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岁月沉香情愈浓
寒来暑往,转眼已是二十载春秋。这日清晨,苏州蘅芜潇湘居内,宝钗醒来时见黛玉正对镜梳妆,晨光透过窗棂,在她鬓角染上几缕银丝。
"怎么不再睡会儿?"宝钗起身,很自然地接过黛玉手中的玉梳。
黛玉从镜中望着她,眼角笑纹浅浅:"今日墨儿科考放榜,想着早些准备些"
宝钗执梳的手微微一顿,眼中泛起温柔:"这孩子,一去京城应试就是半年。"她细心地为黛玉梳理长发,动作依然如年轻时般轻柔。
"你呀,"黛玉抬手轻抚宝钗的手背,"昨日还说让他多在京城见见世面,今日倒比我还惦记。"
正说着,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管家喜气洋洋地进来禀报:"两位夫人,大喜!少爷高中了!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
黛玉手中的胭脂盒"啪"地落地,宝钗连忙扶住她微微发颤的身子。二人相视片刻,眼中俱是泪光。
"快,快备车马!"宝钗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去金山寺还愿!"
马车行在山道上,黛玉倚在宝钗肩头,轻声道:"还记得当年在此立誓时,墨儿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童。"
宝钗握紧她的手:"如今他可算是光耀门楣了。"说着,伸手为黛玉理了理鬓边的珠花,"你今日这支簪子,还是墨儿赴考前为你选的。"
黛玉微笑:"你倒是记得清楚。"
"与你有关的每件事,我都记得。"宝钗的目光温柔如初。
寺中古柏苍翠,香火缭绕。住持已是耄耋之年,见到她们却仍能一眼认出:"二位施主别来无恙?老衲昨夜观天象,就见文曲星动,果然应在了令郎身上。"
宝钗与黛玉相视一笑,在佛前虔诚上香。起身时,宝钗细心扶住黛玉的手臂:"小心些,昨日还说膝盖疼。"
"无妨。"黛玉借着她的力道站直身子,"今日高兴,倒不觉得疼了。"
回程时已是黄昏,马车经过山塘街,但见灯火初上,画舫如织。宝钗命车夫停下,携黛玉登上一艘熟悉的画舫。
"还记得那年带墨儿来此,他非要学人家放河灯。"宝钗望着粼粼波光,眼中含笑。
黛玉靠在她肩头:"那时你怕他落水,一直紧紧拉着他的衣领。"
船娘唱起吴歌,软侬曲调与二十年前一般无二。宝钗轻轻握住黛玉的手:"这些年来,辛苦你了。"
"有你在,何谈辛苦。"黛玉抬眼望她,"倒是你,这些年为我操心,白发都多了许多。"
宝钗低笑:"与你一同变老,是幸事。"
一月后,林墨衣锦还乡。见到双亲,他疾步上前行大礼:"儿子不负母亲、娘亲期望。"
宝钗扶起他,仔细端详:"瘦了,可是在京中不曾好好用饭?"
黛玉在旁拭泪:"长高了,也稳重了。"
"皇上授儿子翰林院修撰之职,"林墨禀报道,"特许儿子先回乡省亲,三月后赴京上任。"
宝钗与黛玉对视一眼,俱是欣慰。黛玉柔声道:"翰林院是清贵之地,你能得此职,我们很是欢喜。"
宝钗接道:"只是京城路远,你独自在外,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林墨恭敬应下,又道:"儿子已托人在京城置办宅院,若母亲、娘亲不嫌路途遥远,也可时常来京小住。"
是夜,一家人在后院设宴。月华如水,竹影婆娑,与二十年前别无二致。
宴至酣处,林墨举杯敬酒:"儿子能有今日,全赖两位母亲悉心教导。记得小时候,母亲教我经商之道,娘亲授我诗书礼仪,这才有了儿子的今日。"
宝钗眼中含泪:"你能明白我们的苦心就好。"
黛玉轻抚儿子的手:"到了京城,切记谨言慎行。翰林院中皆是饱学之士,要虚心求教。"
"儿子谨记娘亲教诲。"林墨郑重应下。
宴毕,林墨告退后,宝钗与黛玉在院中散步。秋夜微凉,宝钗细心为黛玉披上披风。
"时间过得真快。"黛玉望着天边明月,"仿佛昨日还在教墨儿识字,今日他已是朝廷命官了。"
宝钗执起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枚戴了二十年的白玉环:"这些年,我最庆幸的,就是当年鼓起勇气,与你相守。"
黛玉靠在她肩头:"若不是你,我怕是早已..."
"不许说这样的话。"宝钗轻掩她的唇,"我们要长命百岁,等着墨儿在京城站稳脚跟,说不定还能看到他说亲成家。"
二人相携回到房中,烛光下,宝钗取出一个锦盒:"给你看样东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