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诚如扶苏所猜测的那样,辽国那边的反应称得上一句“快”了。
当居庸关投降、燕山被拔下的战报传到辽国朝廷上时,满朝文武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
怎么回事?
连居庸关也破了吗?
这剧本不对吧?
战败明明接踵而来,群臣好像还反应不过来似的,气得耶律宗真心口闷痛——
无论是派遣使臣,还是暗中联络西夏偷袭的安排都是他做的。在这个过程中,满朝文武毫无贡献。结局虽然弄巧成拙,但你们摆出这副无辜表情是什么意思!?是在怪朕吗?
说到底,就是因为有你们一干空吃粮饷、遇事不决的臣子,大辽才会变成今天这样吧?
耶律宗真强忍着火气:“诸卿可有什么想说的么?”
话音落下,一片沉默。
耶律宗真眉心又跳了跳。快忍不住了。臣子们也察觉了气氛的微妙,愈发战战兢兢不敢开口。
拯救这一切的,是耶律重元。
耶律重元是皇太弟,辽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当中有一段渊源:他和耶律宗真的母亲萧太后暗中谋划宫廷政变,试图行废长立幼之事。而她疼爱的幼子、既得利益者耶律重元本人却向皇帝兄长举报了母亲的阴谋。
耶律宗真十分感谢他,把他封为皇太弟,并扬言皇位要兄终弟及。这位太弟比起耶律宗真的儿子们颇有能力,也获得了朝堂的一致认可。他愿意开口,满朝文武都悄悄松了口气。
谁知道,耶律重元一出口就是石破天惊。
“臣弟以为,宋国妄自撕毁盟约在先,偷袭居庸关围而不打,看似是北上战线过长、匆匆鸣金收兵,实则是对我大辽的挑衅之举。”
他说完后,当即有人表示不满意了。
“怎么可能?”
“弱宋怎敢挑衅我大辽骑兵?”
可是大辽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不是已经被宋国的地上神雷灰溜溜赶回了老家了吗?
耶律重元面色倏然冷了下来:说难听的实话注定是遭人讨厌的角色。但在他看来,事实摆在面前,却蒙着头假装充耳不闻的人更可笑。
难道在这个朝堂上,不会只有他和阿兄两个看清局势之人吧?耶律重元一想到此种可能,就忍不住倍感绝望。
他扫视一周:“那你们说,若宋朝盘踞居庸关,时不时突袭骚扰,我大辽该如何防备为好
?
“当然是派兵……
“派兵的军饷谁来出,你出吗!?
朝堂上复又一片静寂。反调彻底消失之后耶律重元才继续说道:“所以,依臣弟之见,辽宋如今攻守之势已然殊异。以宋国对南州的执念,他们迟早会卷土重来。吾等当早做准备。
“但你方才不说派兵不……
“所以臣弟恳请陛下,早日再派使节出使宋国!以摸清宋国之虚实!
“哦?派使节?刚才一直不言不语的耶律宗真似乎来了点儿兴趣:“除了探清虚实外,这使节要和宋国谈些什么呢?
“自然是谈和平。
秋收时分,人精装马也贴膘,才是他们辽军最强也最有余裕的形态。在那以前,他们大辽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朝堂上谁都清楚,他们短时间内打不起第二次仗。
“所以,使节团要和宋国约定,他们虽盘踞居庸关,但不可骚扰我等。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付出一些钱财或土地。
耶律重元说出这句话时,是做好了挨一顿骂的准备的。但出乎他意料,无人反对,就连远远坐在上首的兄长也没有骂他“丧气话“有辱我国威之类的话。
“付出土地几个字,让他们陡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即使那只是下策、备用方案。
耶律宗真只问了一个问题:“那么,谁愿意率使团出使宋国?
耶律重元陡然跪下:“臣弟愿往!
这个决定,在他主动提出“使节团三个字时就做下了。或许在未来的史书上,他会成为不光彩的**的名字。但是耶律重元愿意,为了他国家能越过这艰难一步,他甘愿背负骂名。
这是短期之内,辽国第二次出使大宋。比起上一次前去谈判云州和岁币的使团,耶律宗真的重视程度显然高了很多。就连送给“异父异母的亲弟弟大宋官家的礼物,他也亲自过问一遭。
但是吊诡的事情出现了。明明领头人是当朝皇太弟,但愿意充当副使、使节团成员的人却寥寥无几,差点让耶律重元成了个孤零零的光杆司令。最后,还是耶律宗真捏着鼻子,一对一和群臣谈过后,才又招来几人一同出使。
愿意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当出头鸟,他们高风亮节的程度虽不如耶律重元高,但人格底色都是相近的。出发才几日的时间,很快就熟悉在一处。面对辽国
的危机他们也有各自的看法。
“依我所见我大辽虽然危机重重但也未必没有破局之道、反过来说那宋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那神雷能上天下地难不成还能收拢人心不成。”
“此言得矣。南边诸州和宋国分离百年怕是连语言也未必相通。就算他们侥幸打下来了怎么守住?当中未必没有我大辽可乘之机。”
几人交流完想法以后齐齐看向了团长耶律重元想听听他如何定夺。只见耶律重元微微颔首道:“我亦如此作想。只可惜不能在朝堂上的蠢材面前说。”
“不然那些蠢材们只会问你‘那为何不发兵夺回来’‘尽会说丧气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众人会意大笑。笑过之后彼此亲近了几分。
“不若我等南下路过诸州时以借道为名仔细看看!宋国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所做之事必有缝隙!”
耶律重元:“我正有此意。”
——
有此意的人远不止他一个。当苏轼知晓了辽国将有使节出使大宋且要路过云州时立刻兴奋地搓了搓手:“真的吗?得好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上首的王安石皱眉:“不可胡闹。”
“王大人你想哪里去了?”苏轼笑得两只眼睛都弯起来了俗话说像“一脸贼像”的模样搓着手:“我又没说要打他们一顿。”
王安石:我也没说你要打他们啊。
还是说你其实真想过?
“既然辽国使节团来了我们当然得拿出最高规格招待务必让他们感受到大宋对邻邦的热情、百姓生活的幸福程度和我们大宋先进的当地治理水平。”
苏轼兴致高昂地说完后挑了挑眉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