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是琐事缠身,亲力亲为的乏味日子。
朝堂之上,群臣依例呈报四方之地的政治风云、经济脉络、军事动向、法律条陈、文化繁荣、教育兴盛及民生琐碎,继而静待那几位备太子发表高见。
萧沁澜方自晨梦中醒来,匆匆洗漱完毕,便被鸾驾轻抬至此。
彼时心神尚在云端徘徊,眼帘半垂,欲睡还醒之间,又勉力分出一丝清明,聆听朝臣间的趣谈轶事。
放眼望去,前排六位备太子,皆身着彰显尊贵身份的紫袍,璀璨夺目。
紧随其后,四品及以上官员,则身着绯红官服;至于末席之臣,其衣色青翠,虽不显眼,却也自有一番风骨。
古人凡事皆以“九”为至高无上的象征,皇袍上绣制的九龙腾云,京师布局的九门巍峨,紫禁城中房屋数以九千九百九十九余间计。
年节盛宴之上,佳肴珍馐更是达九十九品之盛,乃至外邦朝贡,亦以“九白”之礼,彰显其诚。
众臣原本筹划,欲从宗室中遴选九位备太子,奈何便宜父亲一脉凋零,只得退而求其次,于旁系血脉中艰难挑选。
皇姑母的亲子蔫润知理所应当,其余五位备太子乃朝中老臣们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之果。
有的甚至远隔数代。
几位血脉远隔者皆自知身份,还算谨言慎行,不主动发问,不轻易应答,即便有所见解,亦不张扬夺目。
至于其内心真实所想,则无从窥探。
萧沁澜轻眨眼眸数下,试图驱散眼中的酸涩与困倦,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那些备太子的远亲。
或真或假的谦逊,野心勃勃的满面觊觎。
费心劳力啊……
户部尚书步出队列,躬身禀报:“明远太后,贤昭公主,自战事平息以来,国库日渐充盈,此乃天佑我明昭之兆。近年来,户部致力于开源节流,广开财源,同时又严加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都察院亦是不遗余力,监督百官,使得国家财政透明公正,无有贪腐之虞……”
闻听此言,高堂之上的萧沁澜柳眉微挑。
这番话若出自乡间清正官吏之口,或许尚有几分可信。
但在此宗室云集、皇商富贾与官员众多的京师重地,“透明公正”四字,不过是用来安抚那些贫寒百姓的甜言蜜语罢了。
户部尚书未觉异样,继续言道:“因此,我户部在城池修复、道路重建等事务上,皆是全力以赴,力求质量上乘。民心渐稳,战后治安亦得以改善,两者相辅相成,实乃朝廷之福,百姓之幸……”
“好了,爱卿。”太后抬手打断了他的滔滔不绝,语气平和却又不失威严。
“如今我朝内外,确是一派繁荣,这自然离不开诸位卿家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哀家与贤昭心中皆有数。卿家若有要事相商,但说无妨。”
言及名字,萧沁澜颔首低眉,重新坐正身姿,神情已恢复清明,之前的困倦与疲惫彻底烟消云散。
“太后明鉴,老臣斗胆直言。战后数年,王朝动荡未息,民心尚难安定,加之有识之士心绪不宁,科举之途因而受阻,致使人才选拔未能如常进行。老臣以为,如今我朝根基已固,然才德兼备之士或因不知进身之阶,而难以施展抱负,选拔国家栋梁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太后并未立即作答,依循旧例,先向她征询,实则推脱。
“贤昭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
话音方落,满朝文武皆屏息以待,既已习惯于此等流程,又多了几分对她见解的期待。
科举搁置已近两载,今朝重提,并无突兀。
萧沁澜深知后宫生存之道,心中早有腹稿。
她沉吟片刻,俄而条理清晰地答道:“母后所言极是,儿臣以为户部尚书之议颇有道理。此事当需全面考量,广开才路,集思广益。既要确保王朝之安定,又要立足现实,兼顾未来,以良策促进王朝之繁荣与百姓之福祉,不负母后厚望,亦不负朝臣之才能。”
“贤昭此言,颇有道理。”太后微微颔首,庄严的凤冠珠翠轻轻碰撞,发出细碎之音,“户部卿家,依你之见,当如何施行此策?”
此番对话令众臣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失落,原本提起期望也随之彻底消散。
女子登基前所未有,但贤昭公主作为先皇唯一血脉,若其才德兼备,众臣亦愿鼎力支持,共守江山。
然公主性情温婉有余,而刚毅不足,除却丹青之术独步天下外,论及学识、才能乃至治国之道,皆显平庸,实乃……咳,烂泥……咳……
令人扼腕叹息。
户部尚书正色答道:“老臣以为,如今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科举取士之事更应成为朝廷要务。为求公正无私,选拔人才之时,务必慎之又慎,精挑细选,以免有误国误民之虞。”
“户部所陈,确有其理。”国子监祭酒适时发声,“老臣斗胆建议,除科举之外,尚需选拔几位贤能之士,委以重任,以观其才,察其行。”
这“贤能之士”,便是暗指那些潜在的天子人选。
珠帘后,萧沁澜静观其变,饶有兴味。
如此早便显露党派之争,可并非好现象啊!
果然,太后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
“卿等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
“大长公主之子醇亲王,品性纯良,学识渊博,实为上佳之选。再者,定国公府上的大公子与二公子,亦是青年才俊,可堪造就。”
户部尚书一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所提之人中,除却醇亲王蔫润知确为宗室外,其余皆不过是权宜之计,用以平衡各方势力。
可惜,那忠勤伯行事乖张,对大长公主嫡子冷淡有加,反而宠溺小妾之子,实乃家门不幸,令人不齿。
至于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莫过于贤昭公主与醇亲王结合所诞之皇子,方能确保血脉纯正,国祚绵长。
眼下贤昭公主已届桃李年华,却仍待字闺中,未曾婚配,继承大统之事,遥遥无期啊……
老臣们暗自盘算,目光交汇间,皆已明了彼此之意。
贤昭公主虽温婉端庄,然于朝堂之上,言辞间多有回避,只能待至朝会结束,以期于乾清宫中同太后详议。
大事未定,太后圣明,以防外间非议,召几位尚书及内阁重臣至乾清宫共商。
萧沁澜因学业所累,未能随行侍奉。
彼时已至中秋之后,依循古制,乡试定于八月,会试紧随其后于二月,至于殿试,则定于春暖花开的三月。
&
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载将尽。
时至夏末秋初,金风送爽,乡试如约而至。
与此同时,朝中另一桩大事亦掀起轩然大波,群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今日课业既毕,几位备太子相约聚饮小酌,以叙同窗之谊。
“沁……澜……”蔫润知轻声细语,尾音悠长,二字间,满是柔情与试探。
萧沁澜近日来与他刻意保持距离,每遇相聚,不过客套寒暄,那份明显的疏离他已敏锐察觉。
是以,今日课散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拦住了她的去路,踌躇良久,心中几经思量,终是鼓起勇气,目光闪烁,双手交叠,搓捻不已,言语间满是忐忑。
“沁澜对于未来夫婿,心中可有成算?所期所盼,又是何许人也?我……对未来娘子并无苛刻之求,无论其志在四方,抑或安于室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