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阴阳剥皮人 爱吃羊肉串0

第387章-雾散了

小说:

阴阳剥皮人

作者:

爱吃羊肉串0

分类:

穿越架空

浓雾退去后的第三天,城市像一台重启后进入安全模式的电脑,缓慢恢复了基本运转。

电力并未完全恢复,但街道上,手摇发电机带动的应急灯光和煤气灯投下的暖黄光晕,勾勒出一种战时般的秩序。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的沉默。

并非源于电子设备失灵带来的恐慌,而是一种清醒的、带着警惕的沉静。

人们在交谈前,会不自觉地停顿半秒,像是在脑海中快速审查一遍自己即将出口的话语,确保其逻辑链条的完整与闭合。

这短暂的停顿,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心跳节律。

林工开着那辆改装过的电瓶三轮车,在南区迷宫般的老旧巷弄里穿行。

车斗里装的不再是示波器和传感器,而是成卷的铜线、接地棒和绝缘胶带。

他看到,好几户人家的门窗框上,都自发地缠绕上了细密的铜线,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微光。

一位正在门口加固铜线的老人告诉他,是“听小区的大学生说的,金属能屏蔽掉那些不干净的‘梦话’”。

林工没有去纠正这其中缺乏科学依据的部分。

他只是蹲下身,掏出万用表,仔细检查那户人家自己钉下的接地线是否牢固。

“大爷,你这地线埋得浅了点,下雨天容易失效。”他说着,从车上取下一根更长的镀锌钢棒,用锤子“梆梆”地深深砸入墙角的泥土里,然后熟练地将铜线末端紧紧缠绕在钢棒顶端的螺丝上,拧紧,最后还用防水胶带封了一圈。

老人连声道谢。

林工摆摆手,跨上车准备离开。

他当然不信几根铜线能抵挡“残响”的侵蚀,但他清晰地察觉到,当居民们亲手完成这个仪式般的“防御工事”后,他们眼神中的惶惑便褪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笃定。

在这种遍布全城的精神瘟疫面前,“做点什么”本身,就已经是最有效的群体心理免疫。

当晚,回到临时的地下管线维护总站,林工在他那个油渍斑斑的工具包夹层里,一本记满了线路参数的笔记簿最后一页,用铅笔头写下一行字:“我不信铜线,但我信他们需要相信。”

与此同时,在城市最北端,一座早已废弃的气象观测站里,沈默并未真正离开。

他像一个幽灵,栖身于这座被世人遗忘的钢筋水泥骨架中。

这里残存的旧设备,成了他新的解剖台。

他利用自己过去做法医时培养出的、对环境微弱变化的超常敏感,不间断地监测着空气电离度、地磁脉冲的细微波动,以及用高灵敏度拾音器捕捉到的、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次声波残留。

数据在他的脑中汇聚成一张无形的地图。

他发现,“残响”的激活并非完全随机,而是精准地依附于一种他称之为“集体注意力塌陷点”的现象。

当相当数量的人在同一个时空维度内,反复思考同一个模糊、悬而未决的命题时——比如,“我们是不是都忘了什么?”——现实的稳定结构就会在那个点上出现局部性的“弱化”,为“残响”的入侵洞开门户。

他从背包里翻出那半截2B铅笔,在观测站内墙一块墙皮剥落、露出水泥本色的地方,开始绘制一张潦草但精确的“城市注意力压力图”。

图书馆、中心泵站、第三中学、市民广场……一个个他曾亲自勘察过的案发地点,被他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为高危区域。

他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自动手干预。

任何直接的介入,都会让他自己成为一个新的“注意力塌陷点”,吸引来更强大的污染。

但他可以留下“痕迹”,留下路标,让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林工的摸索,比他自己想象的更深入。

在带队排查C7区一段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地下铸铁总管时,一名年轻队员在管道内壁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刻痕。

那不是工具刮擦或水流冲刷的痕迹,更像是金属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内部缓慢“生长”出的细密纹路,在手电筒的光照下,隐约构成一张张简化到极致的人脸轮廓。

更诡异的是,当手电筒以一个极小的斜角照射过去,这些纹路投下的阴影,竟在粗糙的管壁上呈现出动态。

它们拉伸、扭曲、重组,像无数张嘴在无声地开合。

队员们吓得连连后退,林工却命令他们守在管口,自己独自爬了进去。

他掏出那面从不离身的医用反射镜,将头灯的光束精准地反打进那片阴影之中。

他冷静地、一丝不苟地调整着镜面的角度,像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光学实验。

阴影随着光路的改变而剧烈变幻,仿佛在痛苦地挣扎。

终于,当镜面调整到一个特定的角度时,所有混乱的投影骤然凝固,在管壁上清晰地拼出了两个字:“别听。”

林工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

他盯着那两个字,足足愣了十几秒。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污染,这是“残响”在尝试模仿、甚至“学习”人类传递警告的方式。

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退了出来,从工具箱里取出最黏稠的环氧树脂防水涂料,亲自进去将整段内壁彻底覆盖,直到那些人脸纹路被厚厚地封死在黑暗里。

在当天的巡查日志上,他只简单地登记为:“C7-B段管道内壁严重腐蚀,已完成紧急防护处理。”

王主任也收到了他的“路标”。

一封没有任何发件人信息的匿名邮件,附件是一张音频频谱图,上面用红点标注了七个精确的频率节点。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是沈默惯用的、冷静到近乎残忍的提示风格:“第七个不是声音,是空缺。”

王主任立刻明白了什么。

他秘密召集了“百人共读计划”的几名核心志愿者,在社区中心那间空旷的礼堂里进行了一次封闭测试。

七名志愿者并排站立,面前摆放着示波器和环境共振检测仪。

他们将依次朗读七段毫无关联的科普文本。

“……三叠纪晚期的地质特征表现为……”

“……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的主导作用是……”

前六个人的朗读过程顺利无比,设备读数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轮到第七位志愿者时,他深吸一口气,张开了嘴。

然而,就在他本该发出第一个音节的那个瞬间,他却失声了。

也就在这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