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从山村少年到国之栋梁》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冰冷彻骨、毫无感情的声音:
“安平县物资局?”
“这里是省军区后勤部作战保障处!”
“关于卫国制药厂特批钢材一事,命令你局:省军区即刻派出专项督办小组,全程督办!”
“十吨优质钢材,限你在22小时内,一根不少,全部调拨到位!”
“这是死命令!延误军需生产,后果你自己承担!”
电话“咔”地挂断。
王胖子举着话筒,如同被雷劈中,僵在原地。冷汗“唰”地冒出来,瞬间浸透了他的新衬衣。
省军区后勤部?!死命令?!
他浑身的肥肉不受控制地颤抖。做梦也想不到,一个乡镇小厂背后,站着的竟是省军区这尊大神!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再动半点心思!
当晚,王胖子亲自带着全局的运输车辆,从仓库紧急调出质量最好的一批钢材,连夜装车。他甚至亲自押送,一路鸣笛,风驰电掣将钢材送到了卫国制药厂灯火通明的工地。
远远看到在卸货点指挥工人的林卫国,王胖子连滚带爬跳下车,跑到他跟前,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
“林、林厂长!误会……全是误会啊!”他语无伦次地道歉,手抖得连烟都掏不出来。
林卫国平静地看着他,只淡淡道:“王局长辛苦。重点工程,抓紧就好。”
工厂扩建的拦路虎,就此扫清。
林卫国将全副精力投入新药研发。他仔细筛选高建功留下的研究笔记,最终锁定了配方相对成熟、对原料要求不太苛刻的药方——
“通脉丹”:一种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预防血栓、降血脂的特效药。一旦成功,它将给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带来希望。
可就在实验室进行最后试制时,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横亘眼前:配方中,一味最核心的辅料,必须用一种名为“低温临界萃取”的特殊工艺提纯,才能完整保留其活性成分。
然而在1979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全世界,这种技术和设备,根本不存在!
难道这划时代的新药,就要因这道技术壁垒,胎死腹中?
卫国制药厂,新落成的技术实验室。
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沉重。
厂长林卫国目光扫过围拢的技术骨干,将一份整理自高建功笔记的“通脉丹”配方放在桌上。“这药,如果能量产,”他的声音不高,却斩钉截铁,“将彻底改变我国老年人对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困局。”
他点了点配方上标注的核心辅料。“唯独这一味,活性成分极不稳定。必须在接近冰点的恒温下,用一种特制溶剂才能完美萃取。温度差一丝,药效就全毁了。”
“低温萃取”四个字,在后世制药领域稀松平常,但在1979年的中国,却不啻于一道天堑。
经验最丰富的老技术员李师傅搓着手,眉头拧成了疙瘩:“厂长,这…这根本办不到啊!咱们顶天能从县冰库拖几块冰来降温,可温度忽上忽下,咋个恒定法?”
“是啊,李师傅说得对。别说咱厂,就算省城那些大厂,怕是也没听过这种洋玩意儿。”
技术骨干们你看我,我看你,脑子里最大胆的念头,也够不着林卫国描述的那个领域。
新药研发计划眼看就要被这时代的技术壁垒掐死在摇篮里。
林卫国脸上却不见沮丧。他平静地收起配方,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没有设备,就自己造一台。”
……
厂长办公室。
赵胜利端着茶缸的手猛地一抖,茶水差点泼出来。“自己造设备?卫国!我滴好兄弟!”他急得在屋里直转圈,“那可不是打把镰刀锄头!制药设备精度要求比机床还高!厂里老师傅们修修补补是把好手,可从零开始造台听都没听过的怪机器?你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我知道,难于登天。”林卫国目光投向窗外尘土飞扬的扩建工地。“但‘通脉丹’太重要了,对厂子,对国家,都至关重要。这个坎儿,必须迈!”
赵胜利对上他那双平静却执拗的眼睛,重重叹口气。他知道,眼前这人一旦认准了路,十头牛也拉不回。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