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话说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纣王八年时,杀司天监太史杜元铣,炮烙上大夫梅伯,设虿盆毒害数十名宫侍,造酒池肉林挥霍民脂民膏。姜王后被挖去双目惨死,两位王子至今未知所踪。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被斩,西伯侯姬昌被囚于羑里,北伯侯崇侯虎得以苟存,非是纣王良心未泯,实乃他与费仲、尤浑同流合污,是一众佞臣。
昆仑山,历来是三界公认的修道圣地。曾为西王母瑶池仙境、度厄真人道场,两位在此潜修布道早已声名远扬,东昆仑坐落的玉虚宫更乃阐教祖庭,元始天尊掌教之地,门下十二仙首及无数弟子在此修行,素有“三界第一道”之美名,凡有向道之心者,无不想到此一窥仙颜。
两道身影在山雾中翩然浮现,稳落于玉虚宫宫门前。正是南极仙翁及其大弟子白鹤童子,二人径入玉虚宫,向元始天尊稽首。
礼罢,南极仙翁道:“老爷。姜文焕和鄂顺已反,加上北海反了七十二路诸侯,算来已有四百路诸侯起兵造反。天下即将大乱,您还不让姜子牙下山去?”
“不成。”
元始天尊端坐于碧游床蒲团之上。他的墨发无风自动,素色道袍描摹着暗金线纹,瑞气缓缓流转于身侧,嗅之令人神清气爽。他双目轻阖,眉心舒展,庄严妙相,自带威严。元始天尊唇齿未动,一道沉稳的声音从四面八方而来:“西伯侯姬昌如何?”
“姬昌被囚于羑里,有七年之厄。弟子昨日去西岐探听,大公子伯邑考坐立不安,二公子姬发已有反心。”
玉虚宫内瞬时陷入寂静,元始天尊抬手抚须,推演玄机:如今劫兆初显,闻仲平北海后必镇东、南诸侯,且朝歌大将辈出,皆可参与平叛。届时恐截教弟子提前入局,纷纷进朝为官,搅乱人间法则。东、南二路诸侯一败,西岐难免成孤木,姬发纵有反心也难成气候,反倒是姬昌性命堪忧。纣王本就忌惮西伯侯,察觉西岐异动时必下杀手,姬昌原本渡过七年之厄可安然回乡,若命线忽动,易成死劫。再加天地气机紊乱,行云布雨的四海诸神受封不久,并不甘心受昊天上帝管辖,致使天灾频出,国库亏空无有赈济,百姓对朝廷颇为不满。若此时大乱,伐纣大业便会功亏一篑,商室统治又腐朽不堪,如果苟延统治,必耽误人间耕织革新、礼制教化数百年。
姜子牙乃是天命之人,身负助周伐纣、封天庭诸神的重任,然如今修道未成,又逢年庚不利,不宜下山。倒是七年后时辰刚好……且姬昌解厄也是七年。
元始天尊睁眼,指尖点了点白鹤童子:“叫你师叔太乙真人来。”
白鹤童子足尖一点化作白鹤,一道白影穿过竹林,径入阐玄殿。只见众弟子盘膝而坐,或研究阐教典籍,或阖目冥想,十几人间,只有一人最为惹眼。一身素色道袍,袖口以淡紫色细线勾勒,霜发仅用一根玉簪松松束着,几缕发丝垂落肩头,连眉须亦是白的。肤色更是白如冬雪,不见血色。
似以金笔描摹的“乙”字状道印在他额间若隐若现。
“太乙师叔,掌教有请。”白鹤童子稽首。
太乙真人闻召赶来,在元始天尊前下拜:“弟子青华在此,不知师父唤我有何使用。”
元始天尊向南极仙翁与白鹤童子摆手:“你二人退下。”
太乙真人是十二仙中较早入宫的弟子,师徒二人情谊深厚。加之太乙性情刚烈坦荡,对人间疾苦常怀慈悲,路遇不平爱憎分明,从无畏缩避事之心;更兼天赋异禀,武学命理无一不精,炼丹炼器样样知晓,故此素得天尊偏爱。藏宝阁中不少奇珍异宝常破例赐予他,更私下托付许多关乎阐教兴衰的要务,甚至部分隐秘差事都放心交予他经办。见爱徒匆匆赶来,元始天尊收了先前肃穆,不再以大道传音,而是直接张口道:“青华,你上山修行多久了?”
“蒙恩栖息于东昆仑,至今已两千年之久。”
“你等将临一千五百杀劫,几日后我欲停宫,止讲道教。今日你可先回乾元山,打点你门下清微教派事务。”
太乙真人微微一怔。玉虚宫自开创以来从未有过一日中断讲道,即便天尊事忙,也会托燃灯道人代为阐述。几百年前他获准离宫,在乾元山从零开始开创清微教派,天尊仍严令他百年之内必须返回玉虚宫十次听讲。可如今……真人疑惑道:“众门人皆在玉虚宫,为何独弟子一人提前回山?”
“我有任务交付于你。”元始天尊广袖微抬,探手取出一枚物什。太乙真人凝神望去,只见师尊掌心托着一颗红珠,刚一现身便放出光华。
“灵珠子……”
灵珠子乃元始天尊心爱之物。此物诞生于天地初分,由阴阳二气交融凝结所成,内里蕴含先天之炁,是万中无一的至宝。万年前隐匿于昆仑山天池,机缘巧合下被天尊寻得,当即收录于阐教玉册之中。平日里天尊讲道,常将其托于掌心细细盘玩,即便静置之时,也必置于藏宝阁最高处,日夜沐浴日月精华。可天尊向来不许门下弟子贸然靠近,太乙真人曾于藏宝阁中远远窥得一次,却隐隐察觉到一丝异样:那看似温润的珠体之内,好像蛰伏着一股杀气。
“人间杀伐劫起,我命你携灵珠子下界托生,镇天下七载气运。”元始天尊托着灵珠子向外轻轻一送,红珠脱离掌心,慢悠悠向太乙真人飘去。
真人将红珠稳稳接入掌心。珠儿触手温润,光华内敛。真人道:“只有此事?弟子在人间寻一处人家,将他借腹托生便是。”
“还要你亲自将他抚育成材。”
太乙真人只微微思索了一下便阖目叩首,道:“弟子实难从命。”
“为何?”
“弟子开设清微教派,乃是阐教旁支,只为日后广传道教、救苦救难,从无收亲传弟子之念。一来不愿徒增因果,二来事务缠身,实难分心。且门人尽知灵珠子是您心爱之物,弟子唯恐一时疏忽将他养坏,届时遭您责怪,难以承受。众师兄弟中有心纳徒者甚多,还请师父将此重任委以他人,弟子不胜感激。”
元始天尊料到太乙不会一口答应此事,摇头道:“你未推演天数,不知轻重。”
太乙即刻单手捧珠,另一只手的拇指缓缓划过食指三关、中指中节、无名指末节,动作徐缓,推演天机。片刻,他眉心微蹙,道:“天下大势与文王之厄,弟子尽知。”
天尊颔首,又道:“再算此宝。”
话音未落,灵珠子仿佛回应一般暗现光华,他依照前番手法测算,神色却愈发凝重。无数画面自太乙识海中疾闪而过,血海漫延天际,尸身堆叠如山,兵戈交击声震耳欲聋,数场规模浩大的厮杀轮番上演,而这一切浩劫仅发生于短短数十年间。太乙额角沁出冷汗,心神剧震之下,不得不仓促中断推演。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色:“此宝若降生为人,竟命途多舛至此。若非精通命理之人护持,怕是难以自立。”
“正是。”
太乙真人捧着灵珠子的手微微一顿,眉心蹙得更紧,指尖摩挲着红珠温润的表面,能够感受到其内蠢蠢欲动的杀气。他本就无意收亲传弟子,如今又算得灵珠子命途如此坎坷,简直分明是平白揽下一桩棘手事。着实不妥,真人抽出一方素色绢帕,将灵珠子轻置于其上,道:“恕弟子仍难从命。”
元始天尊显露几分怒容,道:“你既知天下大势与百姓疾苦,又明了灵珠子关乎三界气运,使命重大非同小可。却忍心坐观风云变幻?像你这般畏难避事、毫无担当,竟也敢发宏愿救世济人,真是天大的笑话!”
太乙真人听了训斥,神色却既无慌张也未显愧色。他并非无有担当,不愿收徒是守本心,怕误事是存敬畏,他心中只有清微教派的布道大业,早已为将来救世济人之事铺就道路,收徒本就是节外生枝,更遑论是麻烦的灵珠子。
“抚养灵珠,既要精通命理能助他趋吉避凶,又要道术高深能护他渡劫,我想此等重任非你不可。不想你如此不成器。先前昊天上帝召我往金阙议事,要你们十二人一同辅佐天庭,是我当场回绝。你可知他为何最终成全你等仙途,而非神道?”
“商周之战将临,可借机开榜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此事您已同我等讲过。”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下来这番话,我只同你讲。”
往昔记忆如一幅长卷,在太乙真人面前徐徐展开。
天地初分,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世间大能各应劫运而生,散居于名山大川。彼时三界尚无章法,凡有异动皆凭大神随性而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西王母居于西昆仑,掌刑罚、司灾厉;九天玄女授兵书予黄帝,助其击败蚩尤。这般随性而为、各自为战的状态,已然持续成千上万年。
数百年前,女娲推演玄机,察觉天道中蕴藏一千七百道杀劫。此杀劫虽天道轮回之必然,只是恰逢商周更迭的人间劫数,两劫交织,必致生灵涂炭。而诸位大能数千年来频繁干预世事,早已因果缠身,若再强行插手,非但不能化解灾祸,自身因果或将扰动轨迹,引发更大的劫难。
旧序当去,新序当立。朝代兴衰更迭,神仙之间的规律同样如此。诸大能洞悉此理,自知归隐是唯一出路。既为自身脱劫,也为后世道德之士与生灵留出证道的机缘。可三界不能完全失去大能,需留一人镇场。此时昊天上帝挺身而出,他自开天以来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修成统御三界的德行与才能,也甚少干涉三界事,是唯一能担此重任之人。
昊天上帝当众提出规建天庭、册封众神的宏愿,天地虽然初分,三界法则却未脱混沌。不如以天庭为中枢,定天规、立天条,让众神各司其职、共理事务,使三界有序。大能听闻,无不附议。元始天尊便是此时被昊天上帝请至凌霄殿,共商大计。谈及中枢要务需得力人手,上帝看向元始天尊,直言不讳道:“天尊门下十二仙首,皆是你得意门生,德才兼备。若能归入天庭,定能助朕稳固三界秩序,还请天尊割爱。”
此言一出,元始天尊面上显出一丝难色,这昊天上帝分明的为难他。他二人是平级,各掌道统与秩序,其实直接回绝要求也并无不可;但如今元始天尊亦有隐退之心,放眼三界,唯有昊天上帝愿舍弃清闲、一力承担因果,这般舍身为大局的担当,他怎能不全力配合。然十二仙乃阐教根基,即便未来不传承阐教道统,也可自发寻找一方天地,天尊辛苦培育他们至今方才正果渐显,如何舍得拱手相让。略微沉思后,天尊从容回应:“上帝此言差矣。他十二人并无才能,如何担得重任。且商周杀劫将至,正是他们证道的关键时节,不可轻离。我有一计,不如趁此劫数,从三界道德之士、人间贤才中选出三百六十五位册封上天,既合天道轮回,又能充实天庭,岂不两全?”
昊天上帝闻言摇头,并无喜色:“零散册封的神祇,多能各司其职却难掌中枢。‘千军易得而一将难求’,这是同理。天庭新立,需得足以独当一面的能人坐镇,否则新规难以推行。莫非天尊肯委身亲临?”
天尊自然不肯。见昊天如此执着,元始天尊心中一定,缓道:“贫道还有一策。教内有枚至宝,乃天地初分所成,负上古杀伐之气,兼具镇邪破厄、延绵气运之能。我已有心将此宝奉于天庭,上帝可唤其灵智,历经淬炼,时机一到便可册封。往后邪魔作祟、三界征伐,皆有得力干将。”
元始天尊此言并非无端。他深知昊天上帝的掣肘,九天玄女虽为威名赫赫的三界战神,可她受西王母统摄,天帝虽倚重其能,却不可直接调遣,行事多有不便。如今西王母与玄女皆有归隐之心,这枚灵珠子若能培育成才,恰能填补空缺。
昊天上帝指尖轻叩扶手,细细思量半响,似有松口之意,元始天尊见之,心中松泛些许。他虽将灵珠子视若瑰宝,但比起朝夕相处、精心照料的十二仙,终是忍痛割爱也值得。未几,上帝颔首道:“此法虽不错。只是九重天阙万事祥和,至宝长留此处,璞玉不经打磨,如何能淬炼成刚。你今日将它赠我,也无甚用处。”
元始天尊修行数万载,见惯了三界大神的体面格局,今天也算开了眼。昊天上帝先是狮子大开口要十二仙,被婉拒后,自己忍痛割爱献出灵珠子这等先天至宝,他居然还等着坐享其成,要自己把灵珠子培育成才再双手奉上。简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行径与老赖何异。只是他一想到宫中那些盼着升仙、只求逍遥自在的弟子,只得叹了口气无奈应承。
昊天上帝大喜,随即定下三教并谈封神榜之日,将元始天尊请出凌霄殿。
“如此,才成全了你们十二人不赴天庭、留存仙道的机缘。”
太乙真人听罢博弈,不禁觉出一丝好笑。师尊向来智计深沉,算无遗策,竟也有这般被人步步紧逼的时刻,想这昊天上帝是何等角色。
“可是你如此不安事体,竟百般推诿师尊之命,我原以为你是最慈悲、最有担当的弟子,竟是识人不明。此事不必你接手,你去罢!”元始天尊怒而拂袖。
太乙真人心中明镜,知晓师父这番话是故意激他,然听了故事,知晓灵珠子日后命格与前程皆非同小可,再被师父一激,胸腔涌起一股热流,反将迟疑冲散了大半。太乙真人双手小心翼翼地用白绢将灵珠子裹好,道:“师父不必激我。弟子确有疑虑,可细细听来,此任务好似全天下唯有弟子能担此重任,反而生出几分挑战之心。只是这灵珠子本是天尊至爱,岂可用帕子裹着草率带走?还请师尊将藏宝阁中那枚原本盛着灵珠子的宝盒一同赠予,弟子也好将他带回乾元山,悉心照料。”
元始天尊见太乙应下,怒容烟消云散,眉眼尽是解决一桩大麻烦的欣慰。他缓声道:“你也莫急着动身,我还有三桩要事嘱咐于你。”
“其一,此子降生之初极具杀性,戾气颇重,你务必谨慎相待。届时如有需求,你可劳烦门人共同管教。”
“其二,子牙日后下山,斩将封神之路坎坷重重,截教诸人与左道妖人必会阻挠。待时机成熟,你可令他投往西岐辅佐子牙,做他的开路先行官。”
“其三,我虽有意让他镇天下气运,稳固商周更替的天道秩序,但万物生灭皆有定数,若长久施用灵珠子的镇气运之能,恐生变数。七年之后,你需设法革去此能,让他但听自身机缘。”
太乙真人复又下拜:“弟子见机而作。只是弟子还有一问。”
“你讲。”元始天尊合上双目,已有结束对话的意味。
“您方才提及,天道杀劫恐与商周人间杀劫重合,累及生灵。不知这天道杀劫最终如何处置了?”
天尊闻言沉思,指尖摩挲颌下长须,声音又如先前那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此为不可道破之天机。你去罢。”
于是太乙真人带灵珠子回乾元山,置于后山沐天地精华,并在人间寻觅合适人家。几日后白鹤童子携玉札前往乾元山,道时机已至,可将灵珠子送下山去。太乙真人领法旨,将灵珠子置于花篮,又置混天绫与乾坤圈于内,打点下山,径往陈塘关总兵府方向行去,不表。
二
“老爷,东伯侯姜文焕与游魂关窦荣又开战了。窦荣兵败回城,姜文焕的士兵攻不进关隘,只得再次退兵。”
“老爷,陈塘关已经三年没下雨,您虽然率人凿井开渠,带头缩减府中用度,可作用越来越小,百姓颇有怨言。夫人在府门设了粥厂,原本是足够的,可游魂关的难民一来就不够了。昨日有灾民暴乱,差点拆了粥厂,冲撞了夫人。”
“老爷,夫人动胎气了!”
“什么!” 李靖拍案而起。军政官魏钱见状连忙摆手:“老爷,夫人已经传了大夫,万幸胎气已然稳定了。再说夫人怀胎已有三年零六个月,跟干旱时间相同,民间多有流言。依卑职浅见,若能借机顺利产子,或能暂平非议,也未必是坏事。”
李靖深吸一口气缓缓坐下,无奈道:“下次说话别大喘气。” 沉默良久,他再度起身:“不行,我得回去看看。”
话说这东伯侯姜文焕也是飞来横祸。他妹妹姜皇后被妲己诬陷,说她勾结刺客姜环刺杀纣王,姜皇后本是中宫,长子殷郊已是东宫太子,有何理由弑君?故此宁死不肯屈打成招,被剜去双目,受尽折磨而亡。不久后,老侯爷姜桓楚被召入朝歌,无端遭斩,东伯侯的爵位便仓促落在了他身上。此等血海深仇、滔天冤屈,身为长子如何能忍?当即起兵造反,四十万大军杀向游魂关。
可朝歌向来对四大伯侯忌惮颇深,从不许有半分兵事异动,致使天下将帅之才皆向朝歌云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四大伯侯手下皆缺顶尖将领。反观游魂关,守将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窦荣,沉稳老练,其妻彻地夫人天生缜密,精通兵策,夫妻合璧,无懈可击。加之姜文焕年轻气盛,只知强攻,他只是行军扎寨,游魂关却有城郭可依靠。姜文焕久攻不下,便起了分兵或转头打陈塘关的心思。陈塘关乃边塞要地,又是连接崇城、曹州与游魂关的枢纽,显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料想陈塘关与游魂关同遭三年大旱,必定钱粮紧缺,即便李靖是名将,后方乏力之下应该不难对付。遂派细作打探,回报却说李靖早已加紧防范,还在野马岭操练兵马。姜文焕追问:“野马岭有多少兵马?” 细作并不知晓,只听说李靖自镇守野马岭后,便从未离开半步。
野马岭是东鲁通往陈塘关的必经之路,又与游魂关互为犄角。姜文焕或是退回东鲁,或是进兵陈塘关,李靖都能立刻出兵,与窦荣的兵马形成两面夹击。姜文焕顿时知晓自己早已骑虎难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粮食还容易被劫,别说攻打陈塘关,便是撤兵回东鲁也是难如登天。
“李靖老贼如此欺我!” 姜文焕怒拍桌案,额角青筋暴跳,“我父当年赞他忠勇有为,与他尚有一拜之交。如今我家族蒙此奇冤,他岂可推诿不知?如今屯兵拦我去路,真乃歹毒之至小人也!”
话分两头,游魂关守将窦荣也愁眉不展。关内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钱粮见底,饿殍遍地。姜文焕又在十里外扎寨,随时可能攻城。如此内忧外患,几次派人去朝歌催粮都未有回音,真是风雨欲来愁煞人。窦荣嘴里起了好几个大水泡,侍从斟来热茶,他只抿了一小口,茶汤弗一沾到创面便疼得他龇牙咧嘴。彻地夫人立在身后,手指缓慢揉按他的太阳穴。
良久,探马匆匆来报:“窦将军!姜文焕的大军先前躁动不安,似有退意,可现在又重新平静下来了。”
窦荣沉吟道:“本有退心,为何又不走了?”
探马躬身道:“末将不知其详。今日听闻陈塘关总兵李靖在野马岭操演兵马,会不会是因为这个?”
话音未落,窦荣一拍大腿:“李靖总算有动静了。姜文焕在关外扎寨,我与李靖互为犄角,不出几日,定能生擒反贼。”
“老爷痴了不是。” 彻地夫人轻笑一声,“姜文焕在此地耗了数月,难道李靖昨日才知晓?他真想帮忙的话早该有动作,何需迁延至今。”
窦荣一噎,问道:“依夫人之见,李靖意欲何为?”
“他何时在野马岭屯兵的?” 彻地夫人转向探马。
探马沉思片刻回言:“夫人。姜文焕兵至游魂关未满半月,李总兵便已去野马岭镇守了。”
“你看。” 彻地夫人道,“他早就在那,却按兵不动,非近日才有动作。怕是姜文焕年轻,见游魂关难啃想撤回东鲁,结果发现后路被堵,才躁动了一阵又安分下来。而且李靖看似震慑,实则只是摆个样子,压根没打算出兵,只等着咱们和姜文焕互耗钱粮。”
窦荣顿时火冒三丈,抓起茶杯狠狠砸在地上,瓷片四溅:“夫人,我险些被这老狐狸骗了。我与姜文焕相持,于他有甚好处!当年李靖随黄飞虎东海平叛,年纪轻轻崭露头角,后来黄飞虎在朝歌举荐他镇守陈塘关,天子准了。他入朝歌谢恩时,我与他把酒言欢,也算有一拜之交,如今看来,李靖真乃心口不一小人。”窦荣怒罢,转瞬有了计较。游魂关粮草尽绝已是事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兵行险招,哪怕同归于尽也比饿死强。他将头转向军政官道:“李靖想坐观虎斗,我不让他如愿。放一些细作流出消息,说关内粮草将尽,为保全军民,我只能献关投降。传令,那些偷偷想往陈塘关跑的难民,如今不必拦着,让城门看守夜间放他们过去。”他要暗中散播姜文焕破城必屠戮的风声,逼得城中百姓涌向陈塘关。如此一来,既解了城内无粮的燃眉之急,更能给陈塘关送去双重重压。陈塘关内民生崩坏,李靖不得不从野马岭分兵回援,而姜文焕军中粮草也已紧缺,他要么转攻陈塘转移兵力;要么他上当入瓮,届时可在暗中埋伏刀斧手,即便他只派部将前来受降,亦能斩其臂膀,两种都能打破僵局。且关内百姓扎根于游魂,只要他能守住关隘,日后局势安稳,流民自会返乡。
话说回来,李靖一心记挂府中,决意回去探望。只是边关战事吃紧,他日夜操劳军务,无暇陪伴身怀六甲的素知夫人。如今关内既有灾荒又有难民,关尹既要统筹救灾,又要协调民生,处处需要总兵府出面打点。素知夫人挺着孕肚,白日里与文官命妇商议,夜间又因怀胎睡不安稳,偏偏丈夫还不在身边分忧。念及这些,他身为丈夫满心愧疚。思索再三,李靖召来军政官魏钱与大将邓彪、秦岳,吩咐道:“我暂回府中探望夫人,军务暂交魏钱代理;邓彪、秦岳,你二人坚守野马岭,密切留意姜文焕大军动向,如任何异动,即遣探马来报。”
吩咐完毕,即刻动身。李靖曾在西昆仑度厄真人处学道,习得五行遁术,独行不过半个时辰,已悄然抵达总兵府,径直潜入殷素知的卧房。彼时素知已宽衣解带,正待安寝,忽觉身后有动静,回身一看,昏黄灯光下挺立个大汉,一时难辨五官,惊声道:“是谁!”
李靖悄然上前,低声道:“是我,何必如此惊慌。”
素知夫人惊魂未定,扶着榻沿坐下,道:“你纵有五行遁术,也不该悄无声息吓人。下次从大门进来。”
李靖一边宽衣,一边解释:“我若从大门进,府中上下必定知晓,关内若有姜文焕或窦荣的细作,走漏风声多有不便。” 说罢,便在她身侧躺下。
“纵然是为了军务,也不能让我受惊。下次务必敲门。”
二人小别胜新婚,褪去一身风尘,彼此温存片刻,满室安宁。
李靖握着素知夫人的手反复摩挲。素知轻声道:“关内忽然涌来许多游魂关难民。从昨天起,粥厂队伍排得老长,每天都有人饿死。都是三年大旱,怎么他们那边难民这么多。”
李靖道:“窦荣是员老将,游魂关的关尹却是新官上任,两人素来不合。争执起来,凿井挖渠和赈济灾民皆难推行。朝歌那边又不理政事,催粮的折子递上去,从无回信。”
“我差人加急递上你的折子,也没有回音。” 素知靠着李靖已有困意,在他耳侧幽幽补充。
李靖语气凝重:“夫人,天子失政,不必再翘首以盼。只是游魂关骤然涌来许多难民……这事不小。如今正逢五月,天气炎热,关内饿殍渐多,尸身堆积易生疫病,后果不堪设想。”他握着素知的手紧了紧,提了提她的精神:“明日你早些与关尹说清,务必请他调拨人手清理污秽,再在难民区多设几处净水点。”
“哪来的净水,我自己也没水喝。” 素知夫人长叹一口气,又将手抚上小腹:“这还有个麻烦未落地呢。若今晚降生,便是多受几年渴,我也愿意。只愿多行善事,为我腹中孩儿积德。”李靖听闻,满心愧疚。他将手覆在素知夫人的手背上,眉心拧成一团:“三年零六个月不生,怕是非妖即怪,如今风雨如晦,只愿他少生祸事才好。”
二人灯下诉了诉连日的牵挂与不易,纵使明日仍要各自面对一堆麻烦,心头也宽解了许多。一番温存后,倦意渐浓,安然入睡。
三
太乙真人素袍广袖,跨一花篮在山间小径中披星漫步。山风拂动衣袂,抬头是星河漫天,但见山中草木干枯,遍野焦黄,竟无半分翠色。行至山腰处,他目光往下一瞥,山下大道上一大批难民扶老携幼、步履蹒跚,他们听说主将欲献关隘,又听说陈塘关有粮有粥,绕开东鲁兵马,朝着陈塘关的方向仓皇涌来,触目皆是流离之苦。太乙真人眸中流露悲悯,轻轻吟唱:
“尘劫茫茫民有难,莲开一朵定风波。”
歌声未落,他双足之下浮现一朵洁白莲花,托着他缓缓升起,片刻便邻近陈塘关,向不远处的山顶飘去。他于高空俯瞰,将陈塘关景色尽收眼底。城墙在夜色中赫然矗立,城中灯火稀疏,唯有最大的府邸尚有微光闪烁。太乙真人立于莲花之上,目光望向天际,只待元始天尊降下信号。他要将灵珠子投下人间,为乱世注入一线生机。
数十里开外,一大波难民仍在夜色中赶路。起初只是几队难民逃入陈塘关,如今却是大批大批接踵而至。野马岭探马见难民队伍绵延数里,心知此事蹊跷,快马加鞭星夜奔回陈塘关通报。
总兵府内,素知靠在李靖怀中沉睡,眉心微蹙,额角沁出细密冷汗。
一片白茫茫的未知境中,素知站在一汪池水之中,四面八方绽满洁白莲花,异香扑鼻。素知垫脚轻踩,池水竟如实地般稳固,只浅浅地泛起几圈涟漪。四周空无一人,方才还在身侧的李靖不知去向,她抬手护住小腹,踌躇着向前行走,边走边问:“有人吗?这里是何处?”
良久,前方终于浮现一道身影。素白色道袍曳地,丝绦与衣襟随风飘动,仙气缭绕,非是俗人。素知定了定神,不知对方是善是恶,问道:“那道者,可否送我回陈塘关?”
道者不言不语,只稳步继续向她走来。素知凝神细看,见他臂弯中挎着一只花篮,隐约透着微光。素知忽觉腹中孩儿似有异动,三年六个月以来,胎动竟是初次。
“无礼道人。” 一股莫名的勇气涌上心头,素知强撑气势,语气添了几分厉色,“可知我乃陈塘关主母?若放我回去,我夫必有重谢;我若有半分差池,他定要拿你是问!”
道者未应,默然抬手掀开花篮上的素布。刹那间,数道光华自篮中迸发而出,刺得素知睁不开眼。她慌忙停步遮目,硬着胆子大骂:“泼道行何妖术!我长子在山中修行,次子亦有仙道庇护,夫君更受过西昆仑高人指点,焉能怕你!”
话音将落,道者终于止步,大喝一声:“夫人快接麟儿!”话毕,将花篮向素知抛去一道弧线。顷刻间,四周池水翻涌如涛,浪花冲天而起,漫天莲花瓣随风飞舞。一道赤色流光自花篮中疾射而出,裹挟隐隐风雷之声,径直向素知的小腹飞去。
素知惊坐而起,胸口剧烈起伏,额上冷汗涔涔,偏头看去,身旁的李靖鼾声如雷。她顾不上夫君酣睡,双手用力推搡。李靖迷糊睁眼,带着几分困意道:“夫人何事惊慌?”素知攥着他的衣袖,语速急促地将方才梦中遭遇道了一遍。李靖虽出身道门,可为官近二十载,早已疏离玄门异事,摇头道:“世间怎有这般离奇之事?定是你白日忧思太重,做了这等怪梦。”
突然,素知的神情骤变,脸上血色瞬间褪去。她猛地双手捧腹,绵密的痛楚如潮水袭来,迫得她顷刻间冷汗直流:“肚子……肚子好痛!”
李靖瞬间清醒。
四
正当子时末,总兵府内骤然灯火通明。万籁俱寂中,唯有府内人声、脚步声此起彼伏。产婆早已在府中待命,听闻夫人腹痛,当即匆匆赶往后院。李靖急得坐立不安,他未着官袍,只着亵衣,手握羊脂玉如意。此如意乃是早年修道所得,平日里素知常常摩挲祈福,李靖并不信。然素知三次分娩,他皆捧此如意,心中不住默念上苍保佑。此时他在厅中来回踱步,每隔片刻,便忍不住追问来往侍女:“夫人如何了?”
回话的侍女端着热水,劝慰道:“老爷莫急,妇人产子本就不易,少则三个时辰,多则一日一夜。夫人素来康健,定能平安产子。”侍女说完,便匆匆向后院行去。李靖为着夫人和全府安心,只得强压心头急躁,故作镇定地在厅中案前坐下。刚坐片刻,又忍不住起身踱步。
天干地旱已逾三年,素知腹中孩儿迟迟不诞,早有不少百姓将此异状与天象绑在一起,暗传腹中妖异作祟,才引得天地震怒,惩罚百姓。幸而李靖夫妇素有爱民如子美名,百姓纵然心存疑虑,却未酿成大乱。这个持续三年的谜团,腹中究竟是妖是人,今日终见分晓。李靖心内乱作一团:若是个妖孽,便需趁他刚刚出世将其斩杀;若是个康健的孩子,也可抱出来向百姓验明身份。思及此处,他当机向身旁亲兵吩咐:“即刻关闭府门,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走动,夫人产子一事,断不可泄露半分。违者即刻斩首。”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便急匆匆奔来:“老爷,瞒不住了,方才夫人产房内,一道红光直冲天际,如今百姓们围在总兵府外,外头已人声鼎沸了!”
“什么!” 李靖大惊失色,脚下一个踉跄,险些没站稳,如意撞到桌案磕坏了一角。他按捺不住了,转身朝着产房慌忙行去。刚踏入中院便不住抬额向上望,果见素知卧房的屋顶上方,一道赤红光柱直冲云霄。李靖滚了滚喉结,强压心头惊惶,对身旁亲兵沉声道:“……命家将李忠,挑选几个行事机灵、稳妥的护卫,务必挑选死士,出府安抚百姓。切勿让民众惊慌失措,揣测传言。”
城外山顶,太乙真人负手立于巨石之上,远远看着关内灯火尽向总兵府涌去,一道赤红光柱在夜幕下格外醒目,正是灵珠子停滞于总兵府上空散发出的灵光,仿佛天柱一般连接清浊。只是元始天尊的命令尚未传来,仍需等候片刻。太乙缓缓阖目,指尖掐诀,心神悄然与玉虚宫相连,只待天命信号。与此同时,寂静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划破,声响由远及近。守城士兵见来者是己方探马,忙将城门开出一道窄缝,探马径去总兵府,见人群汇集,只得翻身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