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面对好友调侃,陈季常只能干笑两声,将打翻的杯子放好。
见还有孩子在旁边,更不好意思,忙出去哄妻子。
不知说了什么好话,倒是再没听到柳氏声音,还有丫鬟送来精致点心,看来是哄好了。
老苏等人继续聊天,当然,歌女什么的肯定是没有啦。
在黄州还要待不知多少年,也不急着逛。
两人只抓紧时间叙旧,忆及许多在凤翔的往事。
说着说着难免提到陈季常父亲陈希亮。
两人本是同乡旧识,结果苏轼刚到凤翔时,这位长辈不仅没有关照有加,反而对他多有批评。
多次删改老苏写的公文,连缺席相关宴会都要上奏朝廷扣他工资。
那会儿老苏正年轻气盛,还是被仁宗亲自点评有未来宰相之才的少年才俊,哪里能受这种气。
于是陈希亮修了凌虚台后让苏轼写传记,老苏直接在《凌虚台记》中阴阳怪气给陈希亮添堵,“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别看现在高台修的这么好,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呢,有些人也是一样。
没想到陈希亮读后一个字没改就让人刻在碑上了。
听到这些旧事,陈季常也很唏嘘,隐居于此,这些往事很少有人能聊起了。
“家父三年前已经去世,若还在,想必也很愿意再见子瞻。”
听闻陈希亮已经去世,老苏倒是感慨不已。
当初虽相处不愉快,但后来陈希亮也曾开诚布公跟苏轼聊过,按辈分他比苏洵还要长一辈,因此视苏洵如子侄,更视苏轼如子孙,老苏年少成名,担心他骄傲自满,所以才平时不假辞色,十分严厉,都是为了磨练老苏心性。
知道其良苦用心后,苏轼心里的愤懑一下子全消了。
如今听到故人去世的消息,心下更是难受,于是提议为陈公写一份传记。
苏轼甚少写这类文章,此举倒是出人意外。陈季常自然求之不得。
写这类传记要好好梳理事迹酝酿情绪,不急于一时。
于是几人又开始聊到诗词佛经。
苏过听的无聊,果断抛弃老苏他们,去找娘亲。
王氏正和柳氏了解黄州的情况,毕竟他们初到此处,官场上的事自有老苏自己处理,但一大家子生活如何操持,人际往来总是要提前做些准备。
对此柳氏自然知无不言,虽然他们只在此隐居,基本不问世事,但柳氏对周围情况还是十分了解的。
黄州在北宋是完完全全的下州,管辖范围仅黄冈、麻城、黄陂三个县,加起来人口户籍不满万户。
虽然位置在长江中游,但早年间连码头都没有,江水湍急,严重影响舟船停泊。
若不是知州夏竦主持开凿了水港,后面逐渐发展成码头,这边恐怕会更加荒凉。
王氏本来还打算在这边看看做些生意,听柳氏这么一说,倒打消了念头。
既然商业不发达,倒没必要特地掺和,反倒打眼。
他们刚到此地,老苏又是被贬过来,还是低调一些,慢慢经营比较好。
柳氏倒是建议她买些田地,自家供给或租出去都是好的。只位置记得选高一些的地方,此处常有水患。
听闻柳氏详细建议,王氏十分感激,两人又聊到别的持家事宜。
苏过在旁边听了一耳朵,本来还打算一路火锅连锁店开过来,现在看来情况不妙。
不过民以食为天,总能找到突破点的。
再不济,他就继续远程开店咯,风险高一些,但总归有些收益。
等系统解锁高级物资再看看能有什么作为。
打听到有效信息,苏过也不继续待着,跟两人说了一声就跑去厨房研究他的豆制品了。
像是腐竹这些,要提前做出来晒一晒的。
忙活一下午,终于基本备齐。幸好陈家仆从众多,否则还搞不定这么多东西。
第二天一早餐桌上就出现了新东西。
白色的豆浆倒还算常见,之前厨房也有熬制过,只味道比较寡淡或者有腥味,喝多了也就不怎么再做。
这次的豆浆倒是熬的十分香甜,豆香味明显,而且应该有放糖,甜甜的十分好喝。
还有一大盘金黄色长条状果子,倒是从未见过。
苏过给大家介绍,这叫油条。顺便示范了吃法。
刚出锅的油条,直接吃就非常美味,香脆可口。当然,更好吃的做法是放在豆浆里泡一泡,处于半软不硬的时候,一口咬下去,豆浆和油条在口腔里混合,美味简直翻倍。
在他的介绍下,大家纷纷尝试,然后赞不绝口。
以前不爱喝豆浆,原来是没有油条搭配,学会了,以后豆子有用处了。
苏过忙表示,这才哪到哪儿,等晚膳的时候再看吧。
柳氏十分喜欢油条味道,忙问苏过是如何做出的,为何叫油条。
以前倒有过类似油炸的果子,叫寒具,但可没有这么酥脆跟蓬松。
苏过忙说相关做法已经教给厨娘了,以后想吃让厨房做就好。
至于名字,当然是演化而来。油条的名字可多了。
馃子、油馍、天罗筋还有油炸鬼。
说起油炸鬼这个称呼,还要溯洄到油条起源。
清代《清稗类钞》就有说是南宋的时候,秦桧害了大英雄岳飞,于是临安卖果子的商贩,将面团捏成秦桧和他妻子的人形,背对背粘在一起,扔进油锅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后面再演变,到广东地区,就叫油炸鬼了。
故事不知真假,但有人气的故事永远是美食的传播助推器。
现在还不到岳飞的时代,这个故事自然无法讲起。
苏过只能现编,说是以形命名,油炸的条状果子,所以叫油条。
吃完豆浆油条,大家对苏过口中提到的其它豆制品更加期待了。
苏过自然也没让他们失望。
晚膳几乎是全豆宴。
白白嫩嫩的豆花饭,一点茱萸酱点缀其中,十分下饭。
光是豆腐就做了麻婆豆腐与香煎豆腐两种。
毕竟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老家眉州的人,吃点辣完全不在话下。
更神奇的是一种皱巴巴的豆皮,苏过安排做了红烧,豆皮吸饱汤汁后十分入味,简直可以配着多吃两碗饭。
苏过特地介绍说这叫腐竹。
另一份腐竹煲就更加鲜香了,和老母鸡一起慢炖,汤汁浓郁、腐竹软糯鲜香,吃完重口的饭菜再喝点汤,简直满足到嗓子眼。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