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八面,第九章、返本会道。
本经的修学宗旨是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世间五欲果报虽有快乐的感受,但夹杂着贪欲的烦恼,所以五欲果报是躁动不安的。而透过本经法门的修学,所成就的快乐果报却是寂静安稳的,因此这种果报在所有快乐中是最为殊胜的,这离欲寂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达到寂静呢?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我们要使这念扰动不安的心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什么叫大禅定呢?这主要的内涵有两个:
(一)甚深见:
这是透过智慧的观照,观照这念分别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内心所累积的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都是假借因缘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照,使这念心从有相的分别,达到离相清净的意境,这时内心会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就是说我们这念具足烦恼与罪业的心,它是因缘所生法,故是毕竟空;诸佛的万德庄严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也是毕竟空。因此我们这念分别心的体性与诸佛菩萨清净心的体性,究竟是没有差别。从这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甚深见,我们就建立了修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大乘信心,相信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是可以消灭的。
(二)广大行:
依止这清净的信心,我们开始发动持戒修定修慧的广大行。透过如法的持戒,调伏身口的魔道,这魔道是指罪业,因持戒而消灭杀、盗、淫、妄的种种罪业。进一步修定,这是透过对佛号或持大悲咒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调伏内心的魔道。总之,透过持戒与禅定的广大行,降诸魔道。
以上是把本经的修因与证果,做了大纲的说明。
前面的几章书是说明断恶的方法,在恶法未生之前,加以预防令不生;对已经生起的恶法,应该如法的忏悔消灭,以下的几章书是说明修善的方法,第九章的返本会道,是说明修智慧的方法。我们如何契会般若之道呢?这要返本,我们在研究一切缘起法时,要把一切法的根源找出来,这个根源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透过回光返照我们一念心性,契会般若之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在这里讲出修学圣道的两个不同方法:
(一)博闻爱道:
博闻是能广学多闻,蕅益大师解释这广学多闻,虽广学多闻但不能随文入观,只是强记名言,作为一种口耳之学而已。这种广泛学习而不思惟消化,不能转成内在的观照智慧。
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博闻呢?因他爱道,是出自于对佛法的爱乐追求。换句话说,他并非出于离苦得乐的动机,只是对佛法一味的好乐而已。蕅益大师说,这种好乐追求是一种心外求法,是以攀缘的心来研究佛法。以攀缘心来广学多闻,结果是道必难会,只能成就一种知识,虽知道名相义理,但心中不能生起观照调伏的力量,所以无法契会般若之道。
(二)守志奉道:
如果修学佛法是有远大的志向,蕅益大师解释这志向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把佛法当作宗教看待,而不是当作一种学术,因为宗教是为解决生命的种种问题,而学术只是知识的研究,这与解决生命的烦恼无关。
所以修学佛法一定要有想离苦得乐的念头,追求生命增上的目的。依止这样的出离道心来奉道,奉道是依教奉行的如法修学,则其道甚大,所成就的般若之道,会因守志奉道而增长广大,内心会从虚妄的分别心,渐生起道的功德力量。
以上说明成就般若波罗蜜的重要因缘。
天台宗智者大师,对般若波罗蜜提出教观双运的说法。虽然天台宗的教法广泛谈到五时八教,但智者大师说,学习五时八教时要依教起观,修观是天台宗的特色。他把宇宙万法分成三大类,若观照以下三个法界,皆可悟入诸法实相:
(一)佛法界:观佛法界是观察诸佛所成就的功德庄严,如诸佛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及种种的神通三昧,这是观察佛法界,以佛的功德庄严为所观境。
(二)众生法界:观照众生在生死流转中所累积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众生因有种种的烦恼而造作种种的罪业,故六道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果报。
(三)心法界:这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智者大师说,佛法界境界太高,观察诸佛功德的意境太高深;众生法界太广,众生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所缘境过于复杂广大。所以智者大师说,若要成就般若法门,如法的了解生命真实相,最为简单扼要的方法是观心法门。就是在研究经论后,以经论的义理来观察这念心,如是就能知道生命的真实相,了解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差别相。
这要如何观心呢?智者大师提出空、假、中三观,所谓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一)空观:
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强调先修空观。在了解心的相貌中,应该先修从假入空观,这是观察这念有相的分别心,虽然有时起善念,有时起恶念,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是假借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这时就能把差别的心念,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所谓的把心带回家。这是把现前人法界的个体生命,回归到整体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是观察生命的总相,也就是观察整个十法界果报,所共同依止的清净本性。
以上的观照即是空观,空观是观照真谛理,观察整个十法界的共同相,也就是观照整体生命。
(二)假观:
由空观中再进一步修从空出假,这是修假观,假观是天台宗的重要特色,它观察十法界的十如是。天台宗把个体生命分成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足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每一个法界都有它的体相用及前因后果。
如何观察世俗谛的个体生命呢?智者大师说,这十法界又可分成四种的种类:(1)三涂种性。(2)人天种性。(3)二乘种性。(4)菩萨种性。众生的这念心性,虽然本性是清净的,但因无始劫来不断的起心动念,每一个心念就是业力,业力有一种熏习的功能,于是造成十法界的个体生命有以下四种的种性差别:
(1)三涂种性:
如何知道众生是三途种性呢?先观察如是相,十法界的十如是,它的第一个总观是观察相貌。三涂种性众生的如是相是增上的恶心,是坚固强烈的恶心。有些人的心念与人事因缘接触时,非常容易起贪、瞋、痴、慢的烦恼,这烦恼活动时非常坚固而难以调伏。
这样的增上恶心有其前因后果,这是如是因,他前生的生命因缘中所造的罪业众多,所造的善业少,因此累积的恶心功能强大,这是前因。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他不假借戒定慧来调整心念,未来他的生命多数要堕三恶道,虽然偶尔得到人天果报,但终不久留,因为他的种性是三涂种性,所以很难得人身,即使得人身,也会很快丧失,所以他未来的大部分生命都在畜生、饿鬼、地狱中相续流转,这是三涂种性的众生。
(2)人天种性:
若在寂静处返观自心,自己的心念大部分时间都是起善念,对众生释放善意;偶尔虽因一些障碍而起恶念,但当惭愧心发动,自己马上能调伏恶念。这种人是人天种性,他的心是增上善心。这样的增上善心是如何来的呢?这是过去生所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强,而所造的罪业少,因此善心的功能比较强。人天种性的众生,未来的大部分生命都在人天果报中流转,虽堕恶趣,终不久留。
(3)二乘种性:
他对因缘所生法不生好乐,而欢喜修从假入空观,欢喜观察空、无相、无愿三昧,对无量无边的杂染果报或诸佛的功德庄严,一概不生好乐,而就只欢喜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昧。这种人前生就欢喜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因为欢喜修我空观,所以未来的果报在成佛之道上,他先要成就偏空涅槃,然后再从空出假,趋向无上菩提,这是二乘种性。
(4)菩萨种性:
他一方面能从假入空,观察这念心本自清净,他也能从空出假,假借六度的因缘,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他的心是悲智双运。这种人前生就广修六度,未来的果报是直趋万德庄严的无上菩提。
所以从自己这念心的起心动念,就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水流,过去是造了什么业,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未来又会有怎样的相貌。所以观察现前这念心性,就能知道自己生命水流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相貌,这就是智者大师所说的假观。
(三)中观:
当无相的空观与有相的假观,达成平衡,也就是整体生命的空观,与个体生命的假观,能达到平等不二,空有双照,空有无碍,这即安立为中观。所以中观事实上并没有自体,它是取空假二观的平衡而安立的。
智者大师说,若能用空、假、中三观来观心,则能通达一切佛法,因为佛法的目的即是解释生命的现象,告诉你生命是何种相貌,也告诉你如何使生命离苦得乐,趋吉避凶,而这一切的因缘都必须以观心为基础。
所以本章的返本会道,告诉我们虽修学种种的教法,我们应该观照生命的根源,如此才能契会般若之道,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章喜施获福
前面一章说明修习般若智慧的方法,这一章解释应以什么心态来修习福报。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开示说睹人施道,我们或眼见或耳闻他人修布施,因为布施能使我们趋向安乐,所以它也是道。
《瑜伽师地论》说布施有三种:
(一)财施:以诸资财,济助贫穷,是名财施。
(二)法施:弘扬佛法,开人智慧,是名法施。这是以佛法来开启众生的光明智慧。
(三)无畏施:于诸灾难中,拔其忧苦,是名无畏施。当有人遇到灾难,心中恐怖忧苦,若能以善巧方便加以安慰开导,这是无畏施。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讲到,以上三种布施中,财施与无畏施是方便,法施为正修。若见到有人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心能助之欢喜,以身业的帮助、口业的赞叹或意业的随喜,使布施的人生欢喜心,而对布施更加生起信心,则帮助别人布施的人,得福甚大。这是佛陀劝勉我们见他人修福报时,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情来帮助他,因为这样自己也能得到广大的福报。
有一位佛弟子问说:此福尽乎?藕益大师解释尽是折损的意思。一般人的思考认为,若功德是一个人所做,则功德全归此人所有,现在有十个人随喜帮助做这功德,那么这功德就会平均分配给十个人,因此福报岂不是受折损,比不上一个人做时来得大?这沙门是以有所得的分割心情,看待修习福报。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对一个人修福与十个人修福的因缘,他以譬喻作说明:有一光明的火把,佛法讲到光明是指善业,善业是一种光明相。这火把本来只有一个光明相,但有很多人拿众多火把来分取它的火,火能熟食除冥。
积集善业有两种殊胜的功德:一是除冥,能破除烦恼障、业障、报障等三障;二是熟食,能成就圣道的安乐,所以修习善业能灭恶生善。
这样的熟食除冥,此炬如故,虽然有数百千人来分取火的光明,但这火把的光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一个光明变成数百个光明,辗转增胜。修福报的道理亦复如是,一个人修福,或数百人修福,愈多人修福,福报愈大。
藕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中,提到经典上有一个公案:
过去有两个人到山中采花,其中一个人把所采的花,独自拿去供佛;另外一个人生起大悲心,他把所采的花,分散给所有的朋友,然后带他们一起去供佛。有人问弥勒菩萨:这两个人有不同的造作业力,他们供佛的福报,有何不同?
弥勒菩萨回答说:独自拿花供佛的人,以后成就辟支佛果;另外一位把花分给其他众生,以随喜广大的心供佛,这个人以后成就无上菩提。
藕益大师说,我们修习福德亦复如是,所谓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即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我们修习福德时,福德本身没有自性,所谓的诸法无性,无论是修布施或持戒,这法门对自己产生什么功能,这是不决定的。
若不决定,到底是由谁决定呢?尽随心转,依止什么样的心态来修习善业,才是决定善业产生什么力量的关键。如果以但求自身解脱的心情来修善,那么这善业所产生的力量,是成就二乘的偏空涅槃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