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红楼续梦 圣智

15.第 15 章

小说:

红楼续梦

作者:

圣智

分类:

古典言情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中国的农历新年就快到了。贾兰安排好了云南这边的公务,和家人一道启程前往京都,专程去看望祖父母。他们已经有好长一段的时间没有见面了。此前,王夫人还特意叫人捎来了口信,说她近来甚是想念贾智和贾慧这两个孩子,很想看看他们。

贾兰一家人在赶往京都的路上走得比较匆忙,因为他们此行在京城逗留的时间有限,贾兰要按时返回云南处理公务。贾智和贾慧两个孩子平时很少出远门,当他们在这一路上见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热闹,自然是十分的开心。他们不时探头探脑的从轿窗中往外面张望,生怕错过了旅途中的那些好景致。

且说经过了一些日子的行程,这一天的晌午刚过,贾兰一家人乘坐的两乘蓝呢大轿,便从京城的东直门进了城。孟金凤十分好奇的从轿窗中往外瞧了一瞧,只见高高的城门楼,宽敞笔直的街道,富丽堂皇的宫殿,所见之处甚是不同凡响。街市之繁华热闹,行人之时尚悠闲,自非别处可比。金凤留意地看了好一会儿,她不由得感叹道:“这京都看起来甚是漂亮,也很有些气派呢,要比我想象中的京都强得多了,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

李纨在一旁听了笑道:“金凤这回你可开了眼界不是,皇上居住的地方哪里能差了。你来了这一回,我保你以后还想着要再来呢。这么大的一个京城,你即使是在这里住上几个月的光景,许多好的景致恐怕也瞧不完呢。”

金凤听了笑道:“既然妈也这么喜欢这里,以后何不叫贾兰来京都做一个官呢,那样不是更方便。”

李纨思忖了片刻回道:“在什么地方做官,哪里是兰儿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上面指派他去哪里做事儿,他只能是听从吩咐,哪里有自己挑三拣四的道理。再说了,这京官哪里是好做的,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做事情,稍微有一点差错都使不得。”

金凤听后笑道:“还是妈这话说得在理。金凤这回可长见识了,长了这么大,好歹也算来了一趟京城呢。”

此时,在贾府的大门口处,有两个看门守院的小厮,正在东瞅西望地看热闹。他们突然瞧见有两乘蓝呢大轿正朝这边急急地走来,轿子一径来到了贾府的大门前才歇了轿。有两个随轿而来的差役立马走上前来,他们垂手站在大门外的两侧。另有一个领班走上前来,递上了访客的名贴。看门的小厮瞧见了这个阵势,哪里还敢有丝毫的怠慢,一个小厮赶紧进去禀告主人,说是门外有几位贵客到访,随后并递上了访客的名贴。

因为前些日子,贾兰已经叫人捎来了口信,信中告之贾政和王夫人,他们全家人正在赶往京都探亲的途中。所以贾政和王夫人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感到十分的意外。这会儿接到了小厮的禀告后,宝玉和宝钗叫一个丫鬟去禀告王夫人,他们几人立马便接了出来。

几个人刚出了大门,正好见到贾兰和李纨从轿上走下来,便赶紧迎上前去打招呼。大伙互至问候,又十分热情地寒暄了几句。宝钗上前拉住贾慧和贾智的手,并问他们现在几岁大了,随后大伙一边说笑着便往院子里走来。

一行人刚进了院子的大门,王夫人便在几个小丫头的陪伴下笑着迎上前来,贾政拄着拐棍站在一旁。

王夫人笑道:“这几天我们得到你们捎来的口信后,总是在家里念叨你们,说你们现在应该是走到哪里了。没有想到你们这么快便到了。这一路上走得可是顺畅?”

李纨笑着回道:“还说呢,我们拖家带口的没一个是手脚麻利的。这一路上我们也是急着赶路,只盼着能早些赶到京城,大伙见了面,可以在一起开心地说一会话,好好的乐一乐。”

贾政在一旁笑道:“这么远的路途哪里是容易的,连大人们都有些吃不消呢,更何况你们还带着两个孩子来,快进屋里歇会吧。”

贾兰稍整理了衣冠迎上前去,说道:“老爷和太太安好。我们早就想来京城探亲,尽些我们晚辈的孝心。只因我在云南那边被一些琐事缠身,使我们的京城之旅被耽搁了几日,晚辈对此甚感愧疚。”

贾政听了笑道:“兰哥儿这是说的哪里话来,自古至今忠孝难得两全。你身为朝廷的官员,理应先为云南的百姓办些实事。先公后私,先忠后孝才是个为官做事的正理儿。”

王夫人在一旁笑道:“兰哥儿在外面做了这几年的官员,不但会说话办事,也明了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个甚是难得。”

众人一边说笑着便走进大厅里,王夫人笑道:“大伙且坐下说话吧。”言毕,贾政和王夫人在正位上坐了。

这时李纨、贾兰、孟金凤和两个孩子,依次走上前来向王夫人和贾政行家礼和问安好。贾政叫贾兰坐在自己一旁的椅子上说话。王夫人笑着走过来,她左手拉住贾智,右手拉着贾慧,叫他们两个坐在自己的身边,随后大伙都归了座位。王夫人见金凤长得五官标致,端庄高雅,气质不俗,便在心里思忖着:“这金凤是个旺夫的媳妇,难怪兰哥儿这些年官运亨通呢。”随后大伙带笑叙话。

贾政笑道:“你们这次来到京城,可要多住些日子才好呢。先在家里歇上几天,随后你们领着两个孩子进城里去瞧瞧,我料他们会喜欢的,这京城里好玩的和热闹的地儿可多着呢。”

李纨听了回道:“正是老爷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兰儿还有些要紧的公务在身,这一次我们恐怕不能在京城这边耽搁得太久了。”

大家正说着话,薛姨妈也笑着进来了,并道:“恕我姗姗来迟,抚台大人和家人不远千里回京探亲这甚是难得,我们有失远迎了。”

大伙一听都笑了。李纨道:“不管兰儿在外边当了个什么官,姨娘都是他的姨祖母,哪里轮到他做晚辈的挑理说事。我们不能经常回京城来看望老爷和太太,尽些晚辈的孝心,已经是有点欠理了。”

这时一个小丫鬟进来,忙着上前给大伙端水倒茶,然后她放下帘子便出去了。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茶边说话,大厅里的气氛很是温馨。

贾兰衣冠整洁,相貌魁梧,谦恭厚道,举止不俗。此时他身着二品的官服相貌堂堂,贾兰的胸前还挂着一串黄色的蜜蜡朝珠,他的确有个朝廷高官的派头,看上去大有祖风。贾政见了心下甚是欢喜,他忖度着:“这兰哥儿确是个为官的材料呢,一看就是我们老贾家的后生。现在他的年纪还不算大,便已做到了二品官员,还加了兵部侍郎衔,贾兰以后的前途必是不可限量的,看来这家道复兴还是有指望和盼头的。”

贾兰坐在一旁听着大伙说话,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他的态度和举止甚是谦逊和随和。贾兰的面部表情也从容淡定,不卑不亢,一看就是见过些大场面的。只见贾兰将身子略往前探了一探,他含笑问道:“老爷的身子近来可安好?我们老早就想着来京城看看你们呢。在家里我母亲时常对我说:老爷和太太甚喜天伦乐,我们能经常回京城看看他们才好呢。但是晚辈在云南那边被一些琐事缠身,不能时常领着贾智和贾慧回来探望老爷和太太,尽一些我们晚辈的孝心,这个叫人感到羞愧和不安。”

贾政看了看贾兰,回道:“兰哥儿此言差矣。你是朝廷里的官员,为云南当地的百姓多办些实事才是要紧的。一省之首府必无小事,如果一时不慎耽搁了公差,上面怪罪下来可不是玩的。你拿着朝廷的俸禄,理应先公后私才对呢。”

贾兰听了笑道:“我在自家里说话自然会随意些。但对上面指派下来的公差,或是一些省府的地方要务,我平时是断乎不敢懈怠的。”

贾政道:“你能这样做事情就对了,我也放心了。我还是个老样子,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更是比不得从前了。我闲在家里实在无聊时,甚是喜欢看一会子书,或是写点毛笔字。但是这些日子我多看一会书,便会觉得眼花头晕的,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真的是人老了不大中用了。近来我又患上了老年人的病症,人到了我这个年纪上,不服老不行呢。”

贾兰笑道:“老爷每天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是要紧的,读书和写字也要量力而行才好呢。一时太心急了反而不好,容易累着。”

贾政听了回道:“是兰哥儿说的这个道理,我现在也只好面对眼前的这个现实,不然还能怎么样呢。兰哥儿身为云南省的抚台,管理着一省诸多的事务实属不易。你平时也不要过多地惦记咱们家里的事情,以免太过分散了精力。耽误了朝廷里的事情可不是玩的,皇上知道了必会怪罪下来的。”

贾兰听后,连忙点头笑道:“老爷说的甚是在理,我以后自会多加小心的。我现在的想法也是比较务实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稳中求进。”

贾政听了心下思忖着:“巡抚这个官职确实不算小了,再往上做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不能不求进取,事在人为吗。”

宝玉在一旁说道:“我侄子行事稳重,志在长远,这样做甚是使得。”

宝钗见大伙说得开心,也很高兴,她对王夫人说道;“大伙先在这里聊着,我去厨房里叫他们把饭菜准备好。”

王夫人点头道:“这样使得,叫他们快着些。”

随后王夫人笑道:“这一晃我们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面了,你们瞧瞧,智哥儿和慧姑娘现在都长成大孩子了,看着甚是叫人喜欢。”她又对两个孩子问道:“你们两个娃儿走了这么远的路程,这会子肚子必是饿了,身子也疲乏了吧?我已经叫厨房里给你们准备饭了。”

贾慧听了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贾智则是在一旁回道:“回太奶奶,我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大伙一听全都笑了。

王夫人含笑道:“你们瞧瞧,这回让我说着了不是。宝玉,你这就去厨房里,看他们把饭菜准备好了没有,叫他们快着些才好呢。等会儿他们吃过了饭,好早点回屋里歇着。”宝玉答应了一声,便赶紧起身去厨房了。

薛姨妈问李纨道:“你们这一路上走得可是顺畅?这两个孩子喜欢出远门么?”

李纨笑着回道:“还算好,来京的沿途都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两个孩子顶喜欢出门看热闹和游玩了,他们见了什么事情都觉得是新鲜的。”

薛姨妈道:“可不是吗,他们的父亲成天家在外面做官和忙公务,哪里有时间领着他们出门游玩。这回你们来京城可算是一举两得了,也叫孩子们开了眼界。”

贾智和贾慧坐在王夫人的身边,王夫人看了看这个,又瞧了瞧那个,心里很是欢喜。王夫人先问贾智道:“智哥儿现在能认得多少个字了?”

贾智回道:“回太奶奶,我现在能记得很多字,我还会背诵古诗呢。”

王夫人听了很高兴,说道:“很好,你将来必是个有成立的孩子。”王夫人又转过头来问贾慧道:“慧儿姑娘几岁大了?你现在也会背诵古诗吗?”

贾慧道:“回太奶奶,我已经满六岁了,我背诵的那几首古诗和识得的那些字,都是我母亲教给我的。”王夫人听了很是开心。

大家又说了一会话儿,这时一个小丫头过来传话道:“厨房里已经把饭菜都准备好了,现在大伙可以用餐了。”

王夫人听后说道:“老爷,他们在路上走得疲乏了,这会子肚子也饿了。不如叫他们先过去吃饭吧,等他们用过了饭,再过来说话也不迟。”

贾政回道:“这样使得。一会你们吃过了饭,兰哥儿记着到我的书房里来吃茶,我还有些事情想要问问你呢。”

贾兰一边答应了,又叫人拿出这次带来的礼物,算是对祖父母的一点孝心。礼盘中摆放的是一只刻工极其精致的白玉如意,它的表面十分剔透和温润。另有一个精美漂亮的景泰蓝大花瓶,外加上三百两银子的孝敬钱。

贾兰笑着说道:“请祖父母收下这些礼物,算是我们晚辈的一点心意,实在是不成敬意。”

王夫人走过来,她先拿起那只玉如意仔细地瞧了瞧说道:“好漂亮的东西,都是自家人,又何必这样客气和多礼呢。”随后王夫人转过身来,叫丫头银玲收下了这几件礼品。

随后大家便去饭厅里吃饭。吃过了饭后,贾兰打算去贾政的书房里,陪老爷说一会话儿,和吃点儿茶。李纨和金凤则是领着两个孩子去陪王夫人和薛姨妈聊天,叙说一些家里的亲情趣事。

贾兰走出了饭厅,一径来到院子里随意地转了一转,他又往四处瞧了一瞧,便由一个老婆子领着去了贾政的书房。贾兰进了屋里,他先向贾政问了安好,贾政笑道:“兰哥儿且坐下说话吧,我才吩咐小丫头泡了上等的好茶呢,也不知你是否喜欢?”

贾兰笑着点头道:“饭后吃一杯茶,肠胃会舒服些,还有助消化呢。”贾兰一边说着,便坐在桌旁的一把椅子上。

贾政笑道:“我向来喜欢和读书之人交谈。你现在是我们贾家儿孙当中最有学问的一个,先是中了进士,现如今又是二品的巡抚大员这十分难得。只可惜你们住在云南远离京都,平时我们要想见上一面,或是在一起说个话儿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在生活中缺少了这一份天伦乐,但我还是感到十分的开心。因为我知道你现在是朝廷的官员,肩负着朝廷的使命和重任,而且云南那边的百姓更是离不开你。”

贾兰听后回道:“我在家里也时常为此事感到苦恼,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叙说亲情,共享天伦乐,在生活上就难言完美,真的是忠孝难得两全。以后我如果有机会能到京都来做官,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贾政笑道:“这种事情可不是你我能说了算的,以后只能是碰机会了。当下你唯有尽心图报朝廷,解百姓之烦恼才是要紧的。”

二人一边品着茶一边叙话,贾兰笑道:“这茶的味道吃起来确实很不错呢。下次我再来京城,给老爷带些云南当地产的茶叶,这次因为我们走得太过匆忙,竟一时给忘掉了。”

这时贾政的话题突然一转问道:“兰哥儿,近来朝廷里可有什么要紧消息传出来吗?我虽然居住在京城里,但是现在我和外边的联系甚少,各类的消息也闭塞得很。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爱胡乱的操心和打听外面的事情。”

贾兰听后笑道:“回老爷,这些日子我还真的没听说朝廷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传出来。只知道皇上刚刚才从江南巡视回来,听说这些日子圣上的心情甚是愉悦。”

贾政听了忙问道:“是吗,皇上刚出了一趟远门回来,想必是在南边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所以他回到京城后才会龙颜大悦。”

贾兰回道:“事情的确如此,皇上此次江南之行,他的心情要比上一次好很多。上一次是因为南边的几个州县发了大水,地里的粮食欠收且减产,皇上见了必是不开心的。而今年圣上走过的地方,所见的都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皇上见了怎能不喜悦呢。听说皇上回到京城后龙颜大悦,欣然命笔,还写下了一首诗歌,以赞美大清盛世。”

贾政笑道:“是吗,乾隆帝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君主,提诗作画自然不在话下。我听说他甚是喜好收藏和欣赏中国历代名人,和书画大家的作品真迹,甚至是已经到了有些痴迷的程度。”

贾兰道:“正是如此。这次皇上的江南之行广施天恩,感化万民。乾隆皇帝将自己路经州县的赋税一律减半,并给沿途负责接待迎送他的大小官员纷纷升职加薪,一时间众人无不高呼圣上英明,这上上下下都皆大欢喜。”

贾政听后笑道:“果然是圣上的英明感化了万物,所以才至风调雨顺,一片丰收景象,福泽万民。”

贾兰又道:“听说这次乾隆帝的南方之行还有一个小插曲,皇上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浙江省的巡抚吴大人投其所好,向乾隆皇帝献上了一幅宋代著名画家的巅峰之作。皇上看后甚是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闲时皇上必会拿出来那幅画作来,仔细地欣赏和把玩一番。”

贾政笑道:“果真如此?”

贾兰笑着回道:“这个哪里会是假的呢,据说这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有序。画面上还盖有后朝君主,或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收藏印章,由此可见它为历代帝王和收藏者所珍爱的程度。这幅画作的身价自然也是不菲的,这么好的东西哪里是容易得来的。听说乾隆帝一回到京城后,便立刻在这幅名画的上面加盖了自己的收藏印章,而且还不只是一枚呢。”

贾政听后因笑道:“是吗,看来这幅名画确实是一件好东西,现在也算是物归其主了。”

贾兰听后不解地问道:“怎么?物归其主了?”

贾政微微一笑道:“这事情不是明摆着的吗,连整个大清的江山都是皇上的,更何况是一幅民间流传的古画呢。这位吴大人的心思甚是缜密,以后他这个官儿算是做得高枕无忧了。哪个不知趣儿的,还敢再去随便的招惹他。”

贾兰听了大笑道:“此话实不为过。皇上得到了这件宝贝,就连大臣们都跟着沾些光呢。”

贾政问道:“此话怎讲?”

贾兰道:“老爷,你看这里面的原由是显而易见的,皇上高兴了,大臣们都跟着松了一口气,这日子就好过多了。反之,如果是皇上不开心了,或是对谁发了火、拍了桌子,下面的大臣哪个不是提心吊胆的,他们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了。大家说话办事无不小心翼翼的,管谁的日子都别想好过了。因为一时不慎,轻者可能会挨一顿骂,重者可能会因此丢掉了乌纱帽,有谁会不怕呢。”

贾政笑道:“也是兰哥儿说的这个理儿,所以有些做了多年官的老滑头,便是报喜不报忧,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贾兰又道:“在朝廷中如果是谁一不小心惹恼了皇上,不但他自己要吃些苦头,连其它的大臣们都会在暗地里骂他,这个倒霉蛋儿。谁见了他都像是遇见了鬼似的,生怕自己也会被牵连进去。”

贾政思忖着:“兰哥儿到底是朝廷的二品官员,对朝廷里发生的事情知道得不少。”这时贾政话锋一转说道:“兰哥儿的年纪不算大,便已经做到了二品的巡抚,这是一省之行政长官,这真的是可喜可贺,你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呢。这也让我们贾家的族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贾氏家族以后必会家道复兴的。兰哥儿对自己以后的作为可有些怎样的打算呢?详细地说来听听。”

贾兰在心里忖度着:“当官其实也有当官的难处。以后自己的仕途之路是否会继续通畅,现在连自己也说不准。”想到这里,贾兰便随口说道:“回老爷,这官场里的沉浮,升官与降职都不是自己能够说了算。一是要靠运气,二是要靠天意,三是靠人脉。花无千日好,人无百日红。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皇上眼中的红人儿,这个官职只升不降呢。”

贾政听了说道:“也是兰哥儿说的这个道理,但是事在人为。”

贾兰缓了一口气说道:“在官场里混得时间久了,什么事情也都看得明白了,什么人也都见识过了。对于未来的事情,自己现在还真的很难说得清楚,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贾政听后耐心地劝道:“像你这样的年龄,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现在又能独当一面,兰哥儿应该放开手脚奋力一搏。如果你现在不去争取有所作为,将来必会后悔的,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贾兰思忖了片刻回道:“老爷,现在这个官也是很难做的,官当的越大与上头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人家都说伴君如伴虎。有时一句话不小心说错了,或是一件事情搞砸了,必将全盘皆输,前功尽弃。我们现在做官,每日如履薄冰一般,皇上周围的人更是是非甚多,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给算计了。”

贾政道:“山高皇帝远,你在远离京城的地区做地方官,平时自己为官做事情,会相对自在一些。”

贾兰想了想道:“老爷说得倒也是,但是现在这个世道是好官难当,小人难防。我在巡抚这个位置上如果是能够坐得稳当了,又不遭小人的算计,我便知足了。”

贾政听了,心里略感不快,他思忖着:“兰哥儿这明着是不求上进了,这怎么行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贾政耐心地劝说道:“以后你在外面做事儿多加小心就是了,你既然走上了这条仕途之路,岂有不求进取的道理呢。”

贾兰想了一想叹道:“除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缘故,皇上身边的那些人更是难缠和阴险的,小人无处不在,他们手眼通天,你能奈何得了他们?人性的本质便是穷奢极欲和贪得无厌,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事情都敢做的。为了得到上面的认可,要先去讨好皇上身边的这些小人,这个甚是叫人受不了。”

贾政道:“兰哥儿,你既然是已经看透了这些人,平时多提防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