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18. 第18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四页。我们看第三个,生灭四谛,这个是藏教修行的一个方法。

藏教的基本思想是对人生的观察,用因缘的角度来看,认为人生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在观察业的时候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有漏的业力,一个是无漏的业力。就是说,当我们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有漏的业力,生命就落入了苦集二谛的生死流转门;当我们创造一个无漏的业力时,生命就会出现灭道二谛的还灭门。

在苦集灭道当中,佛陀先说的是三界的果报是痛苦的,这个痛苦主要建立在无常败坏的不安稳性。就是说,一个乞丐虽然现在暂时有饭吃有衣服穿,关键是,你没有家,不知道该住在哪里,今天住在公园,明天住在石头,后天就暂时住在凉亭,你的生命随业飘动,没有家的感觉,你怎么会快乐呢?

虽然你有暂时的衣食,但是你处于一种不安稳性,所以一个乞丐虽然他暂时有饭吃,但是他心中没有安稳的家,这个就是痛苦。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

这个痛苦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第二个集谛。

二、集谛 —— 贪瞋痴等分,四心流动,并其所起善恶不动,诸有漏业—— 流转门。

痛苦是来自于我们一念的攀缘心。这个攀缘心带动了贪瞋痴等分,这个等分就是三种里面都具足,有贪、有瞋、有痴。贪、瞋、痴再加上等分,四种内心的活动,而所带动的身口的善业、恶业跟不动业——不动业就是禅定——诸有漏业,这个是流转门。

这个集谛就是招感,就是用攀缘心去造业,造有漏业招感了果报,这是一个生死流转门。

我们看涅槃的还灭门。涅槃是怎么出现的。

先看第三个,涅槃的相貌。

三、灭谛 —— 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

当我们把三界的因跟果灭了以后,方得出现我空的真谛理,这个是灭谛。

这个地方就跟大乘不太一样了。诸位!大乘佛法灭谛的涅槃,是现在就要开始去思考,正念真如,就是我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就像莲花一样,莲花一开始出现花苞时,它的莲子就在,因果同时的。

就是说,你在生死凡夫充满烦恼罪业时,你就要思考你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就要有一个清净心菩提愿,你在因地就要与佛陀站在同一条道上,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虽然不圆满,但是起码它是名字佛。

也就是说,你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创造一个佛陀的概念在心中存着,这朵莲花有一个莲子,慢慢慢慢莲花谢了以后莲子才出现,虽然莲子是最后出现,但是一开始你的莲子就在了。

所以,大乘佛法生死涅槃是同时存在的。当你在生死流转时,透过正念真如,你已经在生死的业缘当中成就一个涅槃的莲子了。

但是,小乘法它不这样认为,它是对立的,生死中没有涅槃,连概念也没有;涅槃中也没有生死,是对立的。这个思想是对立的思考,是实有二谛。

我们看第四。

四、道谛 —— 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瞋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 —— 还灭门。

涅槃要出现,必须要有无漏的戒定慧来对治易夺,把贪瞋痴等有漏业夺过来,叫作出世之道。譬如光明出现了能够消除黑暗,所以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生灭四谛法,我们来解释生灭的意思。生灭简单讲就是对立。当你有生死业力时,就不可能有涅槃的功德;当有涅槃功德时,它就不可能有生死的业力,这两个是互相褫夺的。

生灭四谛法在净土宗的操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有两个主题是被净土宗的祖师经常使用。第一个苦谛,第二个道谛。虽然我们不采取小乘的涅槃,我们对灭谛是略过,但是我们在乎它的过程。

小乘的四谛它有四个主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是我们大乘佛法在生灭四谛当中取它两个来用,就是两帖药:第一个知苦,第二个修道。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凡夫的生死业力,被两个因素启动起来:第一个,就是爱取、攀缘。我们把生命当真了,所以我们去追求这些人事的快乐,因为我们觉得这种快乐是常久的,值得我们追求的,这是一种攀缘。第二个,我们产生了主宰。我们追求到以后,想要主宰它。

在整个四谛当中,它的苦谛跟道谛就告诉我们要调伏爱取,放弃主宰,这两个在净土宗非常重要。就是说,第一,你少去主动攀缘三界的果报;第二,你不要对三界的人事有所主宰,随缘就好。所以苦谛跟道谛在整个净土宗的操作,能够让我们把生死流转门的力量降低。

也就是说,“以大融小,无法不大,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如果把生灭四谛,业感缘起,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你把它拉到一念心性做平台的话,就是说当你动了攀缘心,动了主宰心,你的一念心性就产生如梦如幻的生死业力;当你动了一个忆佛念佛求生净土的心,在你的心性当中就产生一个往生的愿力。虽然两个都如梦如幻,但是却因果不失。

在整个一念心性的操作当中,我们必须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把忆佛念佛往生的愿力在临终时要达到最高。不管你年纪怎么样,总而言之,必须要把你今生的愿力在临终时达到最高点,因为是最后考试的关键时刻。到临终时,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现前,你往生的愿力强过生死的业力,你就往生了。

所以,生灭四谛是可以跟我们圆教的一念心性做操作,只是说,当你把生灭四谛拉到一念心性时,它就没有对立心了,因为两个都如梦如幻。就是说,生死业力的力量跟往生的愿力是同时存在的,不是说,喔,你今天有生死业力,你就没有资格谈往生,没有这回事情。当你往生时,你就不能有业力,也没有这回事情。

它这个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一种对立思考,你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时,按照圆融的心性就不碍差别的行布,我们还是一样知苦修道而欣求极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善用四谛法门,但是不要被小乘的四谛法所局限,就是把它的这种对立心拿掉就好了,那这个就是良药了。用苦谛来调伏爱取,用无我观调伏我们的主宰,这个到讲四念处时会详细说明。这个就是生灭四谛。

我们来看下一个。

小乘消除生死业力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直接从苦谛下手,引生的四谛法门;第二个,是从集谛,从烦恼直接下手,灭除烦恼。

灭除烦恼它开展出什么呢?叫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思议跟生灭。

思议指的是十二因缘当中的本质,它只讲到三界的生死流转门,没有讲到界外的不思议的变易生死,所以它的范围比较狭隘。它只是讲到思议的分段生死,没有讲到不思议的变易生死,所以它是可以心思口议的。

生灭指的是它的本质是对立的,也跟前面一样,生死中不能有涅槃,涅槃中不能有生死,叫作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我们先看第一个,无明。

无明分成两个:一个异熟果愚;一个真实义愚。这个指的是过去我们心中的愚痴或者讲心中的盲点。在佛法当中讲到我们会造罪,造业力,你第一个是产生错误的判断。就是这个人为什么造罪呢?他心中一定有盲点,这个盲点当中一个是异熟果的盲点,另一个是真实义盲点。

第一个,对因缘果报产生的错觉。就是说,你认为造罪不会伤害你,你认为造罪不要付出代价,当时造罪时,你肯定是这样想,因为你不会认为造罪业会遭受三恶道的刀山油锅,所以你这时对因果已经产生了愚痴,产生了障碍,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在造罪时,一定有一种有所得心,就是一种我见的颠倒。你想要对某一个人跟某一件事的因缘产生掌控,本来这个人他有他的因缘,这件事有它的因缘,但是你自己跑出来想要去主宰因缘,这第二个概念。

第一个因果错乱,第二个产生强势的主宰,这两种和合就是我们过去造业因地的两大盲点。

当然起了无明以后,可能一开始是在一种审虑思考,然后到产生决定,最后就付诸行动,产生“行”——就是生死的业力。

这个生死业力包括善业、恶业跟不动业。就是说,当我们是我执,但是相信因果时就造善业;当我们是我执而不相信因果时,变成造罪业;当我们不造善也不造恶,入禅定时就造不动业。

总而言之,它就是一种有漏的业力,由过去的颠倒妄想,加上有漏的业力就形成了今生的“识”。这个“识”其实就是大乘佛法说的第八识,就是我们的投胎了。

第八识它平常是潜在的,但它有两个时段会出来,叫“去后来先作主公”。第一个当你投胎时它会出来,第二个当你死亡临终时它会出来,就是第八识只在生命的头尾会出现。

这个地方的出现,是在第八识生命的开始。你怎么投胎呢?就是你前生的妄想跟业力的结合,当然这个妄想,更重要是你前生临命终时起什么念头这很关键!除非你的业造得很重。

一般人业力不决定时那就是随念往生,当然你业造得很重那就随业往生了,可能连中阴身都没有就死亡了,然后马上投胎。业造得特别重的人没有经过中阴身,直堕的。

正常人经过中阴身时,他的业是不决定的,这时候他的妄想、心念扮演了主导的角色,就叫随念往生。如果你临终起善念,它就启动善的业力;如果你临终起恶念,它就启动罪业去得果报,这就是投胎。这是第八识。

但第八识在刚开始这个“识”的阶段,是没有感觉,没有思想的,它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存在,它没有名言的思想,也没有任何的感受。

再看下一个“名色”。这个“名色”就是“识”跟父精母血的结合。父精母血这叫“色法”,“名”就是精神。但是这个精神跟前面的“识”已经不太一样,前面的“识”是第八识,这个“名”是第六意识,它已经有思想,有感受了。但是这时的感受不是透过六根,叫内受。

经论上说,在名色位时,如果你过去是善业起现行,你在母胎当中会觉得自己住在花园当中,住在一座很漂亮的花园宫殿;如果说你今天是罪业起现行,你住在母胎当中,会发现你住在一栋破旧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屋顶还漏水,就是你自己的感觉是这样子。名色这时不向外攀缘,只有内缘,他完全受用自己的业力所变现的影像,这个叫名色位。

经过几个月以后,进入“六入”。这个“入”就是六根长成,眼耳鼻舌身意从一个父精母血的胞胎长出了六根的功能,这时他开始有感觉,有思想,但是这时还在母胎当中,所以第一个,他会以母亲的感觉为自己的感觉。母亲如果是快乐,他会感受到快乐的气氛;如果母亲是忧伤,他会感受到母亲忧伤的气氛。第二个,母亲的思考模式会跟他的思考模式相同。

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的妈妈本来智慧一般般,但是她怀了舍利弗以后,不得了,辩才无碍。她的母舅要跟她辩论,她很快地就把他给辩倒,但是她把舍利弗一生出来以后,又恢复得很平常。

所以你要是怀儿子时变聪明,那不是你聪明,那是你儿子很聪明,因为那时你跟你的儿子是同一感受,同一个思想,母子连心指的就是这个。

所以在世间法的胎教是在“六入”的时候,这时你的思想、你的感受深深地影响胎儿,胎儿的感受、胎儿的思想也会影响到你。这个就是在母胎的“六入”,他没有跟外境接触,完全跟母亲是同一感受,同一思想。

看第六的“触”。

“触”就是他从母胎出来接触阳光开始,见光以后,这时会形成他的性格命运,所以凡是西方的、东方的算命师,都是以出生那一年那一天来决定你的命运。为什么?因为你这时在母胎刚出来,接受太阳跟月亮的磁场,所以这个时候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这叫“触”。

第七个“受”。

这个“受”跟前面的“六入”不一样。这个“受”是你已经离开母胎了,你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业力了。前面是你跟母亲有共业,享受母亲的共业,这时你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感受会刺激我们的想象,就是贪爱,“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最后产生取着,产生一种执着、主宰。

这个“受”、“爱”、“取”,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般的感受在十二因缘当中,如果是痛苦的感受,这个问题不大,这个地方的感受特别指一种美好的感受。这个美好的感受是很强烈的,使你感到一种幸福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十二因缘当中,它会产生一种力量去激发你的妄想,你会对这种感受于境取相。这个感受它本来是没有相状,但是你会用你的想象力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然后在这个相状当中,你又用你的名言去思考它,就是受想,想久了你就开始住在这里,你想要去主宰它,因为受、爱、取,受想行最后变成“有”支了。

其实这个“有”,按照唯识的说法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跟前面第八识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的第八识是已经投胎了,所以这个里面业力的种子都是种子位,其中一个起现行了,其它的就沉淀下来,变成一种储存的状态,一种潜功能。

但是这个“有”是被你的爱取烦恼滋润,而产生一个即将得果报的业力,就是这个种子得到激发。也就是说,在唯识的角度,你创造一个生命的“爱”、“取”时,你会创造两种功能:第一个造业;第二个润生。

一个人为什么造业呢?他就是有所追求。追求是对的,那就造善业;追求是错的,就造恶业。所以“爱”、“取”本身会创造业力。但这个还不是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润生,尤其是临命终时,如果这个人今生没造什么罪业,却在临终时他恶道的相状现前,是因为他动了恶念,他千不该万不该在临终时动恶念,这个算他运气不好,他可能受到外在因缘刺激了。

但是因为你爱取,虽然临终时不可能付诸行动去造身口,但是“爱”、“取”有两种功能:第一个造业;第二个润生,它会滋润你过去的罪业去得果报。所以这个“有”支就是已经变成一种有能力得果报的业力了,跟前面的业种子不一样。

我们今生等于是透过了第三到第十,就是从识、名色乃至于受、爱、取、有,这个就是我们今生活动的状态。当然变成“有”时,你就有来生的生、老、病、死,老死忧悲苦恼,就有三界的受生,无止境的老病死的折磨就在未来等着你了。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四谛因缘是从苦谛去思考,从果报的痛苦不安稳去思考,而产生一种调伏爱取;十二因缘当中它的整个思考,是直接从“取”下手,它没有经过苦谛的调伏,直接修无我观,修十二因缘是利根人,他“不取”,这一点就有点大乘思想了。

就是说,在净土宗的角度,它强调看破放下。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爱”、“取”、“有”,你的第八识有很多的业力已经被滋润了,尤其到了晚年,那个业力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出来得果报了。

那么这时,如果你颠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个原则——放弃主宰,就是对妄想不要主宰,无住,这是最快的方法、捷径。所以修十二因缘是调伏业力的捷径。如果你不经过这个捷径,透过四谛法门,那你要先思惟苦谛,思惟无常,然后才能够把业力给调伏。

但是,临命终时你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思考。我再讲一次,我们临终时会有很多的业力被我们滋润,在那个地方鼓动。当然业力一定有征兆,它必须用妄想来牵动你,就是你的心必须要跟着妄想走,业力才有可能把你带走,因为妄想跟业力,这是生死业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个颠倒妄想来做桥梁。如果你不跟着妄想走,业力是带不走你的。这个时候你再来思惟什么苦谛、无常,来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师那一句话“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没关系,我不想主宰它,我放弃对妄想的主宰,这个是整个临终正念往生的捷径!

你怎么从生死业力即将得果报的时候走出来?就是不随妄转!就是直接从“取”下手——我不取。我们今生该做的都做了,忏悔业障我也忏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调伏妄想,我也尽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不可能处理所有的问题,你可能处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问题,到最后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来处理了。

我想,没有一个人是业尽情空走的,“我的业全部处理完了”——这种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尽最大的努力,把业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后的业力跟妄想就靠智慧来处理,最后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么去判断。

你心中在念佛时,妄想来诱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结果就被业带走,这个妄想背后是有业力的,所以你最好放弃主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安住你的清净心菩提愿。

为什么我们平常要训练自己安住?因为临终非常重要!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个没有家的人,风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狮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着打。所以你要经常安住一念清净心菩提愿时,心常觉照。

觉照什么呢?当然是向内觉照你的心性,清净心,往生的愿,成佛的愿,妄想来的时候你不随妄转。这个时候十二因缘里面这个“取”被破坏,当“取”被破坏的时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爱,它不能变成“有”。

因为十二因缘是前前引生后后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由“无明”产生“行”,“行”产生“识”,十二因缘的整个链条断了一个“取”以后,它就阻止了“有”支了,所以带业往生的理论就在这里。

所以,十二因缘是整个修行的捷径,就直接从“取”下手,而四谛法是从感受下手,从感受去调伏“爱”,再去调伏“取”。但是临终时你不可能从感受下手,因为临命终你没什么感受了,那时已六根败坏,所以临终时的方式,你只能用十二因缘,从“取”切入。

我们来看流转门,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流转门有两个:一个生起;一个相续。从生起的角度,当第一个生起时,它会带动第二个,第二个生起带动第三个,叫作“此生故彼生”。从相续的角度,因为无明的相续产生业力的相续,从业力的相续产生最后的感受,爱的相续,最后生老病死的相续。

在还灭门当中刚好相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首先在还灭门时注意第一句“此无故彼无”,“此无故彼无”就是断相续。我们现在不能把它灭,但是必须要破坏它的相续。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断除妄想的相续,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你不能让妄想无生,这不可能。就是说你临终时起颠倒了,这个时候要醒觉过来,赶快对妄想放弃主宰——我不想主宰你了,我不想住在你上面。这时就断妄想,妄想自动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它本来就不存在的,是因为你给它力量。

所以,你一旦不执着它,不想要主宰它时,它自动会退失掉的,这个叫作断相续。就是说,它本来有,后来变成没有,这个就是净土宗的思考,它是从相续下手,它不从生。虽然生,但是它不相续,就是破和合识,断相续心。透过断除我们对颠倒妄想的相续,而破坏第八识的业力。

这个和合识就是第八识,破坏第八识的生死业力,就是从这个“取”,先把取着的相续断了,这时第八识的业力不能变成“有”支,后面的生老病死整个就沉淀下来。

这就是整个藏教法门的实有二谛。

我们回到讲义第三十页。

在藏教的思考当中,它调伏生死业力有两个方法:第一个,钝根人从苦谛下手,诠释生灭四谛;第二个,利根人直接从集谛下手,他不取,从不取当中就断了生死业力的相续。

这是前面两个,但是也兼带讲到菩萨道,但这个菩萨道是事相的菩萨道,就是说六度它是建立在一种生灭的因缘当中。简单地说,藏教的菩萨他只重视身口,他不重视意业。他的布施、持戒都没有销归心性,他只是注意外境本身的造作,叫事相六度。

壬三、修行位次

我们看壬三的修行位次。

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

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它的重点在开示整个三界的钝根众生。钝根众生简单来讲,就是烦恼障业障特别重的,尤其是像我们末法时代,也可以算钝根众生。他修析空观。

析空观有两个:第一个,从四谛法门先修苦谛,再修无我观;第二个,是直接修无我观,从十二因缘里面他不取。调伏生死业力它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成就界外的偏空涅槃。

为什么叫偏空涅槃呢?因为它的涅槃里没有生灭的相,没有生命现象,没有依正二报。不像大乘佛法的涅槃,大般涅槃是现法身净土的依正庄严,它的主要是正化二乘,但是傍化菩萨。

藏教的菩萨道,我们看它也讲六度,但是它的菩萨道有个缺点,就是说,阿罗汉没有入涅槃之前,你有因缘求他,他会帮助你,他有慈悲心,但是他的慈悲心只限于今生今世,你因缘遇到他那算你遇到贵人。他入涅槃以后,他就永远不活动了。

所以,他的菩萨道是兼带,就是说,他的生命体还在,他就行菩萨道;他生命体入涅槃以后,那对不起,他完全就不活动了,灰身泯智了。不像菩萨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就算到净土去,我们的菩萨愿也是永远存在的,这只是一个过渡而已。

这个法门因为没有建立一种无量生命的概念,所以它“正式”只是声闻法,没有大乘的菩萨道法。“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这个六即佛我们再说明它的修行位次。

藏教的业感缘起,它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概念叫出离心,它整个法门都是为培养出离心安立的,就是你要赶快地离开三界。所以净土宗把藏教的法门用来做厌离娑婆的一个方便。

藏教当中它的业感缘起,在修行上很重视两个重点,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第一个业力的造作,第二个业力的招感。就是说,站在出离心的角度,在声闻法你尽量地不要造作生死业力,透过持戒、忏悔把今生的业力降到最低;第二个,你要让已经造的业力不要得果报,阻止它不得果报。藏教整个思考模式只有两个,他怎么出离的?一个业力的造作,一个业力的招感,这两种概念。

今天先讲到这。修行位次我们后面再说明。

大家对今天的藏教法门有没有什么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尊敬的师父慈悲!师父上一堂课提到说,修净土宗的居士,如果说年龄在六十岁甚至五十五岁以上的话,应该要都摄六根,要收心,不要对外攀缘。弟子们对这个方面有一些疑问,就是说,我们平常在道场,不管是每个礼拜的共修,或者是特别的活动,譬如说放生、佛七都需要很多义工的护持,尤其是佛七会动用几十名的义工。一般年轻的同修们,因为忙于家庭事业,很难投入参加义工的工作,所以一般道场的义工,都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