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四合院:早穿20年》

第92章 刘飞的权术


1953年夏末,七、八月之交。

连日的暴雨让永定河水位暴涨,东郊一带地势低洼,成了泽国。

灾情紧急,区里抽调了大量人手奔赴一线救灾。

刘飞这次却没让党建国跟着去蹚浑水,而是把他留在了城区,交给他一项看似平淡却极为重要的任务——

协助筹备即将成立的“街道居民委员会”(即后来的街道办雏形,正式成立于1954年)。

这预示着城市基层管理格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城里的管理现状,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各种名目的委员会林立,党建国粗略一数就有十来个:

治安保卫委员会:抓特务、防**,眼睛瞪得像铜铃。

卫生委员会:管防疫、搞清洁,苍蝇蚊子是公敌。

抗美援朝委员会:动员参军、组织捐献,保家卫国热情高。

妇女代表会:调解家庭矛盾、维护妇女权益,半边天要撑起来。

社会救济委员会:安置灾民、发放救济,雪中送炭不能少。

(还有诸如优抚、调解、文教等等……)

这直接导致了基层“五多”顽疾:

组织多、领导多(婆婆多)、干部兼职多(一个萝卜几个坑)、会议多(天天开不完的会)、工作乱(职责不清互相扯皮)。

老百姓办事像进了迷宫,晕头转向;

基层干部累死累活,疲于奔命。

调整?谈何容易!

这可不是简单的挪挪凳子。

它涉及到的是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平衡、人情世故的再编织。

有人可能借此机会升一级,坐上更重要的位置。

有人可能要挪窝,离开熟悉的“地盘”。

有人手中的权力会扩大,管得更宽了。

有人则可能被“削藩”,管的事少了,面子也丢了。

暗流涌动,人心浮动,各种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局面乱糟糟的。

刘飞作为实际操盘者,展现了他成熟的**手腕。

他的操作看似简单直接,实则精准有效:

借势“大姐”:

新设立的街道办核心负责人(主任、**等),他力推由区里几位有威望、有资源、手段老练的“大姐”级干部(多为资深妇女干部或转业军人遗孀等)下来担任。

这些大姐们本身就有威信能压得住阵脚,背后往往还有丈夫或家族的资源支持,处理起繁杂的街道事务和人事关系来,手段圆融又不失力度。

稳中求变:

对于原有各委员会的大部分负责人,只要不是特别刺头或能力实在不行的,原则上级别不变,只是整合到新的街道办框架下,担任相应组长或委员。

少部分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的,则顺势提升半级,充实街道办中层骨干。

“送神”清障:

那些能力平庸、人缘差、或者不太听话、总爱唱反调的“刺头”,则被他巧妙地“打包”送到了东郊区——那边因水灾后撤销了原有的“关厢街”建制,新设了7个临时办事处,正确“干活”的人。

这些地方条件艰苦,事务繁杂,远离权力核心,等于是被“边缘化”了。

刘飞此举,既清除了内部不稳定因素,又为新设机构输送了“人手”(虽然质量不高),还卖了东郊区一个人情。

分权释压:

对于更上一级来说,刘飞主动将原本集中在区里的一部分具体事务管理权,随着街道办的成立下放了下去。

这既减轻了区级压力,也顺应了加强基层管理的趋势,上级自然乐见其成。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

借势“大姐”稳住了核心。

拉拢大多数原有干部(保级别甚至小提升),获得基本盘支持。

树立小部分骨干(提拔者),培养亲信力量。

打击一小批刺头(发配边缘),清除障碍。

卖了人情(给东郊区送人)。

得了忠心(稳定和提拔的人)。

扔了包袱(刺头)。

分了权给上级交了“答卷”。

最终结果是:基本都满意(或者说至少能接受):

大姐们有了新舞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