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将几案上的茶盏、铜炉尽拂于地,怒道:“好,朕便成全你!滚出去跪着!”
青罗自幼从未见他如此失态,心中不禁一凛,有一瞬,甚至迟疑,可要就此作罢。
这极短的一瞬旋即被她抛下,她不能退。
杜仲尚在狱中煎熬,阿宝没了父亲,对姑姑很是眷恋。
杜村众人虽有愧于杜万玄,倒也情有可原,绝不至于为此赔上性命,他们不过是些挣扎求生的弱者,他们需要一个公道。
父皇不在意他们吧。可她以为,父皇贵为天子,当知每一份被辜负的心意,皆是日后陷大周于水火的柴薪。
前世她从未想过这天下还会易主,殊不知,自古尚无国祚永隆的帝王,前朝皇族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会被萧氏取而代之?
父皇必是想将她此举定为胡闹,只是公主一时任性,敲了登闻鼓,实则并无冤屈,亦不必将此事呈至廷议。
若换了旁人,不知他还会使出何种手段。
倘若查证后并无冤屈,鸣冤者需担诬告之名,她是公主,背后又有阿舅,父皇不会让她死。
青罗心下大定,直起身,眼前骤然发黑,右臂下意识地按住金砖借力,不意掌心正压着一块碎裂的瓷片。
她肌肤娇嫩,碎瓷边缘锋利如刃,血珠霎时迸溅,连结成线,顺着纤细的纹路蜿蜒。
青罗暗自吸了口气,钻心的疼痛,让她渐近晕眩的头脑得以保持住一丝清明。
她转过身,殿外一片苍灰的光。
殿内臣子一时噤若寒蝉,事发突然,众臣尚无主张,皇帝便决意按家事处置。
皇帝又是盛怒之中,无人敢在此时冒然出头,触其逆麟。
青罗抿着唇,面上尽是尚不知事,却自以为受了委屈,无论如何,绝不肯退让的倔强。
忽觉左侧面颊微有痒意,抬手一摸,温热的血粘湿了指腹。
她怔了怔,想起是方才那茶盏碎在地上,瓷片飞溅,将她割伤。
幸而未伤及眼目。
廊檐下秋风飒飒,她转过身,面北屈膝跪地。
寒意自双腿蔓延至周身,冷风自脖颈间灌入,她打了个寒噤,连牙齿也微微发颤。
殿内一个紫袍老臣出列,躬身一拜,打破沉寂道:“启奏陛下,寄月公主击鼓鸣冤,又坚称并非儿戏,依律陛下当彻查此事。”
青罗想起此人是尚书省右仆射,下管兵、刑、工三部,品秩虽高,却是个不理细务的虚职。
“仆射既意有所指,何不直言?”
大理寺卿瞥那老臣一眼,朗声禀道,“陛下,臣虽不才,但自问执掌大理寺以来,与僚属每断一案,俱是尽心竭力,务求不枉不纵,公主此番指责,若不加以分辩,便是陷臣等于不义,臣恳请陛下降诏彻查此事,洗脱本寺污名!”
青罗闻言暗自为杨寺丞叫了声好。
她鸣鼓若只为杜仲,朝臣中无人响应,父皇或可以她胡闹压下此事,若剑指大理寺,今日廷议寺卿又在场,以其秉性,必不肯善了。
她打叠起精神,出言讥讽道:“不枉不纵?寺卿也敢说这诳语!若当真如此,本宫府上的护卫为何无故被扣?”
大理寺卿叫她问得涨红了面皮,当即跪伏于地,重重叩首道:“臣请陛下彻查!”
他身后一名绯袍臣子应和道:“陛下,公主既已言明并非戏言,便该依律行事。”
又有一个道:“陛下,臣以为登闻鼓数年未动,此番公主击鼓,人尽皆知,大理寺掌我朝刑狱,声名不容有损,若不彻查,日后何以自处?”
“陛下,臣附议。”
“陛下,登闻鼓乃陛下所置,不可废之。”
“臣附议!”
“陛下,臣以为当由大理寺、刑部会同御史台,会审此案,厘清因果,若非如此,难以服众。”
寺卿年近不惑,仍存少时意气:“若查清本寺无过,微臣望公主给臣等一个说法。”
青罗应声道:“诸位大人可做个见证,他日若查明本宫冤枉了大理寺,本宫必当登门请罪!”
“好!”
到此地步,已然遮瞒不住。
皇帝垂首不语,许久,方才抬手,向殿外一指。
王栖恩当即会意,拖着长音道:“宣寄月公主觐见!”
青罗直起身,垂于身侧的右手陡地收紧,指尖扣入掌心,血重又渗出,痛得她心头一跳。
因这疼痛,她得以神思清明。
霜白的裙裾无声地拂过门槛,她缓步行至殿内,在皇帝坐榻前驻足。
地上碎片已清扫干净,了无痕迹。
“寄月,莫任性胡闹。”
皇帝面色和缓了几分,声气间却隐含劝诫,威吓,有意停顿,似是容她思量。
“朕再问你一次,为何鸣鼓?”
父皇甚少叫她的封号,青罗心下一紧,强自镇定,只装作未懂他言下之意,气愤道:“大理寺无故扣押儿臣的护卫,全未将儿臣放在眼里,甚是气人,父皇还想偏袒大理寺么?儿臣不服!”
皇帝皱起眉,沉默半晌,问:“此人如何做了你府上的护卫?”
青罗十指握紧,斟酌道:“她兄长酿的酒好,儿臣曾与他买过酒,后来见她有些功夫,人又伶俐,还是个小娘子,稀奇得紧,便收在府里了。”
皇帝探究地望着她,“你为何不告诉朕,而是去鸣鼓?”
“登闻鼓不正是用于鸣冤么?”
青罗理所当然地反问了一句,继续道,“幼时路过丹雀门,母妃曾与儿臣说,登闻鼓乃是父皇专为蒙冤者所设,但凡有冤,便可击打此鼓,今日儿臣去过大理寺,便知那护卫蒙了奇冤,她是儿臣的人,她蒙冤,便是儿臣蒙冤,儿臣便想着敲登闻鼓,请父皇为儿臣伸冤。”
说到此处,已有些气竭。
皇帝又问:“你去大理寺要人了?”
青罗嗯了一声,“他们竟不理会儿臣!”
皇帝斥道:“胡闹!”
青罗索性胡闹:“大理寺欺负儿臣,父皇若不办他们,儿臣颜面何存?”
皇帝凝眸望着她,久久未语,大抵是将她看作了顽劣又愚蠢的孩童。
末了终是叹了口气,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命中书舍人拟诏,想想又道,宣翰林学士。
众臣鱼贯而出,殿内空阔,秋光入室,一地清幽。
皇帝瞥她一眼,似是才留意到青罗颊上的血痕。
青罗在他眼中分辨出几分厌恶,忽又想起前世他逃离长安那晚,对陈丽嫔提起她时的漠然。
“叫驸马送你回府吧。”
青罗脱口而出,“不要,”见皇帝莫名地看着她,忙又放低嗓音道,“儿臣不要他送。”
皇帝不知想到什么,别开眼,也没勉强。
青罗走出殿外,轻轻吁出一口气,仰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