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面,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
佛陀在《法华经》上,对我们的三界果报,清楚的开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在三界流转的身心果报,基本上有两种的痛苦:
(一)身心逼迫之苦:这是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的果报经常受到衰老、病痛、死亡,乃至于种种不如意境界的刺激,我们常感受到逼迫性的痛苦。
(二)不安稳性之苦:这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生活在起火燃烧的房子中,这火是指无常之火,我们在三界中,对未来充满不安稳性,我们无法预测明日之事,也无法预测今日所拥有的一切,在什么时候就会丧失,这是生命不安稳性之苦。
我们三界的果报体,就在不安稳性、逼迫性中,承受生命的种种痛苦。因此我们一个有情众生应该如何在生命中,找到一个究竟安稳的皈依处,变成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的目的。
依本经的开示,为了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必须修学两个重要法门:
(一)甚深见:
若想要改造生命,就必须先了解生命,如果对生命一无所知,怎么改变它呢?那么应该如何去了解生命呢?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开展出对生命的观察,首先是观察因缘所生法,这因缘所生法是所观境,观察生命是假借因缘所生,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因缘所生法广泛来说,整个三界的五蕴身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法。智者大师说,在五蕴中以识蕴,亦即以现前一念心识的观察,最为简单扼要,所以他开展出观心法门,若能明了心识的活动,就能了解自己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他认为观心就能观照一切的生命。
因此观察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就是观照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在观察这念心识上,有三种的观照方法:
(1)我说即是空:观察这念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心识,有时起善念,有时起恶念,这善、恶念的功能是假借因缘所生,不是本来就具足的。既然它是后天的熏习所成就,所以从本性上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这样的从假入空观就能把虚妄的分别心,带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清净心。如是的从假入空观,使我们深深的理解,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与十方诸佛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差别的,一切的恶法是可以断除的,一切的善法也可以假借修学的因缘而成就,如是成就了大乘的信心,所以修空观使我们对成就佛道有了重要的信心。
(2)亦名为假名:前面是说明整个十法界无差别的体性,而现前所见差别的果报又是怎么来的呢?譬如有的果报是蚂蚁,有的果报是人,在人的果报中也有种种的差异,怎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果报呢?
亦名为假名,这念清净的心性,它会接受业力的熏习,若造善业,则熏习这念清净心,变现出安乐尊贵的果报;若造罪业熏习这念心,变现出卑贱痛苦的果报。因为因地所造的业力不同,故创造出种种差别的果报,亦名为假名,因为业力的造作,故产生十法界假名假相假用的差异。
(3)亦名中道义:若能观察无差别的体性,也能同时观察差别的因缘果报,空假之间能达到平衡,这即是中道的思想,已能正确圆满的观察整个生命的真实相。
以上即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引导我们如何以简单扼要的方法来观察生命,亦即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能知道整个生命的水流,它过去的因地如何,现在的造作是如何,未来的果报又是如何,如此我们就能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以上即是我们在修学之前,所必须具足的甚深见。
(二)广大行:
依止甚深见,开展出广大行,开始从事改造生命的种种行动,使自己能离苦得乐。这些行动在本经中分成两个重点:
(1)善业力:这是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等三个法门的修学,成就善业力,这善业力使我们得到人天的暂时安乐果报。
(2)正念力:这是透过精进、禅定、智慧等止观的修学,使我们内心产生正念力,以出离三界火宅,得到究竟的安乐。
在本经广大的修学内涵中,一种是业力的修学,一种是念力的修学,这两种修学的重点是依止甚深见所开展出来的。
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这段经文说明成就甚深见,进一步修习广大行之前,须具有道前基础,具足修道的资粮,这些资粮的具足是难而不容易的: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佛陀说,一个人能从三恶道的极度痛苦中解脱,而得到尊贵人身,成为修学的法器,这件事是非常困难。
唯识学说,有些人很容易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有些人则难以从三恶道解脱,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增上惭愧心,所谓的增上是指坚定而强烈的惭愧心。有些人在因地时能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对于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果报,他对这个真理深信不疑,所以内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好乐善法,呵责恶法。虽然有这信心的支持,但他内心深处也累积了一些邪恶的功能,这邪恶的功能遇到染污境界刺激时,就会生起烦恼的活动,带动身口造罪业。但在夜深人静时,他生起惭愧心,呵责自己,深感后悔。但没多久,又遇到染污境界,他又造业,造业后又后悔。
因为他在造罪业时有惭愧心,所以业力变得不坚固,因此堕三恶道时,果报也不坚固,所谓虽造罪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所以他很容易从三恶道痛苦的果报中解脱出来。
相反的,有些人的内心是无惭无愧,或虽有惭愧,但不坚固,所以他在造罪业时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所以造罪业时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业力就特别的坚固,所以得果报时也特别坚固。若在佛法中有正见,虽堕三恶道,但很快又能得到人身,而人身是修学佛法的重要资粮。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人有男人与女人之别,女众的果报在成就自利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上,比男众多一些障碍,所以若从女众转成男众,这也特别难得。若想要转女众为男众,则要消除女众内心的习气。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若要修学佛法,身口意的修学必须假借六根,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意根,也就是心识,若第六心识太暗钝,无法理解义理,则修学佛法有很多的障碍。若第六意识能明白道理,前五根工具的具足也是有关系,特别是眼根与耳根不能有障碍,因此六根具足对修学佛法也是很重要。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虽然已得到六根的人身,若能生于中国,这中国是指文化水平比较高有道德的地方,也就是生长于高贵的国家,这也是很殊胜。若生于没有文化的边地,不认识字修学佛法有困难,因为佛法需要靠文字的弘传。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遇道者难:若生长在文化很高的地方,又遇到佛陀乃至于善知识的住世,能亲近他们学佛法,这也是很殊胜的事。对于亲近善知识,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中,讲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种即是修皈依。
古德解释为什么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呢?这是希望能投生于有佛出世的地方。若每天对佛的所缘境,礼拜、赞叹、供养,有这善因缘,以后就能生长在有佛出世的地方。印光大师的文钞上说,有些修禅的大德,他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整天只忆念空性;有些修禅的禅堂甚至没有佛像,禅堂上只写着一个舍字,这样的因缘来生得果报时,智慧虽高但不相信佛法,因为他没有与三宝结缘。所以若没有礼拜、赞叹、供养,则很难与三宝结缘。
既得遇道,兴信心难:若能遇到善知识,又能如理听闻正法,生起信心,这也是难能可贵之事。在因地时,自己对于佛陀所宣说的大、小乘教法,能生起随喜赞叹之心,看到有人修学佛法,有人弘扬正法,你能够生随喜赞叹之心,则未来得果报时,容易遇到听闻佛法的因缘。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所以遇到佛法,又能产生随顺欢喜的信心,这表示自己有善根。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有了信心,进一步希望成就无上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把无上菩提心分成两个内涵:(一)出离心。(二)大悲心。若能成就出离心,这表示对世间欲望的追求比较淡薄。所以有了信心,能调伏对现世安乐果报欲望的追求,而发起出世道心,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有了出世道心,还必须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无所得智慧中,修学一切善法,这也是特别的殊胜。有了道心,也要有智慧的观照力,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这一章主要说明修学圣道的资粮——暇满人身难得。这里难得的涵义是劝勉我们,要珍惜无量劫来善根福德所成就的人身,不要空过一生。
《大智度论》曾讲一个公案:有两个兄弟出家学道,大哥非常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察身心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弟弟的攀缘心比较重,托钵时见到富贵人家的安乐果报,生起好乐之心。哥哥劝他不要只修人天善法,应该修习四念处,成就解脱的功德,这才是究竟之道。但弟弟想要来生成就大富贵果报的心意无法改变。后来哥哥因修学四念处而成就阿罗汉果,弟弟在修习善法时生了一场病而过世,哥哥阿罗汉在禅定中观察到已死的弟弟,因为出家的善业力及愿力的引导,出生于大富贵人家,有很多的褓姆照顾他,如吃饭、睡觉、玩乐等都有不同的褓姆照料。有一天其中一个褓姆抱他时,一不小心把他从楼梯摔下来,小孩头部撞到墙角,以致头部破裂而死亡。他死时起了瞋心,因为好不容易成就善业,想要享受这一期的人生果报,却因褓姆的不小心而摔死,死时因为起瞋心而触动罪业,堕至地狱受苦恼。
龙树菩萨说,我们应该珍惜好因缘,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我们无量劫来在三恶道打滚,三恶道的心识是暗钝的,无法造善业或修止观。现在我们得到宝贵的人身,具有明了清楚的第六意识,这心识造业力很强,是修道的好资具。既然善得人身,又闻正法,对正法生起信心并发菩提心,又熏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说修道的整个资粮都已具足,在这资量具足的因缘中,只要精进用功,未来生命就会有扭转性改变的可能。若是懈怠而空过这样的好因缘,则不可救。
以前我们没有修道的资粮,如做一只狗,无论怎样精进也不能产生作用,所以以前在三恶道时懈怠,这是可以理解的,反正什么事也不能做,那就只好睡觉。但现在自己的心识有堪能性,能够成就广大的善业与正念,若具足这样的殊胜因缘,却因懈怠而空过,这是非常可惜的。若今生空过,来生的流转中又会遇到很多的痛苦,经过百千万劫的痛苦流转,好不容易才又能得到像今生的好因缘,所以这个辗转获胜就是勉励我们,要把握珍惜现前的修道因缘。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前面说明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应该如何修学呢?第一个基础是要忆念戒法,才能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说,有些佛弟子与佛陀因缘比较疏远,他们离开佛陀有数千里之远,不能够见到佛陀,也不能听闻佛陀的开示,但他内心忆念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不断的背诵观照戒法,以戒法检查自己的身口意,告诉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则此人必得道果,他趋向于清净安乐的道果。他虽然无法亲近佛陀,但这与亲近佛陀的效果一样,因为亲近佛陀时,佛陀也是告诉你这件事该做,那件事不该做。
如果整天跟在佛陀身旁,听闻佛陀开示,见到佛陀身相的庄严,但内心却打妄想,也不忆念佛陀的戒法,而随顺自己的情绪,最后终不得道,佛陀也不能保证你的安全。如佛在世时,佛陀的弟子中有三人堕恶道,他们虽然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但身为功德圆满的师父,也不能保障弟子的安全,因为你要堕落,谁也救不了你,所以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僧祇律上说,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相约要拜见佛陀,在路途中,他们用尽了所带的饮用水,就在不远处见到有一口井,当他们取这井水要喝时,发觉水里面有虫。这时他们面临了生命中重大的抉择,若喝下有虫的水就会伤害戒体,若不喝水则伤了色身,所以必须在戒体与色身中做选择,其中一个比丘忆念佛陀所说的戒法,戒体的功德是殊胜广大的,色身只是暂时的因缘,于是他就坚守戒体,不喝水而渴死。另外一位比丘,为了保护色身,牺牲戒体而喝了有虫的水。
结果保护戒体的比丘,因为忆持戒体而往生忉利天,并立即以庄严的天人身相见到佛陀,佛陀开导他四圣谛法而证初果。而那位不遵循戒法的比丘,隔天才见到佛陀,佛陀问他与谁同来呢?这比丘如是的报告,佛陀呵责他说,你没有真正见到佛陀,你那位坚持戒法的同参道友,真实的见到佛陀。所以这段经文说,佛子虽离开佛陀数千里,但内心忆念佛陀戒法,这才是与佛陀真实的相应。即使在佛陀身旁,若内心不忆念佛陀的戒法,则不能成就道果。
这段经文说明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若要亲近善知识或佛陀,这当中有一个重要关键,藕益大师在《灵峯宗论》上说,善学圣贤之道,贵得其神,不泥其迹也。一个人能修学圣贤之道,关键点在于得其神,要学习善知识的心地功德——他的菩提心与戒定慧,这是他的重点。所谓得到善知识的传承,就是得到了善知识的菩提心与戒定慧的等流功德。有些人亲近善知识,只是学习善知识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及动作,他其实根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