无常、苦、无我,最后达到毕竟空,这个三界果报就没什么意思了。

按照藏教的规划,你的目标在哪里?

看下一段,“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藏教的意思是说,当这期生命结束时,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阻止它的相续,就是今生结束以后,我不能让来生再出现了,就是无生——生灭灭已。他透过止观的力量,断除生命的后有,我的生命只允许到今生结束,要画个句号了,不能无止尽地轮回下去了。这样当你三界的生命结束以后,你得到什么呢?寂灭为乐!“寂灭”这两个字,是他对生命的一个理想。

我们把寂灭两个字说一说。

先说这个“灭”字,这个灭是它的一个方法。在《阿含经》里面,把生命的因跟果,它用火来比喻。因为你造业时,你的心是躁动的,是逼迫的,这个业力本身就是个火,因为它躁动不安。

但是,造业以后,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得果报时这个果报就变成果报火了。就是你把前生业力的火,变成今生的果报火,因为你今生不管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你也是躁动不安。

这个果报火本来也就算了,本来业力招感果报应该结束了,但是它有什么问题呢?辗转相续。因为你的攀缘心,会去攀缘今生的果报,你又会把今生的果报火,转成一个新的业力之火,所以就造成了“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业力变成果报,果报又变成业力,就像这个火从东边透过这个草皮,一直烧到西边去了,这就是所谓火的相续,因果的相续。

现在二乘人用戒定慧的甘露法水,把这个生死的业果之火灭了,那么它出现什么呢?一种寂静的快乐!这个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二乘人心中的理想生命状态,是一种寂灭状态。我们如果没有深入地看藏教的思想,我们会认为藏教的人好像不需要快乐一样,其实不对。

藏教人的涅槃它有两块:一个是生前的涅槃;一个是身后的涅槃。当他还没有死亡之前,其实他的内心是有快乐的,只是他的快乐跟我们的快乐不一样。我们凡夫的快乐是从外面的六根的攀缘,是从感受去获取的,我们的追求是用“受”去取得相貌,然后自己去打妄想,自己让自己快乐,我们是一种追求式的快乐,或者说是攀缘式的快乐。这个地方带来很多的问题,因为你躁动不安。

二乘人的快乐不是这样。他是从内心深处的那种功德力生起快乐,他不需要靠外境的,他是一种寂静的快乐。比方说,你在佛堂拜佛,在佛堂念佛打坐,你把攀缘心收了以后——生灭灭已,你也会有少分的寂灭为乐。你在打坐时,这一支香念得不错,这时你有一种法喜。但这种快乐的六根是收摄的,不可能靠六根,这时是从你的内心深处生起的,就是寂灭为乐。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二乘人他不是排斥快乐,他排斥的是有过失的快乐,拒绝的是有过失的快乐,但是他对于内心深处的那种寂灭之乐,是享用的。这个是在生前,生命还在时;当他生命要结束时,他的涅槃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看第二段。“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

三界的业力被他破坏以后——当然他不是破坏业力,他没有本事把业都消掉,不是说藏教人修到业尽情空了,没这回事。他是破坏业力的相续,让业力没办法相续,这个火烧到今生为止了。当这个业力火灭掉以后,他就慢慢地趋向于空性的涅槃,他死亡以后就入空性涅槃了。

所以,寂灭的快乐还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只是一个过程。没有死亡之前,他享受的是一种寂灭为乐,但是他死后就完全没有感受了,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一切法就不可得,灰身泯智了。所以他生前寂灭的快乐,尚且不是真谛空性的我空涅槃,何况是这种杂染的苦集二道呢。

所以结论,二乘人真正的目的——真谛的我空真如,是在所有因果之外,包括杂染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所以按照大乘的判教,把它判作偏空涅槃。

所以我们看二乘人,他的生命状态有两种:当他拒绝了三界果报的快乐甜美时,他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也有一种寂静的状态,这叫生前的涅槃;但是等到死亡到来以后,他把这种寂静的快乐也抛弃了,进入到一种我空的涅槃境界去了,那是什么快乐也没有了,痛苦也没有,快乐也没有了。

寂灭为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我们举《阿含经》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佛世的时候,佛陀的弟子们主要活动范围在北印度。一天在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家发生了旱灾。古时候农业社会,没有水很严重,所以国王就命令所有的大臣赶快找宗教的修行者来祈雨。

大臣各有各的宗教信仰。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有些人信婆罗门教,就请婆罗门的师父;有些人信佛教,就请佛陀派弟子过来支援。释迦牟尼佛就派了迦旃延尊者等几位阿罗汉,来到这个国家参加祈雨的活动。

经过几天的祈雨以后,果然龙王给面子,下雨了。下雨以后,国王要犒赏,拿出了许多珍宝,要供养这些祈雨有功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多人参加祈雨,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这时一个有智慧的大臣说:“我听说圣人的内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圣人的内心,他有一种寂灭的功德在摄持他。所以我们必须把参加祈雨的这些法师们测试一下,看内心中谁有寂灭的功德,这个雨就是他祈来的。”国王说:“好,那你去安排吧。”这个大臣就请这些祈雨的法师们吃饭。第一次在养马的马房,很臭秽的地方,饮食也很粗糙,也没有人招呼。这些婆罗门外道一看到这种情况,就不高兴了,甚至于破口大骂。但是这些阿罗汉圣者的心,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动,没有任何反应。第二天安排在宫殿,环境也特别庄严,饭菜也特别的好,招呼的人也特别的亲切,婆罗门就非常地赞美。阿罗汉这时的心,还是不迷不取不动。所以经过两天的观察,大臣们决定,这些祈雨的功德是这些佛教的法师们成就的。

这意思就是说,一个圣人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他的心是于一切法不受,他不受外境的讯息,不是说他把眼睛闭住了,他眼睛也是看东西,耳朵也听声音的,但是他那个寂灭的力量,能够不受一切法,“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

《俱舍论》上说,阿罗汉在世间游化,他托钵时从东边走到西边,遇到很多人,碰到很多事,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什么叫寂灭为乐?就像鸟,它的确从虚空飞过去了,但是它没有在虚空留下任何的痕迹,他于一切法不受。这就是他生前的涅槃,他有一种寂灭,就是他不需要外面给他快乐,他自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他自己心中会创造快乐出来。

这个就说明了一个二乘人他所追求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生前的寂灭快乐;第二个,是身后的偏空涅槃。先说明他的目标,再看他趋向目标的方法。

二、 名字即佛

我们看第二个,名字即佛。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二 、 名字即佛。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

名字,当我们确定了声闻人的目标是趋向于寂灭为乐的偏空涅槃以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藏教的语言文字的教法,所谓的“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他学习的重点有三个:

第一个,“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就是首先要知道,生命会出现快乐,生命会出现痛苦,它的背后是有道理的,是有轨则的。这个地方就否定了两种的邪见:一种是邪因缘论,一种邪恶的因缘,是一种错误的因缘;第二种就是无因缘论,认为人生是没有理由的。

从正因缘当中我们看,什么是因缘生呢?

看第二段,“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这个是破邪因缘论。

比方当初印度的外道有些人说,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是时间决定的。春天百花开,大家心情快乐;秋天黄叶凋落,大家情绪就不好,就感到一种忧郁的感觉,所以你看,这不是天气影响我们的苦乐吗?这是时间决定了快乐跟痛苦。当然这是个助缘,不能是一个主因。

第二个,方。就是你的环境。方所就是说,你住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你自然快乐;你住到一个不好的环境,你就痛苦,这是方所决定我们生命的苦乐。

第三个,大梵天。是天意如此,是上天的意思,所以我们必须要供养上天,去向上天祈祷,因为他会赐给我们快乐。

第四个,是极微。这就是顺世外道。就像现在科学家说的,我们的生命体是由很多的中子、电子、质子等所谓的基因所构成的。你有这种遗传基因,就容易有快乐;你有另一种遗传基因,就容易有痛苦,由这个四大的极微的基因来决定苦乐。

最后一个,四大等生。四大:地水火风,就有点像道家的调身,就是调那个气,比如说,地水火风以风大为主。道家说,你的气血要调顺畅了,地水火就调顺畅了,风调一切法调,所以这叫调气。

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你的快乐是因为你有善业,这些时间、方所等只是一个助缘。比方说,你吃一个蛋糕,觉得很快乐,我们会产生错觉,说蛋糕给我快乐。其实不是,是你有这个善业,只是假借蛋糕的因缘,蛋糕只是个桥梁而已。蛋糕的背后是因为你有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是透过蛋糕的因缘把快乐传给你,其实你还是在享受自己的善业。这就是为什么福报享尽时,你吃什么都不快乐。如果蛋糕真的给你快乐,你永远都会得到快乐,但事实不然,当你罪业现前时,你吃什么都不快乐。

所以,物质只是业力传递的一个桥梁。这个人今天说了我不喜欢听的话,所以我痛苦,其实他是一个桥梁而已,因为你有罪业,透过这个人的身口意的活动,你自己去感受到过去生的罪业,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了。这第一个概念,破邪因缘论。

第二种,破无因缘论。无因缘论更可怕。它说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完全是没有轨则的,就是说,人生是个偶然,你会快乐、他会痛苦,这件事情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及时行乐的断灭见,这个人更可怕。

既然它不是邪因缘生,也不是无因缘生,那应该怎么正确来了解生命呢?“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所以二乘人的因缘观,比人天乘的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罪得痛苦的果报更高层,他从因缘当中得到了三个道理:

第一个,诸行无常,生命是不安稳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