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宁从空间里翻出下乡前买的窗户纸,裁成合适的大小,用特制胶水把窗户糊的严严实实。
从帆布包里翻出提前缝好的窗帘,出门找了一块砖头,从空间仓库里找两颗长钉。
在窗户两边砰砰几下钉上钉子,把窗帘挂上去。
墙壁和顶棚上都贴上固土符,完美解决了老房子往下掉土渣子的问题。
挨着炕的那面墙,糊了一层从空间里拿出来的白纸后,又在外面整整齐齐地糊了一层从家里带来的旧报纸。
这样操作下来,屋里既显得干净,又不会太扎眼。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这样,用旧报纸糊墙。
顶棚也如法炮制,一番忙碌下来,热的元宁满头大汗。
忙完后,他拿起军绿色的水壶,边喝水,边盘算都要换什么。
现在房间里空荡荡的,需要置办的东西可不少。尤其是必不可少的炕席、炕桌和炕柜。
大衣柜必须得买,他要在这里待上好几年,那么多衣服,一个炕柜根本放不下,总不能一直放行李包里吧。
去公社买太远了,他也不挑款式,新旧都无所谓,能用就行,直接在屯里买就行。
从原主记忆里得知,张家屯是有木匠的。
虽然手艺一般,但用得材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实木,经久耐用,甚至后世经常被人调侃一物传三代。
元宁走到门边,检查了一下门鼻儿。原来的门鼻儿已经锈得不成样子,他从空间里取了个新的换上,又往门鼻儿上挂了把铜锁,钥匙直接收空间里,省的装兜里掏东西的时候不小心给丢了。
锁好门,元宁溜达着往前院走去,周强正在院子里劈柴。
“周哥,忙着呢?”元宁笑着打招呼。
周强闻声抬头,擦了把汗:“是小沈啊,屋子收拾得怎么样了?”
“已经差不多了,正想找你问问,屯里谁家能换到炕席、炕柜和炕桌?屋里空荡荡地,很多东西都要置办。”
说完顺手递给他一包烟:“兄弟我想自己开火做饭,需要备不少东西,怕是得麻烦周哥了。”
周强接过烟,装到了兜里,很痛快地说:“这都不是事儿,我领你去,保证东西实惠、价格公道。
顿了顿又说:“我去后院问问,还有谁要添东西,一块去,也省的我再跑第二趟。”
周强说完,扯着嗓子朝后院喊了几声,过了一会儿,需要添置家具的新知青们都陆陆续续聚到了前院。
周强一挥手:“走吧,带你们去张木头家,他是咱屯里的老木匠,手艺很好的。”
一行人跟着周强到了村东头的张木头家。
张木头是个闷头干活的老手艺人,正蹲在院子里刨木头,看到周强领人来,只是点了点头。
“木头叔,忙着呢?这是今年新来的知青,缺些家具,来看看您这儿有啥现成的。”周强熟络地打招呼。
张木头放下刨子,拍了拍身上的木屑,也没多话,直接打开了偏房的门。
“做好的都在里头了,自个儿看吧,有相中的可以直接搬走。没相中的也能说个样式给定做,就是得等些日子。
其他知青还在摸着口袋里有限的钱票,犹豫着买什么划算时,元宁已经迅速在偏房里转了一圈,心里有了数。
他果断地指着一个结实的松木大衣柜、一个能放在炕上的矮炕柜、一张打磨光滑的炕桌、一个带纱门的碗橱柜,还有一个三条腿的洗脸盆架:“木头叔,这些我要了。”
接着,又挑了一大一小两个木盆、挑水用的厚实木桶,以及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用品。
元宁利落地数出钱票付了账。张木头脸上难得露出了点笑模样,扭头朝屋里喊了一嗓子,把他两个虎背熊腰的儿子叫了出来。
让他们推着平板车,把元宁买的这些家具送到知青院。
在周强的继续引荐下,元宁又跑了几户人家。
用钱和票换来了崭新的高粱秆炕席、扎得结实的扫帚和簸箕、编得细密的竹篮和背篓。
他还买了一个半人高、用来储水的大水缸,一个专门放粮食的小米缸,以及和面、洗菜用的陶盆瓦罐。三十个鸡蛋和一篮子水灵灵的新鲜蔬菜。
一番忙碌,拾掇归置,总算把这个小小的单间布置得有了过日子的模样,像个家了。
元宁反手插上门闩,心念一动,闪身就进了空间。
他迫不及待地冲了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打上肥皂,把积攒了几天的汗臭、尘土彻彻底底洗了个干净。
在火车上这两天没法洗漱,也没办法换衣服,他自己都能闻见身上那股馊味儿,难受坏了。
洗完澡,浑身清爽。元宁在空间里舒舒服服地吃了一大碗香喷喷的肉沫豌杂面。
啃了两根软糯香甜的香蕉当餐后水果。仔细漱了口,换上一身干净的浅蓝色劳动布衣服,神清气爽地出了空间。
站在屋里四下打量一会儿,元宁又从空间翻出一块蓝底白花的瑕疵布,在屋子中间拉了一道帘子。
这样就算开着门通风,外面有人路过,屋里也不至于一览无余了。
来的时候拖着的那几个硕大无比的行李包,此刻成了最好的掩护,谁也不知道那里面到底都装了些什么。
元宁蹲下身,量了量灶台的尺寸,然后从空间里取出一口生铁锅,小心翼翼地坐进灶眼,大小正合适。
用空间特制的防火密封泥把锅边和灶台之间的缝隙细细抹平压实,等晾干了就能生火做饭了。
虽然他的一日三餐基本都能在空间里解决,但该冒烟的时候还得冒烟,该有点饭菜香味儿的时候还得有,不能让人起疑心。
新买来的碗橱柜不大,但很实用,刚好用来摆放油盐酱醋这些瓶瓶罐罐,以及做样子用的少量米和面。
大水缸被他里外刷洗得干干净净,挪到墙角放稳。
往缸里丢了一张清泉符,清澈甘甜的泉水立刻无声无息地从缸底慢慢涌出,直到快满才自动停止。
下午的时候,大队长张保国带着几个壮劳力,推着板车给新知青们送来了借支的口粮。
每人十五斤高粱面和十斤玉米面。元宁把自己那份用布袋装好,拎回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