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明兰与盛老太太回宥阳老家
商人之间即使再互通贸易也比较有限。
海运真正的利益大头,定是国与国之间展开的贸易往来。
大周与各国海运朝贡条令,乃是由朝中几位大佬亲自编纂,是朝廷刚出台的法令。
意在约束海运,使海运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大周手中。
但只要卫渊还在东南一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海运一事,他已经全权代表了大周。
所以对于他所言,各国使者并未持反对意见,实际上他们反对了也没有用。
想与大周互通海运的国家比比皆是,少那么一两个,无伤大雅。
“若是倭寇瞅准时机,趁机壮大,岂不是害惨了沿海百姓?”
“这两部图书何止是可为兵家之典籍?足可称圣典!”
“前提是,海运财税,每年要留两成给地方官府。”
可问题是
钱从哪里来?
韩章道:“陛下,组建水军与加固各地海防,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卫将军不知朝廷之苦,嘴巴一张,就要兴建水军这水军养起来,可比寻常士卒难多了。”
赵祯道:“若是先让户部掏钱,待海运有了利润,再补这个窟窿呢?”
而且在路途上不能有所耽搁。
卫渊摆手道:“这是你们应得的,这些年,你们福建路为抗击倭寇,辛苦了。”
同时写出?
卫渊看向身后侧的萧逾明,
“既然诸位相公,都认为组建水军,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若是因钱财之事就不予组建,那么谁敢保证海运之安危?”
万一是个无底洞呢?
“臣实难赞同此事,朝廷好不容易可以借着海运缓口气,可海运还未见利益,就又要为组建水军花钱?”
闻言。
“咱们这位卫将军,想的不是一时之计,而是要让咱们大周,永绝倭寇之患,永保沿海太平啊!”
不管是不是同时写出,韩章的话,倒也提醒他们了。
卫渊点了点头,“算算日程,此刻他应该已到了京畿附近,若是中途日夜兼程,此刻应该已经到了汴京。”
“福建路无甚经略,当地百姓只得靠海为生,下官替我福建路五百万百姓,多谢卫帅了!”
皇帝陛下因此事过于激动,只怕是想将此事载入史册,然后大写特写。
除此之外,他们也乐意见到沿海一带无忧,并不算是强烈反对水军组建。
虽然该路海防营将士不属于水军,而是隶属兵部管辖。
所以速度上要较为迅速一些。
满香楼一役,实际上就是卫渊与诸国的谈判。
就见赵祯率先摆手道:“朕这身体,老毛病了,无妨。”
韩章等人极为了解赵祯,都不愿扫他的兴,毕竟,新军铲除不了倭寇,才是问题。
来京城途中,林兆远能感觉到有人在监视。
“据前来送奏报的将士称,这两部图书意义重大,可谓兵家之典籍。”
毕竟,盐制刚改,今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说不定呢。
不仅要组建水军,就连各地海防措施也要改革。
“壮哉荡虏军!”
“新军能够如此迅速剿灭倭寇,实为国之幸甚,就是不知,卫渊与范大人,可已敲定率先开通海运之地?”
毕竟,大周也的确需要一支水军。
要真是如此,那么此子之心细如发,当真让人感到恐惧。
如果是这样的话,水军可以成立!
一百万两的支出对朝廷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组建水军,巩固沿海各地海防,那可是费财又费力。
那里的卫氏族人,也比较偏稀少。
“但是,多久能见成效?今后每年,户部需要向东南沿海一带得海防投入多少银子?”
“水军若成,光是每年维修战船之费用就不知有多少,臣不解,明明新军就可荡除倭寇,卫将军为何还要上书朝廷组建水军?”
赵祯道:“卫卿说,水军编制,至少需要三万人,这还不包括各地海防士兵。”
于私,倘若大周第一个海运试点出了大问题,卫渊与范纯仁都是责无旁贷。
杨怀仁道:“朝廷是否要组建水军,大概这几日,就能有个眉目了。”
闻言。
“你代本帅跑一趟广陵县,告诉当地卫氏族人,若今后谁在肆意收下他人之礼,出了事,本帅概不负责。”
就连王安石的神色也有些不淡定。
“陛下,这百万两银子,户部可以出。”
王安石一连三问,顿时让众人鸦雀无声。
“他现在可是东南两路三府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朝廷突然宣布要组建水军,应是要正式开启海运了。”
“还有这海防图鉴,其价值,远胜我大周各地城防图啊!”
对于他们的种种赞赏,韩章都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
随后,无论福州还是福建路官吏,齐齐作揖道:
“想必苏杭那边,这几日定然极为热闹,娘亲您闲来无事,可与伯母一同在东南逛逛。”
如果真的如卫渊所言,成立了水军,巩固了海防,那么他自认为,武功方面,就近乎完美了。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福建路一带所有海防营将士,都称得上是水军。
卫渊微微颔首,“组建水军这事,咱们那位陛下,要比咱们还要着急。”
韩章询问道。
可这才多少时间?
那卫渊,不免太天才了吧?
论兵家之道,哪怕是张辅,都不如卫渊了!
实在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们不得不慎重。
由卫渊临时担任水军统帅,主管水军与海防建设一事。
待诸使离去后,福州刺史刘奕被蔡襄授意,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敢问卫帅,福州率先开启海运一事,是不是就此敲定?”
赵祯早就猜到他们要如此说辞,
“你们先别急,卫卿除了给朕上了份奏报之外,还亲自编纂了两部图书。”
“实在厉害.”
待赵祯话音落下。
韩章等人瞬间就不淡定了,
“官家,我大周军队数量多达百余万,倘若又要组建水军,只怕朝廷财政难以维持。”
好让后世人知道,他这个皇帝,在武功方面,是有留下一些东西的。
这个消息很快便是传入民间,迅速引来无数人热议。
并且将他编纂的两部图书,完好无损的交给了赵祯。
于公于私,他都没有理由,不选择福州。
“听闻大房我伯母那边寿辰将至,娘亲应该与我伯母许久未见了吧?”
柴功抱拳道:“属下明白。”
户部尚书欧阳永叔咬了咬牙,道:
言罢。
闻言,赵祯道:“卫卿提供了一个法子,由沿海各地方城镇,来维持海防与水军兴盛。”
“这事,也该有所决断了,卫渊有整整八万甲士,难道还不足以保证海运之安危?”
刘奕连忙作揖道:“是下官多嘴,还望卫帅恕罪。”
“陛下所言此法,臣认为可行。”
顿了顿,他缓缓开口道:“如果不出所料,这两部图书,应该是卫将军同时写出。”
顷刻间,他们再次忍不住的惊叹起来。
盛紘面露尴尬道:“果然无论何事,都瞒不过娘亲您的眼睛。”
卫渊对于广陵县,真的没有丝毫的归属感。
“可以给郭颢写信了,让他准备准备,待成建水军的旨意下来,我即刻禀明官家,让他成为水军统领。”
欧阳永叔与王安石等人都是松了口气。
“朝廷刚发的明旨,要在东南一带组建水军,是由渊哥儿带头。”
卫渊道:“咱们这支军队,叫做荡虏军,至于水军就叫做荡海军。”
听到这里,盛老太太先是抿了口茶,而后不急不慢的直言问道:
“纪效新书.又是一部练兵之法?这卫将军莫非是兵圣转世不成?先是一部练兵实纪就足让人感到惊叹,如今又写了部训练水军,抵抗海外之敌的兵书当真厉害啊。”
“有时我真的想看看,卫将军的脑袋里,究竟装得什么?常人一生能写一部集大成之兵书便是足够,他却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写出两部?”
只是那些人都不敢露面,只能做缩头乌龟。
先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固然可行,可是最开始,朝廷的打算,不是想通过海运充盈国库吗?
使得朝廷能积攒些财富,不至于会在遇到风浪中手足无措。
此刻,宣政殿里。
离开满香楼以后,卫渊向身旁亲卫柴功吩咐道:
韩章等人便拿起那两部图书看了起来,边看边震惊道:
“倭寇对于沿海一带的影响,竟是如此深远?”
“.”
临老,所求不就是这一点吗?
如果是寻常人骑寻常马,从福建路到汴京,少说也要七八日时间。
经由一众士大夫详细讨论,再由赵祯最后拍板决定,即日起,大周开始组建水军。
“你们不妨看一看。”
卫渊摇头道:“蔡转运使,可以着手准备海运一事了。”
说罢,或因过于激动,竟是接连咳嗽几声。
沿途驿站,还可更换马匹。
哪怕是武襄公与卫渊相比,也多有不足啊!
这卫渊.才多大?
听到他们一直在夸赞卫渊的才华。
此外,若是卫渊并非是在出征之时写出的这两部图书,那只能说,在很早之前,卫渊就已经预料到今日这个局势了。
而目的也只有一个,海运的主动权以及绝大部分的利益,要掌握在谁的手中。
卫渊又问,“兆远走了几日了?”
杨怀仁想了想,道:“大概有五六日了。”
朱总管刚想提醒赵祯切勿激动,要以龙体为重。
新军表现的越好,赵祯自然就越是激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