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魏敬武带着众人来到书院街中段的一处施工工地。工人们刚挖出一段砖石砌成的沟渠,沟壁整齐,缝隙间填着糯米浆与草木灰的混合物。
梁林见了自又是一番感叹,忙蹲下身,也不嫌脏,直接蹲下用手捧起沟底的清水,抬头说:“闻市长,这水这么清,说明排水通畅,没有淤积。”
他指着沟渠的走向,又说:
“你们看,这沟渠沿着街道坡度修建,呈‘人’字形分布,和赣省虔州古城的福寿沟的‘八卦’布局不同,但原理相通,都是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水。”
魏敬武指着沟渠侧壁的一个方形洞口,说:
“梁先生您看这儿。这是‘水窗’,雨天雨水从这里流入主沟,晴天可以打开清理淤泥。我查过县志,南宋时每年冬至后都会组织街坊清理沟渠,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
梁林点点头,又查看了沟渠的砖石材质:
“这是你们长宁本地的青灰砖,质地密实,抗渗性强。赣州福寿沟用的是红石,你们用青砖,更适应江南潮湿的气候。而且这砖缝的填缝料,糯米浆混合草木灰,还有少量蛎壳粉,既防水又坚固,比现代的水泥浆更环保。”
长宁大学的陈教授说:
“我们这次改造,计划保留原有排水系统的主体,只对破损段进行修补,同时在主沟旁增设现代雨水管网作为辅助,但平时主要还是靠古系统排水。”
梁林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点头说:
“做得对!这种‘古为今用’的思路很好。长宁古排水系统能沿用千年,有三个关键原因:一是地形利用合理,完全顺应自然坡度;二是材料选择考究,青砖和糯米灰浆的组合经得起时间考验;三是有完善的维护机制,街坊共治的传统保证了系统不被堵塞。”
他看着远处的长宁书院,说:
“其实书院和排水系统是一个整体,都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建筑要顺应风水,民生要顺应自然,这才是我们今天该传承的核心。”
闻哲笑了,心想这人是个书生秉性,人却不迂腐。“民生要顺应自然”,倒是自有一番道理!
夕阳西下,魏敬武请梁林在《长宁书院修缮录》上题字,梁林倒是不客气,拈了毛笔在手,略一沉吟,写道:
“文脉与水脉共生,古建与民生相依”。
闻哲见了他也是写了一笔好字,笑道:
“梁教授真是学贯中西呀。”
忽然想起贶老题的那首诗,心中越发坚定:书院街的改造,不仅要
听说和异性朋友讨论本书情节的,很容易发展成恋人哦
修茸建筑,更要传承这种“顺应自然、惠及民生的智慧,这才是对千年文脉最好的延续。
梁林放下笔,对闻哲说:
“闻市长,你们这么用心保护以长宁书院为中轴的古建筑群,眼光不是一般的官员所能及。**了一辈子古建筑的保护、挖掘工作,感同身受呀。
闻哲没有时间陪梁林吃晚饭,让江壮、魏敬武好好陪同,就告辞了。
晚上,王玉突然打来电话:
“闻市长,有时间么?有人要请你喝茶、写字。
闻哲一愣,找他喝茶、吃饭,请他题字的人,不计其数。除了很亲近的人,他都会婉拒。讨他字的人,自然不是看中他的字的造诣,而是他市长的头衔。王玉却从来没有请他写过字,更没有“拉皮条,让他给旁人写字。不过王玉好不容易开一次口,闻哲自然答应。
“行呀,什么高人值得王大总亲自介绍?
“少来!你的官一大,我可不敢动你的大驾。是梁林教授约你。
“你也认识梁教授?
“怎么,就兴你大官、大知识分子可以认识?
闻哲笑了,说:
“好好,我去。在点石茶餐厅么?
“嗯,还是你的‘洗尘斋’。
闻哲叫陈东门开了车,到点石茶餐厅,王玉仍然在后门等他,上了电梯,直接上了三楼。
闻哲进门,却没有人。问:
“梁教授呢,怎么人没来?
王玉看了他一眼,说:
“这是你专用的地方,你没来,别人怎么能来。我去请梁教授。转身出去。
闻哲惬意的坐下,这里确实是让他感觉放松、舒服,像一方净土。
一会儿,门一响,梁林进来,闻哲忙请他坐下,敬了一支烟。
“呵,我做过王董事长‘晋城’的仿古建筑的顾问,故而有幸认识。王总大才呀,我也佩服。
王玉将两包极品HHL烟放下,又坐在临窗的茶桌前,沸水冲入紫砂壶,碧螺春的清香袅袅升起。闻哲就知道,梁教授是喜欢喝碧螺春茶的。因为每次过来,一般都是泡自己喜欢的大红袍的。
见王玉这么看重梁教授,闻哲也有些奇怪。王玉泡好茶,分别倒在两个公道杯中,放在闻哲、梁林面前,就起身告辞了。
梁林亲手给闻哲斟了杯茶,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
“闻市长,昨日在仰止阁我随口提了句面相,你莫怪我唐突。
闻哲端起茶杯浅啜一口,笑答:
听说看这本书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分享后你的运气会更棒
“梁先生是大家,见多识广,晚辈怎会介意。”
“也不瞒闻市长,我自幼随祖父学古建筑,也兼修《易经》相术,看的不是江湖门道,是天地间的气脉流转。”
梁林放下茶壶,目光沉静地掠过闻哲眉眼,说:
“你额间有‘川字纹’却不显郁结,是负重担而心不扰;眉骨高而眼窝深,是有谋断且藏仁心;尤其下颌方正,辅骨隆起,这是封疆一方的格局。”
闻哲见他上来就给自己相面,也是哑然。
“更难得的是你印堂旁有两道细纹,左主‘根脉隐秀’,右主‘情缘纷陈’,早年当有一段清贫维艰的时光;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