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行商记》
那队胡商浩浩荡荡地走到东街,围在几家店铺门口,群情激愤地叫嚷着,在发音古怪的胡语中还夹杂着几句汉文。距离太远,涂妙真听不太清,只能听到几句“骗子!”“把货交出来!”
涂妙真拽了拽裴容清的衣袖,问道:“那边怎么了?”
裴容清还未开口,旁边摆摊修农具的刘木匠突然接过了话头,神秘兮兮地说:“娘子刚嫁过来,对我们这儿还不太了解吧?那边整条街都是曹家的铺面,他们曹家摊上大事了!”
曹家?!
听到黑心高利贷债主出事,涂妙真兴奋不已,赶忙追问:“发生什么事了?!”
刘木匠眉飞色舞地说:“这两年不是老打仗吗?现在中原的丝绸运不过来,那些胡商老早就付了定钱,拿不到货当然不乐意,所以正和他们讨说法呢!”
“丝绸?”涂妙真愣了一下。
“对啊!”刘木匠指了指那些胡商,“看见了吗?那些都是康城来的粟特人,他们主要做丝绸生意,曹家拿不出丝绸,把定钱退了就想打发人家,哪有那么好的事!这群胡商大老远赶过来,又不是为了这仨瓜俩枣——总之啊,曹家要么交货,要么赔钱,违约要赔的钱那可是天价!就算是他们曹家,也不一定拿的出来,所以听说啊,他们现在急得到处要债呢!”
怪不得彭五提前过来催债,原来是曹家有窟窿等着补呢!
涂妙真心念一动,如果这些人急着收购丝绸的话……
她眼睛一亮,猛然意识到这是个天赐良机,原本她最发愁的就是销路问题,如果丝绸交易被当地豪强垄断,那绝不会有订单落到她手上,但是现在中原的丝绸运不过来,西北又不产丝绸,那些胡商眼看就要血本无归,若是此时能织出丝绸,肯定能大赚一笔。
当地人织不出丝绸,是因为从蚕丝到丝绸有着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这也是古代中国能垄断丝绸生产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丝绸世家传人,她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和织机打交道,只要能搞到蚕丝,一切都不成问题。
终于有赚钱的法子了,金山银山,我来了!
涂妙真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甚至傻乎乎地乐出了声。
她的模样太过可爱,裴容清被逗得忍俊不禁,扭过头偷偷笑了半天,才转过来认真地问:“娘子可是想做丝绸生意了?”
涂妙真被他这句话吓了一跳,不可思议地望着他,想不到这漂亮小子这么聪明。她犹豫了一会儿,斟酌着用词回答道:“你也知道,我们家以前经营过织染坊,阿娘曾经请过师傅到家里教我女红,所有我对丝织技艺还算比较熟悉的,现在我们正是缺钱的时候,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我想试试。”
这倒不是胡诌,原主出身江南豪族之家,她家的核心生意就是丝绸,只是她被养在深闺,并没有接触丝绸生意的机会,但是请师傅到教授女红是确有其事,虽然只是教了些皮毛。
裴容清饶有兴味地看了她一会儿,笑着点头道:“想不到娘子还有这般手艺,那我们就试试看吧!”
“诶?”涂妙真愣了一下,她还以为需要花点功夫说服裴容清,没想到他这么爽快就同意了。想到他昨天的态度,她犹豫地问:“你不是说这行的水很深吗?”
“娘子既然真心想做,就放心去做吧!”裴容清别有深意地望着他,眼神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倨傲,他无比肯定地说:“菩萨会保佑你的。”
那些胡商闹了好一阵,见曹家管事的不出来,就各自散了。他们看了一会儿热闹,就继续逛市集了。到了中午买的差不多,裴容清将它们装上板车,带着涂妙真和两个姑娘去拜访段宗翰。
他家住坊巷深处,夯土垒的院墙被风沙磨得边角圆润,墙头爬着几茎耐旱的骆驼刺。胡杨木打成的院门敞开着,裴容清在外面喊了一声,里面的人便急匆匆地从屋里走了出来。
段宗翰身着粗布短襦,头戴灰色幞头,腰间挂着刻字的竹牌,明显是刚从县衙回来。他热情地领着他们进门,院子靠东墙根搭着一架凉棚,棚下摆着一张矮木桌,配着几张蒲草垫子。
他们围着木桌,盘膝坐在草垫上,唐初时凳子还没有普及,这时候的人更习惯席地而坐。
段宗翰端出吃食和一套粗陶茶具,为大家分了茶和点心,又给摩诃和般若每人塞了一块糖酪,喜得她俩甜甜地道谢:“谢谢段叔!”
糖酪是牛奶加糖熬制的,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这仅有的两块是敦煌城里的大人物随手赏的。段宗翰向来偏爱这两个鬼灵精,什么好东西都留着给她俩。裴容清看得无奈,拿出在街上买的酱瓜分给大家。
因为两餐制是主流,但是午间又恰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所以古人有吃点心的习惯。这里的点心并非指糕点,而是指加餐时吃的食物。
段宗翰招待他们的是酥饼,据说是面粉加猪油做的小饼,吃到嘴里酥软香甜,配上酱瓜别有一番滋味。涂妙真许久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了,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幸福得有点想落泪。裴容清看在眼里,心疼地抿了下唇。
几人说说笑笑,闲话了些家长里短,很快就消磨完了点心时光。下午段宗翰要回衙门值班,他们也要在天黑前回家,于是很快就告辞了。
临走前,涂妙真找段宗翰借了纸笔。虽然纸张在唐朝很普及,但是这种东西,寻常百姓是不会用的,只有读书人才会买。平日,裴容清教两个女儿识字,都是拿着小棍在地上写写画画。
出了段宗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