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许百龄

第 114 章 御前当差

小说:

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作者:

许百龄

分类:

穿越架空

皮学士两鬓已生白发,须眉略黄,面相的确看上去和善。

见到俞慎思,微微挑眉睁大眼睛,上下打量,像见到新奇事物,笑道:“嗯?穿上官袍愈发英气俊俏了。”

这是认识他?

俞慎思却是第一次见皮学士,认真施礼。

皮学士满意地点头,面前少年远在安州时,名声就在翰林院传开,彼时是有盛以来最年少的解元。好嘛,现在成为大盛最年少的状元了,还是大三-元。

年少有才学,模样好身板好,知礼好性子,样样都占。

这样的人难得一见。

他与俞慎思浅聊片刻,例行地交代一番,便也不多耽搁,对白尧道:“你们早就老熟人了,便由你带着俞修撰熟悉熟悉,与他说说差事,御前侍奉搭班。”

“是。”

告辞出来,白尧带着俞慎思先熟悉了翰林院和御前办差诸事。

白尧带他四处转悠,看着信步闲走,却很有目的,因为总会“不经意”碰到想碰到的人。半日下来翰林院的诸位学士、侍读、侍讲全都碰了遍。

换句话说,半日下来俞慎思在翰林院的中高层领导面前全都刷了一遍脸,留了个印象。

相互言谈间,俞慎思才发现他印象中性情淡泊的白大人,在翰林院人缘竟这般好。可能和其白家三代翰林,以及林家也有关系。

林家不在朝,但是朝野上下官员出自林山长门下不在少数。

随后白尧又给他介绍几位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以后要一起搭班到御前侍奉,提前熟悉。

其中两人亦是排云书院学子,陈修撰和刘编修。陈修撰陈璞,俞慎思曾在书院春秋两考的榜单上见过姓名。那会儿他是秀才,对方是举子,他抄对方文章学习过。和高晰是同一科春闱。

书院时未见过其人,今日倒是见到了。年近而立,瓜子脸儿,笑起来眼中好似有星光一样,特别亮,多了几分脉脉含情的意思。这样貌和眼神,再加才情,年少那会儿估计迷倒不少姑娘。

刘编修刘曙相仿年纪,模样普通,气质清冷刚正,看上去有些不太好相处。但往往这种人是最可放心相处。

俞慎思作揖施礼,“见过两位师兄。”他未以官职相称,拉近点关系,毕竟新手需要老员工帮忙的地方

不少。

二人也回礼称呼上呼应俞慎思称呼“俞师弟”。-

俞慎思如今只是修撰即便御前办差也就是记录和拟诏等笔墨差事还不会参与朝政事务除非陛下点名问。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熟悉文书的一些格式、措辞、忌讳等甚至是用词风格都要考虑是否是皇帝所喜。考上进士的官员对公文是没有不知的只是具体操作和之前学习有些差别熟悉起来也快只是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白尧当年一甲榜眼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是侍读学士流程熟悉。

因为提前入翰林院今科的榜眼、探花以及其他考入翰林院的二甲尖子们还没入职倒也没俞慎思着急去国史馆毕竟他还要兼户部的差事。

已经够他忙了。

俞慎思此时无比羡慕休假未入职的同年们。-

两日后俞慎思便到御前上岗搭班的正是陈璞和刘曙

第一天当差只负责誊写记录相对简单些俞慎思还是有些忐忑的。

这可不是在翰林院的署馆内累了能偷会儿懒起身活动下筋骨喝口茶歇息和同僚侃两句。

两位师兄业务熟练应对从容些他还是有点生疏紧张。

御案上折子堆积如山皇帝看了一会儿眼睛疲累便让白尧读折。

拿起来第一份折子是南安省总督秦耀先上的折子此人接到旨意后便去了南安省如今到了地方上折子问安奏明当地情况。

倭贼驱逐但这一二年还是有小团体海盗偶尔在海上叫嚣海面未平。

又某地丰收报喜的折子。

又西北端沙部落因为大盛禁止西盐入境商队和西北边军出现摩擦战事已平。

又满加苏等南海数国前来朝贺使节船队已经抵达大盛南境海域。

白尧念着奏折皇帝批着或者偶尔征询意见或者拟旨下发等。

俞慎思奋笔疾书记录皇帝处理的各种政事。

紧接着折子是关于信州、奉州等数州夏旱收成大减不足往年三成夏种播不下去已经耽误播种期秋粮是没了百姓过冬的粮食是没指望了。请求朝廷拨银两赈灾减免赋税。

皇帝眉头紧皱今日的折

子就没有几件让他高兴的。

特别是提到银粮,皇帝更是发愁。

发旨令任命御史钦差与户部官员即日出发前往核查,再议。

皇帝忽然想到什么,放下捏着眉心的手,眉头略微舒展,稍稍坐直身子,“俞爱卿。

俞慎思愣了一瞬才反应过来叫的是自己,心紧了下,忙搁笔起身施礼应声,“臣在。

“安州曾报朱薯是耐旱之物,可属实?

俞慎思忙回话:“禀陛下,朱薯根系发达,的确是耐旱作物。

明白皇帝为何一问,他继续回道:“信州、奉州一带土壤、日照、气温、湿度等条件皆适宜朱薯种植生长。如今安州的夏薯已经在育苗期,信州种植夏薯略迟,错过最佳时间,略受影响,然本月栽种亦来得及,能勉强赶在冬种前收成。

皇帝略作沉思,“安州距离信州、奉州等地不远。拟旨……令万寿县知县前往信州等地指导栽种……能挽救几分是几分,总强于夏田荒废,完全依靠朝廷拨赈灾粮款。

朝廷的银粮有限啊!

恰时,兵部左侍郎杨锋和户部左侍郎高明进一同觐见,均是为了西北之事。起初一个是为了与端沙和安曲两部的战事,一个为了与西北各部互市贸易。

禀奏着禀奏着,杨锋便转向了年初高明进提出禁止西盐入境之策,政令刚实施,西北就因此出了乱子,杨锋认为此法不妥,可再议。

高明进自是认为此法妥当,不过是两部的商人为了牟利,想走私西盐而侵犯边境,算不得什么大事。禁止西盐入境最终目的是断端沙和安曲二部财源,控制其经济,从而控制其军事。

只有控制其军事,才能够保边境永宁,令其臣服。

两个人针对这个问题争论起来。

俞慎思也稍稍歇息,总不要详细记录两个臣子如何吵架的。

他很有兴致地听两部大员争论。

杨锋是他会试的座师,他心里支持杨锋,但听着听着就发现杨锋不占上风,心里略有失望。

都说御史的嘴刀人厉害,不知道以后当值时能不能碰上哪个口舌如刀的御史参高明进。

细想应该也不远了,新策推行,朝野上下官员对其怨恨,参他的折子肯定多如牛毛,都不知道能够扒拉出来

他什么罪。

他这边听得认真,皇帝却听着烦躁。呵斥一声,两方才停下来。

西盐禁止入境,是年前就已经商谈决定。在皇帝看来,不急不跳脚,不掐命门不知怕。禁止西盐入境是有效的。

“杨爱卿可有更好的法子?”皇帝问。

杨锋说出了当初郭阁老相同的看法,加重盐税。这策略皇帝年初就毙掉。

“待杨爱卿想了好的法子取代西盐入境之策再议此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