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在继续进行。
在场的大臣们本以为李亨是一位明君。
他能够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自然比其父有担当得多。
既然李隆基不行,那么直接拥护李亨上位,也不是不可以。
大唐的祖先都气得亲自上来捶李隆基了,大臣们自然也有了正当的废帝理由。
然而,大臣们很快就发现,李亨也不是一个多么贤明的继任者。
在抗击叛军方面,李亨虽然比李隆基态度积极些,但他宠幸奸佞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其父。
李亨于灵武称帝之后,开始率领主力军队攻打叛军,试图夺回长安。
与此同时,睢阳之战爆发了。彼时,睢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所,同时又关系着江淮之地的赋税。
睢阳一旦失守,朝廷必将再度受到又一重沉重的打击。
对于如此重要的城池,李亨等人却没有予以重视,一心只想着尽快收复长安与洛阳。
当张巡等人一次次击退叛军之后,朝廷也只是下诏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而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质上的支援。
后来,雎阳被叛军围困,张巡派人一次次向周边地区的官吏求援,驻守彭城的许叔冀与驻守临淮的贺兰进明都选择隔岸观火。
雎阳在孤立无援之下,被叛军围困。很快,城中的粮草吃完了,他们开始吃草根、树皮、老鼠,吃一切能够入口的东西。
又过了一阵,这些东西也吃完了。
为了继续与叛军抗衡下去,张巡杀掉了自己的爱妾,作为将士们的军粮。
自此之后,雎阳城中出现人皆相食的惨状。
当朝堂上的官员们看着神色麻木的百姓们,一个个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屠刀之下,最终成为锅中的一滩滩碎肉之时,饶是心理素质再强的人,都忍不住扶着墙开始干呕。
3D的画面,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当画面中的那把屠刀挥舞过来的时候,他们甚至觉得将要被切成碎片的人是自己……
“太,太残忍了……”不知是谁开了口:“无论如何,也不能**啊。”
“是啊,太残忍了。可那些兵卒**,是他们自愿的吗?”
李令月锐利的目光朝着声音的来源处望了过去:“雎阳之战开始前,雎阳城中原有几万人。雎阳城破之时,却只剩下了四百多人。此战为张巡赢得了巨大的名望,却也让张巡饱受诟病。许多人都在说,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忠名,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若是他当时降了,城中的百姓未必会死。
“张巡拼死为大唐守卫国土,却是毁誉参半。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
李令月的目光望向了站在后方的李亨:“真正该感到羞耻的,是当时的当权者,李亨!是你的不作为,将一心向唐的张巡等人逼到了这个份儿上!真正杀死雎阳中那些百姓的刽子手不是张巡,是你!
“你真不愧是李隆基的儿子,一心忠于你的,没什么好下场,反倒是鼠首两端之人,能够在你手底下活得比较滋润。难怪日后,忠于你们的人越来越少,拥有私心的人越来越多。你不配得到这些有才之士的忠诚!
李隆基在李令月调转枪口之时,赶忙躲到一边。
然而,他躲得过李令月,却躲不过武皇,也躲不过那些被他害死的人。
在众多不善的目光包围下,李隆基瑟瑟发抖。
这时候,他倒是与他的儿子李亨共患难了一把。
而被李令月炮轰的李亨,则张了张嘴,试图为“未来的自己进行辩护。
他眼下还没做过这些事,但,就像他的父亲会因为荧幕上的一幕幕场景而人心尽失一样,一个弄不好,他也会因为在雎阳之战中的毫无作为,而惹上一滩麻烦。
李亨道:“长安和洛阳两京相继沦陷之后,夺回这两京,对于我等而言才是首要任务,朝廷一时之间顾不上雎阳……
“是啊,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忙,顾不上雎阳。你忙到连封命令周边地区协助雎阳的旨意都没空下,你忙到连救援物资都没有办法运一些过去。
李令月凉凉地道:“雎阳百姓的死与你无关,张巡令手底下的将士们食人与你无关。
面对李令月的挖苦,李亨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任何话来。
在姑祖母这双似乎能够看透一切的眼眸中,一切的狡辩都是没有意义的。
朝廷当时真的拿不出一点力量来救济雎阳吗?并非如此。
之所以没有派一点援兵去雎阳,纯
粹是因为,朝廷不够重视。
可是,雎阳就是再重要,也比不上长安和洛阳重要啊,他优先想着夺回两京有什么错?
“既然你认为雎阳不重要,那么你为何不下旨直接让张巡带着他手底下的人从雎阳撤离?”
“怎可如此!叛军若是经由雎阳来襄助攻入长安和洛阳的叛军,那我唐军主力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哦,原来你知道雎阳的重要性啊,我听着你方才的话,还以为你只要长安和洛阳,别的地方都不打算要了呢。”
李令月道:“你明知道雎阳的重要性,却不肯为雎阳提供一星半点儿的帮助,不就是将责任转嫁给了雎阳的守护者吗?在这方面,你也不过是个可耻的逃避者罢了。”
当初,对于是留下来与叛军做抗争,还是跟着李隆基一起逃命,李亨是犹豫过的。
若不是他的儿子李倓一力劝说他留下来与叛军做抗争,若不是对李隆基感到失望的大臣们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若不是挺身而出收复河山能够为他博一个美名,能够让他撇开李隆基坐上帝位,李亨未必会选择站出来。
他遇事之后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大唐而言,李亨于乱世之中收复了两京,勉强稳住了大唐江山,算是有些功绩的。
可他的评价并不算多好,其根源就在于他能够平定叛乱,并不是他本人多么能耐,而是他的周围还有一批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
这些臣子用他们的血肉和脊梁骨,共同稳住了大唐的江山。
在平叛的过程中,李亨甚至是在帮倒忙的。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安禄山后院起火——他的儿子安庆绪弑父篡位,叛军经历了一阵内部动荡的时期。
这时,谋士李泌劝说李亨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叛军的有生力量,李亨却没有听从李泌的意见,固执地选择按兵不动,导致错失良机。
安庆绪在整顿好军队之后,再度率领叛军与唐军作战。
李亨为了“吸取”安禄山做大的“教训”,对武将颇多防范。他在前线并不设置元帅,而是命令他所信任的宦官鱼朝恩监军。
鱼朝恩一介宦官,不过是凭着李亨的信任才能坐上高位。他一个在富贵乡权势场里摸爬滚打的人,能有
什么军事素养?
很快,唐军便不出所料地吃了败仗。鱼朝恩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李亨又不问青红皂白地罢了郭子仪的兵权。
可以说,大唐藩镇割据之祸,自李隆基而起,宦官干政之祸,却是自李亨而起。
当初劝说李亨挺身而出重整河山的李倓为人颇为正直,向李亨直陈一些奸佞之过,李亨反而听信奸佞的谗言,下旨赐**李倓。
看到宦官们嚣张跋扈的情形后,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由唏嘘感叹。
如今的他们,并不把宫内侍奉帝王的内侍放在眼中,他们何曾预料到,不过短短数年,十数年功夫,宦官居然就能仰仗着帝王的信任,在朝堂上跟他们平起平坐了呢?
李隆基的种种行径固然让人鄙夷不耻,李亨除了在收复两京一事上有些功劳之外,别的事也让人着实难评。
大唐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荧幕中给出的信息量太大,周围的大臣们一时被这些信息砸得有点懵。
最终,他们看向了站在他们面前的武皇和李令月,决定请教一下这两位。
大唐的先祖都亲自还阳了,他们不抓紧时机请教武皇和李令月,更待何时?
此时,大部分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武皇的身上,虽然武皇生前的种种行事手段备受诟病,但众人对于武皇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
“请则天大圣皇后和镇国太平公主出面,为我大唐主持平叛之事。
当一名大臣率先站了出来后,越来越多的大臣选择应和他的话语。
这些人簇拥在武皇和李令月的周围,李隆基则孤零零地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时之间,竟让人分不清他们究竟是李隆基的臣子,还是武皇的臣子。
武皇本就是为平叛而来,在李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