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桃花露

32、赚小钱钱

小说:

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作者:

桃花露

分类:

穿越架空

这时候裴父又挑了一担子谷子过来,裴母帮忙倒在晾晒的苇席上,这会儿太阳不热乎了,她就拿麦草苫子先遮盖起来,明儿大太阳再晒。

他过来跟裴大伯等人打招呼,又和裴长青道:“那几亩稻子要熟了,得准备收割了。”

谷子陆续成熟,他可以帮帮忙,家里几亩稻子一起成熟,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以往都是老二和二儿媳一起下地的,今年老二伤着还没好利索,他不好意思单独喊老二媳妇干活儿。

现在各家也进入秋收阶段,他也不好意思让大哥他们放下手里的活儿来帮自己收。

那就得二郎家拿点钱出来雇人帮忙。

可以割回来,晒干自家慢慢摔,就是还得注意防雨,尤其连雨天。只雇人收割挑回来的话估计一天21文就够了。两个人两天差不多就能收完,一个人就要久一点。裴大伯道:“这么的吧,明儿一早我和大柱二柱先去帮二郎割稻子。”

裴父倒是乐意,却也不好意思,就看裴长青。

裴长青道:“大伯,要是大哥能匀出功夫来,要不一天22文帮我把稻子收回来,摊在这里晒干我们自己摔。”

裴大伯家只有两亩水田,人多地少,三个男劳力,裴大娘加俩儿娘,裴大柱家小子也能干活儿了,裴二柱家闺女也能做饭收拾家务,所以农忙时候齐上阵,自家那点地都不够种的。麦收时候裴大柱兄弟俩都会去柳家洼或者其他村大户找活儿干,一天就是20-24文。

24文不管饭,20文管一顿饭。

去帮大户家收庄稼,那都是高强度的劳动,绝对不能偷懒的。

就这样大部分时间也找不到活儿,秋收得看运气,要是碰到连阴天容易毁庄稼,大户也会雇人,要是不着急他们自己的长工也能慢慢收。大户人家田地多,很多也是佃给别人种不需要自己收,收的只有一部分。

今年秋天,裴大壮他们就还没找到活儿干。

裴大伯:“自己人咋还收…”

裴长青打断他,“大伯,一码归一码,以后大伯和叔家修房子盖房子什么的,我只要有空肯定去帮忙,但是收庄稼大家都忙,没的丢下自己的活儿去给别人帮忙的。”虽然乡下人经常互相帮衬干活儿,但那并不是真的不要钱,而是互相还人情。

人家帮你,你就必须帮人,否则就要被讲究一辈子,欠人情。

同样的,自家忙得脚打后脑勺,也不会去给别人帮忙。

裴大柱松了一口气,二郎这样说当然是为他们好,毕竟他们几家人多,不会指望二郎帮忙收庄稼。

他可真怕爹好面子不要钱,让他白帮二郎收稻子。

不给24,给20不用管饭他也干的。

一年到头,家里没个进现钱的机会。

裴三叔见裴长青给钱,也很意动,他儿子也多,“二郎,其他地你自己能收不?”

还有几亩豆子高梁啥的,也得人收呢。

收完还有种地呢?

种地也是大头儿。

家里没有牲口,这水田种起来可麻烦呢,得人力把稻茬根深埋腐烂,要么铁锨大镢头,要么人拉着犁给犁出来。来年再整地、灌溉、育苗、插秧。

没有牲口翻地就很慢,所以他们只能种一茬,冬天休耕来年春天再种地。

二郎这腿脚看样子翻不了地吧。

那他们倒是可以帮忙,也不用多,一天22文不用管饭。翻地很累的,是大力气活儿。

裴父见他们那样心里着急,不想让老二花钱,分家那几个钱好干啥?这不还得盖房子吗?

可他也知道自己干不过来那么多活儿,老大家还有七亩地呢。他拿着大镢头埋头刨地,没吭声。

裴大伯不肯要22,觉得贵了,想20文,最后敲定21文。

说的是不管饭,但是裴大伯几个觉得沈宁会做豆腐,保不齐每天做板豆腐啥的,他们跟着吃也算管饭了。

至于其他地,裴长青说等先收完稻子再说。

家里这十一亩地还得排列一下呢,因为水稻是一年一茬的,其他谷子、高梁、豆类这些要分,两年三熟以后就会轮流休耕两亩,来年种春地,这样排列过去,让每一块地都能得到休养。

毕竟没什么肥料,就得靠庄稼根以及土地自养来恢复肥力。

另外就是草木灰了。

家里没钱买牲口,又不养猪的话那真的没有什么粪便肥料。

若是靠山或者密林,还能弄点森林腐殖土。

当地是平原,已经没有什么荒地,树林子大部分也都有主,外人可以去捡柴火,却不能伐木,更不能挖土。他们先谈妥了裴大柱帮忙收稻子的价钱,后面又帮忙刨地刨到天黢黑。沈宁自然让裴母留公爹吃饭,她则跟裴长青盘算后续的计划。

刚穿来就分家,家底太薄,又是秋收又是盖房子的,时间赶,所以会累一些,他们得好好计划。要安排好每一天时间,更要计划好每一文钱怎么花。

俩人算账算的晚上都有点睡不着。

他们太穷了,底子太薄了。

人家有点家底的,攒几年盖间房子,攒几年买头牛或者驴,还能每年抓两头猪崽养着。

给娘家亲戚什么的也这样送卤水。回头三家做了豆腐可以带给亲戚宣传,愿意学的就拿东西来换。

这样家里需要的石头、土坯砖、杂木头、麦草就凑差不多,自家再买些大木头、青砖,盖房子的材料就能备齐。只要垫高夯实地基,材料备足,盖房子并不费多少时间。关键要告诉他们做豆腐的优势,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还有一斤多豆渣,这都是可以吃的。

如此做豆腐就比单纯焖豆饭好吃,且量大管饱。

听完这个男人们都惊呆了。

裴大伯当场惊呼出声,“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还有一斤多豆渣?这……这、这啥粮食也没见过越做越多的啊。”小麦粉发馒头,一斤面粉加一斤水顶多了,这做豆腐还能这样!裴三叔和裴四叔也惊讶得了不得,纷纷说好家伙,“那豆腐坊都赚多少钱啊。”

一斤豆子三文多,出三斤多豆腐,还有豆渣。他娘的,真黑心啊。

得亏他们没买过,以后自家会做豆腐了,天天做天天吃。就不买柳家豆腐坊的,哼!

裴大柱:“咱这样想,别人也这样想,所以这豆腐在乡下真赚不到什么钱。”怪不得柳家不在乡下卖呢,人家早就知道泥腿子吃不起。裴四叔:"咱不稀罕买,咱自己做!"

裴三叔:“这倒是,咱就算不做买卖,就自己吃都赚大发了。”像张氏那样知道发不了财还想卖豆腐的是少数,毕竟做生意可没说嘴那么容易。

有些大男人出门张不开嘴,你让他吆喝卖豆腐就跟让他当众耍猴儿差不多,人家要是看他一眼,他感觉被鞋底抽一样臊得慌。大部分还是想自家改善伙食、省粮食,顺便跟亲朋好友显摆。这年头大家都没什么见识,对有见识的人那都是捧着的。

族老为什么受人尊重,除了年纪大辈分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活得久见识多,能给小辈带来指导。否则后来全民普及教育了,为什么族老反而变成老腐朽,不被年轻人待见?说到底就是见识问题。

天还没亮透沈宁和裴母也起来磨豆浆了。昨晚泡了一盆豆子。

之前吴家给的两石半豆子,自家吃不完,这段时间正好磨豆腐。

俩崽儿白天帮忙干活儿也累,这会儿睡得沉,沈宁和裴母就放轻动作,让他们多睡会儿。今儿做的量多,磨盘小,豆浆就要磨半天。沈宁和裴母换着磨豆浆,也累得肩膀酸疼,很快俩崽儿也起来,自己穿衣洗漱然后跑来帮忙。

俩崽儿也帮忙磨豆浆。今儿满满一大锅豆浆。小鹤年满眼期待地看着沈宁, "娘?"

势。

沈宁笑起来,“这两天过路的行人有点多,兴许真能多卖几文钱呢,给你们试试。”

虽然他们不清楚,但是看路上往来行人的数量多起来也能猜测镇上或者哪里可能有什么活动。

这种活动会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口,是卖小吃的好时机,当然是他们本地人的机会,像她这种乡下外地的,挑着担子赶大老远去凑热闹,比当地人交双倍的税,还要和那么多小商贩竞争,没有任何优

毕竟食材有限,她也没有金手指,做不出独一无二的吃食,人家不是非她不可。只能羡慕一下城里人。

要满足小鹤年摆摊儿的机会,沈宁先盛出一瓦罐豆浆。

撇掉浮沫点豆腐,过会儿又盛出一瓦盆豆腐脑。剩下的直接点豆腐。

为了出数,今儿没做豆干。

豆干压得更加结实,如果没有卤料,吃起来还不如豆腐口感好。香料太贵,她也舍不得做,就怕豆干卖不出香料的钱。等男人们干完活儿回家的时候,豆腐也压制成型了。沈宁每家切了多半斤给他们带回去。没有那么多容器,就用洗净的槲叶包着。

槲树是多年生灌木,主干容易弯曲不能成材,生长速度还慢,农户不爱栽种,一般都在野外恣意生长,大家砍来当柴火。不过它的叶子很大,像荷叶,洗净晾干可以包食物,还有人喜欢用它包粽子。小鹤年和小珍珠采了不少回来,现在包豆腐刚好。

裴大伯几个连连推辞,“不用天天给俺们,你端出去跟村里人换豆子。”

知道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以后,他觉得六两豆子换一斤豆腐他就很乐意换,七两……也行,再多就得考虑考虑了。

六两的话他愿意隔天换一次,七两就三天换,八两就是半斤,那他都得多隔两天才会换呢。

即便外人不知道一斤豆子出几斤豆腐,但是吃过以后也有感觉。

六两他们觉得实惠,七零凑合,八两就会觉得贵了。乡下人就是这样,一把豆子都要计较的,要不养活一家子。

沈宁笑道:“还有呢,大伯你们回去跟村里人招呼一声,有愿意吃豆腐的就拿这么一碗豆子换一块豆腐。”沈宁拿出一个豁口茶碗,是吴秀娥嫌破丢给二房的。

沈宁给的比例就是六两出头的豆子换一斤豆腐。这样换豆腐的人不觉得亏,她也不亏,当然也没多少赚头。

这个重量是裴长青掂量出来的。

大差不差,反正庄户人也不讲究重量,一般都是看体积。一茶碗黄豆能换巴掌大的豆腐厚块,他们自然乐意的。

不爱要豆腐的,还可以换豆腐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