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秦唐之好 晏央

第 48 章 武周

小说:

秦唐之好

作者:

晏央

分类:

穿越架空

“咱们继续讲我阿翁之事吧。在农事方面,我阿翁实施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文化方面,又建造了弘文馆、史馆、崇文馆等来藏书……”

嬴政对建造藏书馆兴趣不大,却对后世的耕种制度很有兴趣。

于是,他目光灼灼地看向了李令月:“可否为我细细讲解一下‘均田制’与‘租佣调制’?”

田里的粮食产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但凡是头脑清醒的封建帝王,就没有不关心耕种之事的。

李令月对于嬴政会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感到意外。

她对着嬴政点了点头,道:“将我大唐的无主之地租予百姓种田,并向百姓征收赋税。我阿翁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唐从最初建国时的萧条中渐渐缓过了劲儿来……”

均田制这种制度源自北魏孝文帝,彼时,男、女、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北齐与隋、唐也沿用了这种制度。

到了隋唐时,官方取消了对妇女、奴婢的授田。一定程度上,这也使得在田间劳作的妇女们不得不依附于她们的丈夫**。

李令月无意评价李世民不给妇女、奴婢和丁牛授田究竟是对是错,因为发展到武周一朝,随着百姓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已经隐隐有崩溃的迹象了——朝廷已经没有足够多的田地可以租给百姓耕种。

在这种时候,阶级矛盾显然才是主要矛盾。

想要重新分配蛋糕,至少得先保住蛋糕甚至将被人夺走的蛋糕重新抢回来再说。

武皇与李令月若要抑制土地兼并,维持住均田制,其难度显而易见。

她们有心以法律的形式限定每家拥有的田地数量,每家可拥有的田地,则以爵位高低为准绳,依次递减。

但既得利者绝不会乖乖吐出吃进嘴里的肉,若要将新法推行下去,她们必将受到重重阻碍。

在李令月率军出征之前,武皇就在暗自为变法一事做准备。

这变法之事,不变则已,一变必要一鼓作气,否则一切便前功尽弃。

李令月将大唐的种种情况分享给嬴政后,又补充道:“每个王朝发展到中后期,大概都绕不开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我大唐如此,大秦日后亦是如此。虽说陛下眼下还不需要为此而担心,但日后这也是陛下的大秦绕不过

去的一道坎。”

早在李令月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嬴政的脑子便已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

在他看来李令月所说的这个“均田制”与当初周王朝实行的“井田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譬如两者都是拿出国家的土地租给底下的人种且都规定了这土地只能供这些耕种者使用不能随意买卖。

若说其中有什么不同便是这“均田制”是直接将田地分发到种地的黔首手中由黔首来缴纳赋税。“井田制”则是周天子将田地租借给底下的诸侯诸侯又将土地租借给卿大夫与臣属等届时诸侯及其手下的卿大夫给周天子缴纳赋税。

坐拥这些田地的诸侯与卿大夫经过代代积累势力会变得越来越强。而在井田上辛苦劳作的黔首们则没有任何好处可拿他们在耕种之时自然也提不起干劲。

一百多年前商鞅看出了“井田制”的种种弊端于是在变法的过程中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化。秦国的黔首想要获得土地和爵位便得拿军功来换上战场去拼。

正因如此

这种获取田地的方式在战时没什么问题待天下平定之后他又该将这一条换成哪种策略?

若是像李令月的大唐一样采用均田制大秦与六国之地有没有那么多的田地?

嬴政渐渐皱起了眉。

秦国的军功制是按照人头来的斩了几颗敌人的头颅都对应着不同的爵位及田地奖励标准。

若秦国大军当真按照嬴政原计划的那样逐一推平六国。等到六国灭亡之日别说拿出无主之地来实施“均田制”了嬴政很可能连本应兑现的军功制奖励都给不出来——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许多地来啊。

总不能把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老秦人都迁到六国之地去种地让原六国之地的黔首无地可种吧?若嬴政真这么做便又要滋生一场**了。

也是在此刻嬴政下定了决心对待六国要尽可能以攻心为主最好是能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劝说他们投降将他们的城池与黔首纳入到秦的管理下。

若六国国君实在不肯投降嬴政也要尽可能减小战争的规模。如此一来

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军功制无法兑现的矛盾。

待嬴政完成一统六国任务之后,再对土地这一块的律法进行变更——而这一块,往往也是最得罪人的。

用一种新的律法来替代军功制,给黔首们一条新的上升通道……

一时之间,嬴政陷入了沉思中。

这时,李令月又对他道:“陛下莫要轻视文教方面的力量。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文教的功效虽非立竿见影,却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譬如当今之世,士子对本国国君不满,便会选择离开本国,去寻其他的国君来辅佐,百姓们也在诸侯们的不断征伐中随波逐流,无所谓自己究竟是哪国之人。归根结底,是他们缺乏对本国的认同感。

“陛下若能以文教来改变这一切,让百姓们忠于唯一的君王,让官员与士子们都以‘忠君爱国’为荣,陛下的江山,才算是真正安定了。

而李世民设置各大藏书馆,大力鼓励文教的发展,又有另一层用意——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在当今战国之世,还未出现什么门阀世胄,但发展到后世大唐建国之时,世家的力量已变得不可忽视。甚至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这种说法,世家的势力大到足以威胁皇权。

若不能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定会造成朝中可用的官员都出自各大世家门下的局面,最终皇权式微,而世家愈发强盛。

这些不是嬴政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李令月正好讲到这一块,便顺口将后世的情况分享给了嬴政。

“那么,你们欲如何打破世家的垄断?嬴政问。

根据他的观察和推断,李唐王朝从李世民这个唐太宗到如今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再到李令月,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嬴政不信在李世民做了诸多举措之后,李世民的继任者与李令月会什么都没做。

“兴建学堂,开办科举。天子亲自做主考官,培养并遴选出所需的人才来。如此一来,门阀贵胄自然无法再继续垄断朝廷官员。

“科举……嬴政眯起了眼。

他意识到,待军功制崩溃之后,新的上升渠道,兴许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当然,秦若实行科举制,与后世的科举制定然不是一回事。

白了科举制就是给底层黔首留一条上升通道大秦创立之初若是兴办科举实质上依然是在士人中选拔人才。

但这无妨李令月口中对皇权造成威胁的门阀贵胄在大秦还未成气候。等到几代之后门阀世家渐渐形成雏形了大秦应该也能培养出一批没有背景的读书人了到时正好将这些人引入朝中来制衡世家。

李令月道:“我阿耶在位之时削了一批不安分的世家贵胄可惜他身子不好在我年幼之时便撒手人寰。后来我阿娘上位许多人因她非李家血统且又是女子之身而反对她。我阿娘杀了许多无法招揽的大臣为了填补朝中的空缺她更是大力推崇科举用人只看才干不问出身。在打压世家收拢权柄方面我阿娘倒是遵循了我阿耶的遗志。”

嬴政:“……”

这段话的信息量似乎有些大啊。

“你阿娘上位?”

“不错如今我大唐同时也是大周在位的皇帝正是我阿娘。”

李令月道:“否则你以为我为何能被立为皇储?我阿耶虽疼我但他中意的继承人从来都不是我。且不说我阿耶过世之时我年岁尚幼看不出资质来。即便我阿耶能活到如今看到我比我的兄长们都强他想的也必是让我去辅佐我的兄长而不是立我为太女。”

在这一点上她阿耶兴许会比收回女儿兵权的李渊好一些。但有些固有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事实上武皇也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至少在李令月主动站出来说想争权夺位之前武皇考虑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弘李贤等人

但武皇比其余皇帝开明的一点就是她自己是以女子之身上位她不会排斥她的继任者是一位公主。

后来李令月用实打实的功绩证明了她比她的兄长们强且她非但不会像她的几个兄长们一样与武皇对着干还能帮助武皇收拢军权巩固地位。

彼时无论是站在利益至上的皇帝的角度上还是站在母亲的角度上武皇都不会选择李令月之外的人。

李令月同样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储君她的太女地位注定不会像她兄长的太子地位那般稳固

她需得仰仗武皇武皇不必担心她会背叛自己。

“我阿耶驾崩之后留下的遗旨是让我的太子长兄继位阿娘作为摄政太后为大唐把握大方向。但我的长兄在我阿娘看来不成器从前我阿耶还在的时候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