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吟凤

27. 更上一层楼

小说: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作者:

吟凤

分类:

古典言情

饯行饭的热闹在杯盘狼藉中渐渐退潮。其他诗社的成员们打着饱嗝,带着酒意,三三两两告辞而去,巷子里飘散着零散的告别和笑声。

高适和几个年轻学生收拾狼藉的碗碟桌椅,杯盏碰撞声叮当作响。王昌龄则坐在院中那方已经收拾干净的木桌旁,李白正兴致勃勃地与他闲谈。

说是闲谈,多是李白大谈剑术、酒趣或是天南海北的奇闻,王昌龄多数时候只是静静听着,偶尔简短地应和两句“嗯”“原来如此”“太白博闻”,语调平稳,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隔膜感。

高适一边归拢着空酒壶,眼角的余光却始终留意着那两人,心里疑窦丛生:这番模样,远非少伯兄在通信中所流露的热切神交之态。

莫非是嫌太白酒后话多?不对!他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与王昌龄结识,在蓟门漫天风雪的小酒馆里,自己早已醉眼朦胧,吐露着远赴蓟门的壮志与惶恐。少伯兄耐心听他倾诉半宿,不仅毫无嫌弃,反倒细心安慰开解。

难道是刚才宴席上太白哪句无心之语触动了少伯兄的逆鳞?这更不可能了!少伯兄向来心胸开阔,断不是斤斤计较之人,而太白……太白就是那样一颗赤子之心,直来直去,言语间从无弯弯绕绕的坏心思。

他正皱着眉苦思冥想试图拼凑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年长些的学生步履匆匆地走了过来,俯身在王昌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王昌龄只是微微颔首,并未立即起身。

坐在对面的李白听了个真切,一拍脑门,“哎呀”了一声站起身来:“瞧我这记性!全是我自己闹的糊涂!”

他朝王、高二人匆匆拱手:“对不住,对不住,片刻就来!”话音未落,人已像一阵风似的卷向了后院。

留下王昌龄和高适面面相觑。高适疑惑地问:“少伯兄,他这是?”

王昌龄脸上不见喜怒,缓缓道:“无妨。说是后院那间屋里,裴五他们收拾时发现些衣服和随身的物件,分不清是谁留下的,不敢擅动。”

高适恍然大悟,随即也有些无奈地摇头。李白自从卢吴二位返回蜀中后,越发觉得常乐坊的小院孤清。他天性爱热闹,总想找人说说话,干脆就把瀚海诗社当成了半个家,时常留宿。

显然,他那“谪仙人”的行头,也无声无息地侵占了诗社的空间。

不多时,李白抱着一个不算大的布包袱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些歉意:“少伯兄见笑,是我糊涂,把些杂物暂存于此,倒给学生们添麻烦了。”

他走到王、高二人面前,明亮的眼神望向王昌龄,笑容真挚热切,不待王昌龄开口,自己兀自说了起来,声音因为某种莫名的激越和急促略微发颤:

“少伯兄!我……我想和你同去边塞!”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炸开在寂静的空气里。

王昌龄有些未回过神来,微微怔住,目光凝在李白脸上,一时未答。

李白见对方不置可否,心头方才那股热气一撞,意识到自己冒失了,连忙解释,语速又急又快:

“太白素来神往边塞壮阔,恨不能亲历金戈烽火!今日得见少伯兄风采,更是……更是倾慕万分,只觉心意相通!同行路上,我绝不敢拖累!若有驱使之处,太白亦当尽力而为!只……恳请少伯兄允我同行一程!”

他双手紧张地交握了一下,目光紧紧抓住王昌龄的脸,急切而期盼。

王昌龄的目光越过李白的肩头,望向远处西天残余的那抹橙红。沉默在夜色里沉淀。过了片刻,他才收回目光,声音听不出波澜:

“太白有此心意……昌龄感念。只是此事干系行程、人数,尚需斟酌,且容我思量几日,届时于诗牌上告知于你。”

他没有拒绝,却也未应允,留下一个微妙的回旋余地。末了,他又补了一句,更像是对自己说的:“无论是与否,总让你有所预备。”

李白心头一松,知道此事已有几分指望,顿时连连作揖道:“多谢少伯兄!多谢!太白静候佳音!”他欢天喜地地抓起布包,告辞而去,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脚步声远去,诗社正堂里,高适立在还未归置好的桌椅旁,王昌龄依旧坐在原位置上饮茶,几个学生正要帮忙收拾这剩下的残局。

高适上前制止了他们,低声说:“一路辛苦,你们且去歇息,这里交给我。正巧,我有些私己话要对你们夫子言讲。”

学生们知趣地退了出去。院内彻底安静下来,只有檐角滴落的一点残漏在敲打着青石,声音格外清晰。

“少伯兄……”高适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重的寂静,带着小心翼翼的探寻,“人都走了,小弟斗胆……有几句话想问。”

王昌龄没有作声,只是微微抬了下手,示意他说下去。

高适深吸一口气:“恕小弟直言……为何许久不见‘青海长云’在诗牌上发表一字一句?连我们社内的评诗也偃旗息鼓?”

他的目光落在那身黑袍上。宾客散去,黑袍下的躯体不必再紧绷如弦,此刻更显瘦削疲弱。烛火跳跃的光晕落在上面,却好像被那黑暗吞噬。

“我记得,上次见你,还是在蓟门……那时你穿的,可是件白袍,袍上……用银线绣有梅花……意气风发啊。”

王昌龄听罢放下了茶盏,理了理自己的袍子,但似乎并不想回答高适的问题,或者说,不急于回答。

高适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问出心头最大那个结:“更令小弟费解的是,少伯兄你……对太白兄,似乎有些……疏离?小弟愚钝,实在想不出太白兄何处有所得罪?其中可有什么误会?”

王昌龄依旧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目光落在腰间。屋里的灯火不够亮,高适只隐约看清他腰间别着一物。王昌龄伸出手,缓缓地解下那个物件,轻轻将这物件放在青灰色的冰凉桌案上。

那是一把折扇。扇骨似乎是细磨过的象牙,但看起来比象牙硬挺。素白扇面在昏黄的烛火下泛着沉甸甸的哑光。

“认得么?”

王昌龄抬眼看向高适,声音低下去,旋即又将目光黏在那扇子上。

电光火石间,蓟北风雪呼啸着撞进高适脑中。那个破败小酒馆的温暖炉火旁,对座除了一身风霜却眉目清朗的王昌龄,旁边还有一个气质孤高的身影。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王昌龄主动邀他入座,还热情地向他介绍身边人正是名震天下的王之涣。

身影晃动间,高适注意到了王昌龄腰间的折扇。那扇子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却又透着一种奇特的风骨。

因为初识,高适不便多问,倒是王昌龄察觉出了他对扇子的注意,颇有些得意地称赞这是季凌兄的手笔,被旁边之人反噎一句“聒噪”。

“季凌……他……”高适的声音干涩得发紧,最坏的那个猜想在心中抑制不住地升腾。

“遗物了。”

三个字,轻如羽毛,重若千钧。

高适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如遭雷击。那最不愿去细想、却又一直盘桓心头的、最糟糕的猜测,被这轻飘飘又沉甸甸的三个字,狠狠砸实了!尽管他此前已根据王昌龄的种种异常有了猜测,此刻亲耳证实,依然让他浑身冰冷。

王昌龄闭了一下眼,再睁开时,眼中水光浮动,不敢再触碰桌面那把静躺的折扇。

“《好诗歌》开赛之前……我……我在江宁府,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期待着诗坛又一盛事。那时……那时,我还在诗牌上,和季凌聊这件事……”

他的语速越来越急,压抑许久的苦楚伴随着哽咽一并涌出:“我说了很多,季凌他……他回得很少……字句又短又淡……我只道他还是和以前一样高深莫测……就是那样……根本没……根本没往心里去……”

“但是……”王昌龄的气息陡然急促起来,胸口剧烈起伏,“大赛!大赛当天!他……他忽然……突然主动给我发了一条消息!从前……从前都是我给他发的……”

王昌龄猛地吸了一口气,眼神空洞地望着虚空中的某个点,

“他说——‘某先去夜台占座,再与君斗诗’。”

夜台……阴间!

高适听得浑身汗毛倒竖!这句话,这哪里是寻常谈诗论句?这分明是……诀别!是遗言!

“某先去夜台占座,再与君斗诗……”

王昌龄喃喃地重复着,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破碎,最后化作了不成声的哽咽。他瘦削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整个身体因为压抑着巨大的悲恸而不住发颤。冰凉的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从深陷的眼窝中滚落,狠狠砸在那件毫无光泽的黑袍上。

“我……我当时……急得……发了疯一样地问他!‘季凌!何出此言?!’‘季凌兄!你怎了?!’‘速回我!’”

王昌龄的声音在哭腔中拔高又陡然坠落,充满了绝望的嘶哑。

“可是……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回来!”

“然后……青莲剑歌登顶的消息……漫天铺地……震动整个帝国……何等荣耀……何等风光……可我……我却在朱雀门最下面,最下面滚动的词条里……看到一条……极短……极快就消失了的……”

他猛地抬起头,泪眼中满是刻骨的痛楚,盯着高适:“你看到了吗,三十五?你当时看到了吗?那条词条!它说—— #云间鹳雀坠入诗冢#!”

云间鹳雀!那是王之涣用了大半生的诗牌名,独一无二!

而“坠入诗冢”——那冰冷的词条背后,是官府的销户记录,是诗牌系统的死亡通告,意味着一个诗魂的永久封存,一个名字的沉寂与消散。

“他……他就这么走了……”王昌龄再也无法抑制,声音破碎,埋下头,压抑的抽泣随着肩头的耸动溢出来,“前一天还在……还在和我谈笑……规划着要看比赛……转眼间……阴阳永隔……那赛事再盛大……与我何干……与我何干啊……”

高适听着,只觉得胸口窒闷得厉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默默地递给王昌龄一块干净的帕子,又起身倒了杯温水,小心地放在他手边。

长久沉寂的诗牌主页,突如其来的清减与憔悴,那一身彻底吞噬掉所有华光色彩的宽大黑袍……所有的谜团,在这弥漫开的寂静里都有了残酷的答案。

错不在李白,他甚至对此一无所知。错亦不在眼前这个被黑暗攥住了心的王昌龄。错在,造化弄人——让一个人的生命沉入最深的寂灭,又同时让另一个人的光芒冲上云霄。

王昌龄接过帕子,却没有立刻擦泪。他任由泪水肆意流淌,这迟来的宣泄终于稍稍缓解了心口压着的巨石。过了好半晌,他才用微颤的手端起那杯温水,啜了一口,缓了一缓。

“先前你问我……为何我对太白……终究亲热不起来。”王昌龄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平复了一些,带着深深的疲惫。

“我花了很久……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让日子看起来能过下去。等回过头,再去试着看那场赛事时……我承认,李白的才华,惊天动地,令人神往。所以我在与你通信时,说想引他为知己……那句话,是我当时真心的想法,是真的。”

王昌龄抬眸看向高适,目光坦然而无奈:“可当我真的站在他面前……当我真的看到这位在我故友命陨当日、翩然飘临诗坛的‘谪仙人’……三十五……”

他痛苦地摇头:“我心里……还是会难以自抑地觉得……有些东西被玷污了……又或者,是被无情地盖过去了?是别扭……是难以言说的……刺痛?”

“更何况,我此番西行……除了带学生们去求真求知,还有一条……便是想循着当年我与季凌……一起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算是……对那个再也无法斗诗的故人……一点私心的……祭奠。”

高适的心弦被狠狠拨动了一下。这份沉重复杂的缅怀之旅,偏偏撞上了李白充满活力、直抒胸臆的向往加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