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13章 自学成才,震惊三人


拿着请帖,武松从客店出门,很快走到知州衙门。

衙役见到请帖,恭恭敬敬请武松直入后衙。

知州王怀、国子监博士胡瑗、副考官宋城三人都在。

“学生武松,拜见诸位大人。”

武松行礼拜见。

此时的武松还没有官身,只有举人身份,而且刚刚中举,所以要自称学生。

见到武松,胡瑗颇为诧异。

本以为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没想到是个魁梧巨汉。

“坐吧。”

知州王怀笑呵呵指了指旁边的位置。

“谢大人赐座。”

武松在副考官宋城旁边坐下。

胡瑗再次打量武松,问道:

“那存天理、灭人欲,是你的见解?”

“是。”

“你的老师是谁?”

武松长得很魁梧,不像个小孩子,但也是个年轻人。

试卷上提出的理论太过精妙,胡瑗不相信,这是武松自己的见解。

背后肯定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存天理、灭人欲是这个老师教的。

“诸位贤者,都是我的老师。”

武松淡淡回了一句。

胡瑗、宋城两人同时露出惊讶之色。

这意思是,武松是自学的,没有专门的老师。

“嘶...你都是自学?”

胡瑗不可置信地问道。

武松回道:“是。”

宋城愕然,连忙追问:“你自学了谁的书?”

武松回道:“孔孟之学、诸子百家、汉唐诸贤、魏晋之说,无不通达!”

“最喜本朝二程洛学,融汇通达之后,提出天理、人欲之说。”

胡瑗、宋城同时震惊。

知州王怀咽了咽口水。

武松这个年纪,居然就把这么多书读完了,而且读通了?

王怀问道:“没有老师指点吗?”

武松笑呵呵回道:“惭愧,不怕知州相公笑话,武松家境贫寒,清河县文风暗弱,没有名师。”

三人再次震惊。

胡瑗问道:“那你是如何融会贯通,得出天理人欲之说的?”

武松开始侃侃而谈,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一直说到北宋二程。

所谓北宋二程,就是程颢、程颐。

他们两个是北宋理学大家,后世和朱熹并称:程朱理学。

武松滔滔不绝,胡瑗三人听得如痴如醉。

一口气说到掌灯时分,胡瑗忍不住惊叹道:

“恩州府居然出了你这样的大才!”

“以你的才学,足以到国子监当博士!”

宋城也忍不住在赞叹道:“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知州王怀是进士出身,听完武松的论述,他非常确定,武松一定能考中进士。

日后,武松必定成为朝廷顶梁柱。

“不早了,我们入席吧。”

武松起身,跟着三人进了后衙房间。

满满一桌酒菜,婢女在旁边伺候。

胡瑗坐在主位,按理说,王怀坐在第二个位子。

但是王怀怎么都不肯坐,坚持让武松坐在第二个位子。

武松推辞一番,最后坐下来。

入座后,王怀笑呵呵问道:“不知武松兄弟酒量如何?”

“不敢自夸,但喝个十斤不是问题。”

“哦?如此海量?”

王怀惊讶,武松笑道:“我羡慕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所以也喜欢喝酒。”

胡瑗笑道:“既如此,多拿就来,今日想听听武松作诗。”

宋城附和道:“不错,一首《临江仙》荡气回肠,想看武松兄弟再作诗几首。”

王怀下令拿酒。

两坛酒摆在桌上,武松也不客气,先喝了几大碗,然后开始吟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武松念的是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正好对应饮酒作诗,显得放浪不羁。

一首诗念完,胡瑗赞叹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好诗、好诗啊,再饮一杯。”

科举虽然不考诗文,但诗文却能衡量一个人的才华。

比如王安石、苏轼都是诗人。

觥筹交错,一直到深夜,胡瑗三人被武松灌醉了,宴席才散。

婢女扶着三人回房歇息,武松自己走回客店。

到了门口,小厮抱着一口箱子:

“武举人,这是知州相公的一点心意,请收下。”

武松没有推辞,收了箱子:

“替我谢过知州相公。”

武松回到客店,里面还有人在庆祝。

举人总共10个,客店里还有两个人中了。

武松没有搭理他们,直接回到房间。

潘金莲还没有睡,坐在床边等候。

身上只穿着粉色肚兜。

烛光下,潘金莲肌肤细腻、风情万种。

“官人回来了。”

潘金莲赶忙替武松换衣服洗脚。

“知州相公可还好?”

“好,送了一箱银子。”

潘金莲打开箱子,脸色震惊:

“不是银子,是金子!”

武松也微微诧异,里面居然是金条!

这个王怀,出手如此阔绰。

“官人,这知州怎么如此大方?”

潘金莲忍不住拿起金条咬了一口,激动道:

“是真的金条!”

这是她第一次拿到金条。

在张大户庄子上,她只见过一次,从未碰过。

武松笑了笑,说道:“不用这般,日后金银珠翠有的是。”

“这恩州府比清河县热闹,明日我陪你买些首饰。”

潘金莲抱住武松,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