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六皇子权柄滔天》

第一百二十四章 寒门新秀赴穷县


新科乡试放榜后的第三日,苏州帅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授官仪式。沈砚、林墨、苏珩三人身着崭新的青色官袍,站在帅府正厅中央,面前摆放着三枚象征县令职权的铜印——分别对应江南最穷困的三个县城:常州府的溧阳县、湖州府的安吉县、苏州府的太湖县。

“沈砚,溧阳县土地贫瘠,连年水灾,百姓多流离失所,朕(苏彻代传皇命)命你为溧阳县令,限期一年,改善当地水利,安抚流民;林墨,安吉县多山地,交通闭塞,商贸不兴,命你为安吉县令,打通商路,带动百姓增收;苏珩,太湖县虽临太湖,却因海盗袭扰,渔业衰败,命你为太湖县令,整顿海防,恢复渔业生产。”苏彻手持圣旨,声音庄重,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三人耳中。

沈砚三人眼中满是激动与坚定,齐齐跪地接旨:“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与元帅所托,竭尽全力治理县城,造福百姓!”

然而,授官仪式刚结束,质疑声便接踵而至。苏州知府王大人率先上前,躬身道:“元帅,此举恐怕不妥!沈砚三人虽有才学,却从未有过为官经验,直接任命为县令,还是治理最穷困的县城,怕是难以胜任。而且,历来科举中举者,需先入幕府历练,再逐步升迁,从未有过中举即授县令的先例,恐遭朝中非议啊!”

周围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王大人说得对!溧阳县、安吉县、太湖县是江南有名的‘三穷县’,历任县令都未能改善当地状况,他们三个年轻书生,怕是难以扭转局面。”“元帅,不如让他们先在幕府担任文书,积累经验后再授官,更为稳妥。”

苏彻看着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的顾虑,我明白。可正是因为‘三穷县’难治,才需要有新思维、新魄力的人去治理。沈砚长期调研水利,提出的‘分段筑坝’方案,比历任县令的方法更具可行性;林墨熟悉商贸,曾为江南商路提出过‘山地商栈’的构想,适合打通安吉县的商路;苏珩祖父曾是御史,精通海防策略,他提出的‘渔民联防’计划,能有效抵御海盗。他们虽无为官经验,却有务实的计策与为民的初心,这比所谓的‘经验’更重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先例,规矩本就是人定的。江南要发展,就需要打破陈规,给有才华的寒门学子机会。若他们能治理好‘三穷县’,便是江南之幸;若不能,再加以责罚不迟。至于朝中非议,有我在,我会向陛下解释清楚,无需诸位担心。”

官员们见苏彻态度坚决,又言之有理,便不再反对,只是心中仍存疑虑,暗暗观察着沈砚三人的动向。

授官后的第二日,沈砚三人便带着苏彻拨付的启动资金与随从,分别前往各自的县城。沈砚抵达溧阳县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县城外的农田被洪水淹没,路边随处可见流离失所的流民,百姓们面黄肌瘦,眼中满是绝望。溧阳县的老吏们见新县令竟是个年轻书生,也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不肯主动配合工作。

沈砚没有气馁,第一时间召集县衙的吏员,详细询问溧阳县的水利情况。得知溧阳县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塞、堤坝年久失修后,他立刻带人实地勘察,按照自己提出的“分段筑坝”方案,组织流民参与河道清淤与堤坝修缮——凡参与劳作的流民,每日不仅能得到三餐温饱,还能获得少量工钱。流民们得知后,纷纷主动报名,溧阳县的水利工程很快便开工了。

林墨抵达安吉县后,面临的是“山路难行,商贩不愿进山”的困境。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走访县城周边的村落,了解到安吉县盛产竹制品与茶叶,却因山路崎岖,运输成本极高,导致这些特产无法外销。林墨立刻按照自己的构想,组织村民修建“山地商栈”——在山路沿线每隔十里修建一座商栈,既可供商贩歇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