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郑家庄的日子,如同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郑公待我如亲女,安排我与他孙女郑姝同住,还请庄中夫子教我读书识字。赵媪在厨房帮工,总是偷偷给我留些好吃的。
“多吃些,瞧你瘦的。”赵媪常摸着我的头叹气,“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呢。”
我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白天学习女红,傍晚教庄中孩童认字唱歌。郑姝与我年纪相仿,很快成了好友。她最爱听我讲外面的故事,虽然大多是战乱流离的惨状。
“阿宝姐见过真的战场吗?”她睁大眼睛问。
我点点头,不愿多说。那些血腥场面,我不希望纯真的郑姝知道。
然而安宁总是短暂。建安元年春,庄中来了几个关中逃来的流民,带来惊人消息:董卓被诛,其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东逃。
“关中又大乱了!”流民哭诉,“官兵与西凉军混战,百姓苦不堪言!”
庄中人心惶惶。郑公连日与庄中长老议事,加强庄墙守卫,囤积粮草。
我心中更是焦虑。兄长冯栋据说在西凉军中,如今战事又起,他是否安好?
一夜,我梦见阿兄。他浑身是血,在战场上拼杀,身后旗帜上有个“董”字。
“阿兄!”我在梦中呼喊,他却听不见。
惊醒后,再难入睡。望着窗外明月,我下定决心:要去关中寻找阿兄。
次日,我向郑公表明心意。郑公愕然:“关中正乱,你一个女娃如何去得?”
赵媪也劝:“丫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何必再去涉险?”
但我心意已决:“阿父临终嘱我寻找阿母阿兄。如今有阿兄线索,我不能不去。”
郑公长叹:“真是冯安的女儿,一样的倔脾气。”他沉吟片刻,“这样吧,庄中近日要派人去关中打探消息,你可随行。但答应我,若有危险,立即返回。”
我感激涕零,郑重应允。
三日后,我随郑家庄的商队出发。带队的是郑公长子郑泰,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人。队伍共有十余人,伪装成贩运汉中特产的商旅。
再出汉中,心境已不同往日。有了明确目标,路途虽艰,却有了方向。
越往北走,战乱痕迹越明显。废弃的村落,荒芜的田地,还有不时遇到的流民队伍。
“都是往汉中去的。”郑泰叹道,“听说关中已经人相食了。”
我心中凛然,更加担心阿兄安危。
数日后,我们抵达陈仓地界。这里刚刚经历大战,城墙上弹痕累累,城外到处是未及清理的尸体。
“在此歇脚,打探消息。”郑泰决定。
我们在一处半毁的驿站落脚。郑泰带人进城交易,我留在驿站帮忙照料马匹。
午后,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队西凉骑兵疾驰而来,在驿站外勒马。
“掌柜的!好酒好肉上来!”为首军官喊道,声音粗犷。
驿站掌柜连忙迎上:“军爷恕罪,小店只剩些粗粮薄酒...”
军官骂咧咧下马,带着几个亲兵走进来。我急忙低头躲到后院。
透过门缝,我观察这些西凉军士。他们盔甲染血,面带倦容,但眼神凶悍,显然是刚从战场下来。
“...吕布那厮跑得真快!可惜没斩下他的头!” “...听说王允老儿自尽了?” “...便宜他了!要不是他,太师也不会...”
他们议论着长安政变,言语间对王允充满仇恨。
我心中一动:这些是董卓旧部,或许知道阿兄的消息?
但如何打听?一个女娃贸然询问军务,只怕会引起怀疑。
正当我犹豫时,后院传来呻吟声。循声望去,见个年轻士兵靠在墙角,左臂简单包扎着,鲜血仍在渗出。
我想起在伤兵营学的救护知识,取来清水和干净布条,上前轻声道:“军爷,我帮你重新包扎吧。”
士兵警惕地看我一眼,见只是个瘦弱女娃,稍稍放松:“你会?”
我点头,小心拆开染血的布条。伤口很深,似是刀伤,已经有些发炎。
我用清水清洗伤口,撒上随身带的金疮药,重新包扎。士兵疼得龇牙咧嘴,但强忍着没叫出声。
“多谢。”他喘了口气,“你是这驿站的?”
我摇头:“随商队路过。军爷是西凉军的?”
士兵点头:“左军第三营的。”
左军第三营!阿父生前所在的营队!
我强压激动,故作平静:“真巧,我有个同乡也在左军第三营,叫冯栋,军爷可认得?”
士兵想了想,摇头:“营中人多,不认得。不过若是左军的,可能随李将军去追吕布了。”
希望落空,但我仍不死心:“那军爷可知左军中有个叫冯栋的?约莫十八九岁,陇西口音?”
士兵正要回答,前院突然传来喧哗声。一个传令兵疾驰而来:“将军有令!全军集合!东面发现敌军!”
伤兵挣扎着站起,对我点点头,匆匆离去。
我怔在原地,心中怅然。好不容易有点线索,又断了。
傍晚郑泰回来,面色凝重:“城中戒严了,说是吕布残部反扑。我们得尽快离开。”
于是我们连夜南撤。然而没走多远,就被一伙散兵拦住。
“留下货物马匹,饶你们不死!”为首者喊道,似是逃兵。
郑泰上前周旋:“好汉恕罪,小本生意,这些薄礼请笑纳。”他递上一袋钱币。
逃兵掂了掂钱袋,狞笑:“这点钱打发叫花子?全部留下!”说着就要抢货物。
双方推搡起来。混乱中,一支冷箭射来,正中郑泰肩膀。
“大伯!”我惊叫上前。
郑泰忍痛拔箭,喝道:“保护货物!撤!”
庄丁们护着货物且战且退。逃兵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被包围。
危急时刻,远处传来号角声。一队官兵疾驰而来,旗帜上有个“马”字。
“是马腾将军的人!”逃兵惊呼,顿时作鸟兽散。
官兵追赶逃兵而去,我们得以脱险。但郑泰伤势不轻,必须立即救治。
“前面有个羌人村落,或许能求助。”一个熟悉汉羌情况的庄丁说。
我们赶到羌村时已是深夜。村中羌人起初戒备,见我们中有伤员,才允许入村。
羌族老村长查看郑泰伤势,摇头说需要草药,但村中短缺。
“我知道哪里采药。”我自告奋勇。在伤兵营跟小草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
老村长派孙子尔甲陪我进山。尔甲约莫十六七岁,汉语说得结结巴巴,但身手矫健,熟悉山路。
月光下,我们在山间寻找草药。尔甲好奇地问:“汉人姑娘,不怕羌人?”
我想起伤兵营的扎西,摇头:“羌人汉人,都是人。”
尔甲笑了,露出白牙:“你说得对。我阿爷说,以前羌汉和睦,一起放牧种田。是官府欺人太甚,才闹翻的。”
我默然。这一路见过的苦难,确实不分羌汉。
采药归来,我为郑泰清洗伤口,敷药包扎。老村长见状颇为惊讶:“汉人姑娘会医术?”
“略懂一些。”我谦虚道。
郑泰伤势稳定后,老村长邀我们多住几日。我趁机向他打听西凉军的情况。
“西凉军啊,羌人汉人都有。”老村长抽着烟袋,“董卓在时,还能压住。现在乱了,各自为战。”
我询问阿兄的消息,老村长摇头说不知,但答应帮忙打听。
在羌村停留数日,我帮羌妇采药织布,教孩童说汉语,与尔甲学习羌语。尔甲告诉我许多羌人习俗和传说,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新认识。
“其实羌人不想打仗。”尔甲说,“只想放羊牧马,平安过日子。”
我想起阿母的话,深有同感。
郑泰伤势好转后,我们准备告辞。临行前,老村长递给我一个护身符:“汉人姑娘,这个给你。保佑你找到兄长。”
我感激收下。尔甲送我们出山,路上悄悄告诉我:“阿爷打听到,左军第三营有个汉人队率,叫冯什么...好像是陇西口音。上月随李傕去长安了。”
希望再次燃起。长安!阿兄可能在长安!
回到郑家庄,我立即准备西去长安。郑公极力劝阻:“如今长安是龙潭虎穴,去不得!”
连赵媪都哭了:“丫头,别再冒险了!留在汉中不好吗?”
但我心意已决。阿父阿母阿兄都下落不明,我无法安心留下。
郑公见劝不住,长叹一声:“罢了。但你要答应,三个月内无论找没找到,都必须回来。”
我郑重应允。
这次我决定独行。扮作投亲的孤女,混在流民队伍中,反而安全。
临行前夜,郑姝偷偷塞给我一把短匕:“阿宝姐,这个你带着防身。”
我感动地收下。赵媪连夜赶制干粮,絮絮叨叨嘱咐不停。
次日清晨,我再次踏上征途。郑公赠我一匹老马,赵媪塞满行囊,庄中人纷纷送来饯别礼物。
“一定要回来啊!”郑姝哭着喊。
我点头,挥泪告别。
出庄不久,身后传来马蹄声。回头见是尔甲,背着行囊追来。
“阿爷让我陪你。”他咧嘴一笑,“我去过长安,认得路。”
我心中一暖,知是老村长的好意。
两人结伴同行,果然顺利许多。尔甲熟悉羌地小路,避开了许多险地。
一路所见,尽是战乱惨状。村庄焚毁,田地荒芜,饿殍遍野。有时不得不掩鼻而行,以免闻到尸臭。
“马蹄响,那个烽烟高,黄巾裹着麦秆倒...”我不自觉哼起童谣,心中凄然。
尔甲安静地听着,忽然说:“我们羌人也有类似的歌,唱战死的勇士,等他们的魂归故里。”
乱世之中,悲伤总是相通。
越近长安,流民越多。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如行尸走肉。
一日,我们遇到个疯癫老妇,抱着个破布包裹,喃喃自语:“吃吧吃吧,吃饱就不疼了...”
尔甲好奇瞥了一眼,顿时面色大变——那包裹里竟是只人手臂!
我胃里翻搅,几乎呕吐。尔甲急忙拉我离开。
“人相食...真的发生了...”我颤声说。
尔甲沉默良久,才道:“去年羌地大旱,也发生过...我阿爷说,那是天神发怒的征兆。”
我开始担心长安的情况。若真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阿兄在军中能否吃饱?
数日后,我们终于望见长安城墙。然而城门紧闭,城外聚集着大量流民,哭喊哀求守军开门。
“城中断粮了,不让进。”一个流民告诉我们,“听说宫里都在啃树皮了。”
我心一沉。如此情形,如何进城寻人?
尔甲想了想:“我知道有个地方或许能进去。”
他带我绕到城西一处偏僻地段。那里城墙有处坍塌,形成个狭窄缺口,有人偷偷进出。
“小心些。”尔甲率先爬进去,伸手拉我。
我们悄声落入城中。城内景象更令人心惊——街道冷清,商铺关门,偶尔有行人也是匆匆而过,面如菜色。
突然,一队兵士走来,挨家挨户敲门:“征粮!开门征粮!”
无人应门。兵士便踹开门,强行搜刮,引来哭喊哀求。
“军爷行行好!就这点口粮了!” “拿走了我们吃什么啊!”
兵士毫不理会,抢了粮食就走。
我看得心惊肉跳。这就是长安?大汉帝都?
尔甲拉我躲进小巷:“我们先找地方落脚。”
我们在城南找到处废弃宅院暂住。尔甲外出打探消息,我留守整理。
傍晚尔甲回来,面色凝重:“打听到了,左军第三营确实在城中,驻守西营。但戒备森严,外人进不去。”
“那怎么办?”我急切问。
尔甲想了想:“西营每日有粮车进出,或可混进去。”
次日我们到西营附近观察。果然有粮车进出,但守卫严格,每车都仔细检查。
正当我们发愁时,机会来了——个运粮老汉突然发病倒地。押运兵士骂咧咧地找人顶替。
我灵机一动,上前道:“军爷,我爹会赶车,能帮忙。”指指尔甲。
兵士打量尔甲:“羌人?可靠吗?”
尔甲忙用熟练的汉语回答:“小的在长安多年,可靠得很。”
兵士犹豫片刻,点头:“赶紧的!误了时辰砍头!”
于是尔甲代替老汉赶车,我扮作随行帮手,顺利混入西营。
营中气氛紧张,兵士个个面带饥色,却仍强打精神巡逻。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