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登基第四十八天
还好,缪白只是想逗逗陛下,没有第一天就要全面检查课业的意思,只简单看了近些日子的习字帖等,又夸了一番。
随后,才在陛下的强烈要求下,回府休息了。
第二位接见的是程掌印。
对方依旧是那副苍白如鬼的样子,一进来,似乎整个殿内的温度都降低了一点。
行礼后,对方立刻开始讲述在陇州的种种,他言语精炼,平铺直叙,少了一份惊险,不多时,就让陛下了解了地方生态。
明慕认真地听完,摸了摸下巴:“你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有什么意见吗?”
他倒不是随意敷衍,而是认认真真地问,甚至还找来了笔纸,预备记下。
想法倒是很简单:文官有文官的角度,武官有武官的角度,百姓有百姓的角度,南监自然也会有想法。
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这句话流传已久,现在来看不算全面,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问题:封建时代,皇帝的管控有限。
针对县及以下的治理,多依靠县令、地方豪族或者士绅,并且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为了保持家族的长久,他们往往会掠夺家乡百姓的资产,所幸南方的这种情况已经有所缓解。
在北方,另一个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县令的治理质量直接关乎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官集团之间又错综复杂,此次案例可以当成典型事例,以后要考……不好意思播错台了。
明慕收回如脱缰野马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的思绪,打算听听程正真的意见。
“陛下,臣自愿退请一步,替陛下看管南监。”
程正真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红晕,不知在激动什么,恭敬跪下,道:“奴婢愿意为陛下看着这些官员,绝不叫他们弄鬼。”
明慕:……好、好可怕!
这样只会让他想到对方又出了折磨人的新点子!
“不、不用,你在司礼监不是干得挺好嘛……”明慕真害怕把对方再次放出去,他有种预感,对方下次就不会这么安静了,于是干笑两声,掩过这个话题。
程正真也不强求,或者说,他的目的就是这个。
“既如此,奴婢倒是想了
一套方法只定时去看即可。”他迫不及待地将写好的东西呈上。
明慕犹豫了一下才接过来。
总感觉他好像是为了这份折子才说了先前的话。
他看了程正真一眼心里又给对方贴了一个标签:盛朝破窗理论第一人。
做了半天心理建设明慕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奏疏快速地翻看几眼出乎意料的是里面的内容没有很出格没有日报周报组会周会年会都是比较平常的东西。
他看了看奏疏又看了看程正真
完全不像啊……
“朕预备明日开一次小朝会讨论一下此事到时你也过来。”明慕合上奏疏心道这也不是不能接受再讨论一遍试点运行看看。
另一方面他倒是能希望缓和南监以及文官的关系。
程正真出宫之后阚英特地跟他说了南监的名声不好在先帝手下做过不少恶事程正真堪称最锋利的一把刀他登基时南监不显也有此方面的原因。
可真正论起来究竟是刀的罪更大还是持刀人的罪更大呢?
当然明慕并不是想宽恕对方只是觉得一股脑将错全都推到他们身上说带坏了帝王……似乎并不对。
本朝虽宦官势大鼎盛之时几乎与文官分庭抗礼还能左右文官的来去……可说到底不还是帝王的缘故吗?
直接原谅似乎也不大对毕竟对方的确听从先帝的命令做了不少坏事要是贸贸然启用也不大好的样子。
思来想去居然是对方最开始的提议不错:叫他远离燕都从此耗费在地方再不回京。
明慕还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对方低声应诺便退下了。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肖晓。
他进来后特别不见外地坐到明慕面前自己拿了新杯子到了几杯狂灌几口:“感觉你这连酸梅汤都不同凡响。”
“明日开始天天给你送。”明慕随意地靠在椅子背上全然没有在外人面前的架子。
他神思不属显然在想事情。
“在想什么?满朝这么多人没人能为你解惑?”肖晓问。
自从他们入宫就很少有现在一般闲聊说话的时间。
最开始肖晓想过二人会不会渐行渐远最后这段友情消弭于无形。可他信任明慕正如明慕信任他。
“程正真程掌印你路上见过吧?”明慕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毕竟他这算背后蛐蛐人叫人听到不好“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肖晓瞬间面无表情:“很奇怪的人。”
明慕等了半天:“就这一句?”
“还有看到他很手痒想揍他算不算?”肖晓补充。
明慕:“昂……也行?”
“怎么忽然问起他?”肖晓撑着脸学着明慕的样子压低声音“难道你也听说了外面的传言?”
明慕八卦之心顿起:“什么什么?我要听!”
深宫寂寞如雪谁会在他面前说八卦啊!
肖晓将空了的杯子往前一推意思很明显。
明慕拿过茶壶
“就是说此人善吃心肝补养自身。”肖晓压低了声音无端营造出一点恐怖氛围“而司礼监在此人的唆使下已经变成了杀人之所但凡进去的无一不尖叫着出来。”
明慕:“???”
明慕:“你在说什么屁话?”
他恨不得把刚倒的酸梅汤扣肖晓的脑门上深觉自己浪费了感情。
“等等等等其实也有几分道理反正就是说他不好惹很可怕名声也不大好。”肖晓急忙给明慕顺毛“你想用他?”
“也还好?”
明慕将自己的想法简单说了撑着脑袋:“就是觉得错误不该叫他一人承担。”
“真是人家都说你心软我还不信你揍人的时候一点没心软过。”肖晓摇摇头轻轻点了对方的脑门“可听过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明慕有点不高兴:“什么意思!不要卖关子。”
“就是你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乐在其中享受这个坏名声呢?”
明慕茫然地睁大眼睛下意识道:“怎么会?”
这倒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
“他在司礼监当赫赫有名的掌印难道外面的传言会听不到?明明清楚却放任外面传下去甚至越传越离谱……啧。
肖晓摇了摇头:“收收你的心软,我的陛下,这种怪人,你是理解不了他的。
“好吧。明慕将信将疑地点头,总之将事情拖到明天,等小朝会再看,又问起另外一件事,“肖姨的信我收到了,不仅有你的份,也有我的份……叫我劝劝你,早日脱离军户,不要再干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你知道的,陛下,我自小打熬惯了筋骨,书是一点念不下去。不当个军户,我能去干嘛?种地吗?肖晓倒是说得轻描淡写,眼底闪过一抹嗜血的光,没叫陛下看到,反而吓着他,“况且,我觉得,战场也挺有意思的。
平定汝王叛乱时的短暂交锋,让他有种浑然不同的感受,和普通的训练完全不同。
血.液溅到脸上的温热,让他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当然,这话不能说,不然明慕要给他起个外号,叫什么……嗜血杀人魔,天知道,他只是喜欢战场罢了。
“医户你都在改,下一个总能轮到军户吧?肖晓略过前篇,挑眉看他,“陛下难不成偏心?
“我只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明慕气恼地邦邦几拳,“说什么屁话!
揍完人后,倒是神清气爽,明慕问:“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是自己带兵,还是投入某个将军的麾下?我帮你想想办法。
“好好好,特别好,我正好想去江浙一带,你知道厉鸿羽厉将军吧,我崇拜他许久了,要是能调到他手上……
肖晓适时地停住话头,殷勤地给明慕捶肩:“敢问陛下,能不能满足卑职的这一小小小要求?
“只需将我调去即可,如何融入厉家军,便是我的任务。
厉鸿羽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军户出生,父亲是四品武官,他直接袭职,临危接受了燕都沿海的抗倭任务,孤身前往江浙一带。到地点时,手下一个人都没有,到了江浙,直接组织当地农民和普通军户,硬生生打退了倭寇。
堪称先帝手下的王牌。
因此,就算先帝再怎么发癫,对厉鸿羽也是敬畏居多,不敢轻易裁撤。
明慕登基以来,还没和对方有过接触。
“我、我给他写封信。
厉鸿羽手下的兵以军纪严明闻名于盛朝,绝不侵
扰当地百姓极为厉害但与此同时所有兵都是他亲手带出来的朝廷只提供军费。
所以明慕也不大确定对方能不能接受朝廷的“指手画脚”。
肖晓清楚明慕的顾虑安慰道:“若是不答应也没什么我脱去职位装作普通军户投到他旗下也可!”
两人又聊了几句暂且敲定这事。
说完自己的诉求后肖晓几乎迫不及待想去江浙他与明慕对视一眼笑了笑拿过茶壶在自己和他的杯子里添上半杯酸梅汤:“陛下卑职敬你一杯。”
“何必这么客气。”
二人一饮而尽。
就此一别不知何时再见。
可友谊历久弥新永远不会消散。
——
自从推行了“意见箱”通政司再没有以往清闲的样子。
每隔五日便要出发前往各处收集意见箱中的内容再根据这些意见送往不同的地方复核最后解决问题。
有些民事纠纷要送去地方若其中有县令收钱不秉公评判的内容便要请专门的临时纠察组去查一查。在官员不算充足的如今其实算是一项大活。
今科的进士们除却三甲以及二甲末流早早去了各部观政
和贺三元相比榜眼以及探花要默默无闻得多甚至一开始还在翰林院修书如今一个去了户部一个去了吏部算是重要部门。
“我等还是不及百年一出的贺三元。”榜眼摇了摇头。
“哈哈毕竟三元少见榜眼和探花不少见明年开了恩科又会来前三甲。”探花的心态不错鼓励曾经的同僚“古往今来科考结果只是第一步罢了沉寂几十年的状元有一飞冲天的二甲进士也有前朝甚至有举子入朝拜相的你我未必没有机会。”
二人话中的贺三元如今行色匆匆地从大理寺前往地方。
他本想走最正统的陪侍天子读书再顺利升官的路子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陛下一杆子把他支到大理寺了。
[加油宿主!努力升官冲冲冲!]
明快的幼崽声音在贺隋光脑子里加油打气。
时至今日贺隋光对这个“系统”依旧
喜欢不起来,只低低嗯了一声。
系统早就习惯了宿主的冷漠,不过没关系,反正它的重点也不是这位:
[大理寺右寺正,正六品的官职,所获得的奖励是六品,等宿主再升官,将先前的低等奖励融合起来,很有可能出现高级奖励!]
贺隋光心中一动,问道:“之前的良种是何种奖励?
[中级,如果是高级,种子不会失效。]系统及时解答,[高级奖励对这里很有用的!宿主你一定要加油!]
[除却升官,解决朝廷重大事件也可以提升奖励品质……不过宿主不可以和嘉元帝说哦,如果监管发现刷奖励行为,会把我禁封的!]
毕竟系统来到这个时代,不是无底线地帮助王朝扩张,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它收集的影像资料会重新返回未来,是历史学家的重要资料来源。
出乎意料的,商绳己带着他的人自刑部脱出,来到了通政司。
问起时,他只说,律法不应脱离人而存在,刑部的宗卷浩如烟海,但也只是全国事件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纠纷不会呈到燕都,他必须实地考量,才能完善律法的点点滴滴。
经过初期的种种事情,如今总算来到了平稳发展的阶段。
迁都之后,燕都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比旧都金陵更恢宏庄重。
数日奔波,那人总算看到了燕都的城门,他面色沧桑,风尘仆仆。
旁边有人架着牛车,和他同行过一段,此时不免感慨:“每次到了燕都附近,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