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成了最有钱的公务员 提笔圈地

第 59 章 调研

小说:

我成了最有钱的公务员

作者:

提笔圈地

分类:

古典言情


清晨六点半,天光熹微,深秋的寒意已悄然弥漫。李毅飞独自踏入静寂无声的镇政府大院,皮鞋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发出清晰而孤独的回响。

他特意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岗,不是为了表现勤勉,而是为了在无人窥探的静谧中,完成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彻底搜查自己的办公室。

钥匙插入锁孔,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在空旷的走廊里格外刺耳。推开门,一股混合着陈旧木质家具、尘螨和廉价空气清新剂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

他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逐渐明亮的天光,如同一个经验老道的特工,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黑色仪器——这是从**带出来的高灵敏度射频信号与**摄像头探测器。

他的动作精准而冷静,沿着墙壁、天花板、办公桌底部、沙发缝隙、电话机内部,甚至窗台的花盆底座和墙上的挂画背面,一寸寸地扫描过去。

仪器屏幕上的波纹平静如水,直到扫到那个笨重的铁皮文件柜背面靠墙的角落时,突然亮起一个微弱的红点,并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嘀嘀”蜂鸣。

李毅飞眼神骤然锐利如鹰。他蹲下身,手指在柜子背板与墙壁的夹缝中仔细摸索,很快触碰到一个指甲盖大小、冰凉坚硬的异物。

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剥离出来——一枚纽扣形状的微型**器,做工粗糙,显然是市面上能买到的廉价货色。

“果然沉不住气。”李毅飞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没有立即拆除这个拙劣的监听设备。

他将其轻轻放回原处,仿佛从未动过。接着,他继续扫描,在窗台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根部,又发现了另一个同样型号的**器。

看来,王成贵或者说他背后的人,是铁了心要掌控他这位新**的一举一动,连这点耐心和成本都舍不得投入。

李毅飞不动声色地坐回办公桌后,翻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故意提高音量,如同自言自语般清晰地说道:“看来得多向卫**汇报工作,争取县里对多港镇的支持…”同时,他的笔尖在纸上快速而无声地写下真实的记录。

八点整,镇政府大院开始苏醒,脚步声、说话声、自行车铃声混杂在一起。李毅飞拨通了内线电话,声音平稳:“吴主任,来我办公室一下。”

不到五分钟,吴婷便推门而入。她今天似乎刻意打扮过,一身剪裁合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衬得身材玲珑有致,长发微卷披肩,脸上妆容精致,身上散发着浓郁的香水味,试图用职业化的妩媚掩盖昨日的狼狈。

她走到办公桌前,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声音带着刻意训练的软糯:“**,您找我?有什么指示?”那双丹凤眼波光流转,试图捕捉李毅飞的反应。

李毅飞的目光甚至没有在她精心修饰的脸上停留一秒,径直落在桌面上摊开的镇域地图和一份手写的调研计划上。

他头也不抬,手指敲了敲计划表,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吴主任,这几天安排一下,陪我下村调研。从最北边的刘庄开始。”

“下…下村调研?”吴婷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错愕和难以掩饰的抗拒。

虽然已是深秋,但秋老虎的余威尚存,下乡意味着尘土飞扬的土路、难以预料的天气、农家院落的蚊虫、甚至可能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这对习惯了办公室吹空调、酒桌上推杯换盏、靠脸蛋和交际手腕在镇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吴主任”来说,无异于一场酷刑。她脑子里飞快地转着借口:文件要整理、会议要筹备、上级检查要准备…

然而,她刚张了张嘴,还没发出声音,李毅飞的目光终于抬了起来。

那目光平静无波,却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水,带着一种洞悉人心的穿透力和上位者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将她所有的小心思冻结在喉咙里。

吴婷心头猛地一跳,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的**,绝非王成贵口中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镀金娃娃”。

昨天酒桌上的横扫千军,今日这冰冷的目光,都昭示着这是一个真正的狠角色。

“没…没问题,**!”吴婷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声音也失去了那份刻意为之的娇媚,变得干涩而正式,“我…我这就去安排车辆和行程!”她不敢再多看一眼,匆匆转身离开,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带着一丝仓惶。

半个小时后,一辆漆面斑驳、车窗玻璃都裂了道细纹的老旧桑塔纳停在院中。司机老张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对着李毅飞憨厚地笑了笑。

吴婷站在车旁,怀里抱着一个崭新的文件袋,脚上那双早上还锃亮的高跟鞋已经沾上了灰尘,脸上的表情混杂着不情愿和一丝认命。

李毅飞扫了一眼这辆堪称“古董”的公务车,又瞥见吴婷那与乡间土路格格不入的装扮,心中了然。

这是王成贵授意的下马威之二——用破车和娇气的办公室主任,来消磨他的热情,让他知难而退。

“走吧。”李毅飞没有任何表示,拉开车门,动作干脆利落地坐了进去。车子发动,发出沉闷的喘息,颠簸着驶出了镇政府大门,汇入通往乡村的坑洼道路。

车子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公路上艰难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车身发出痛苦的呻吟。黄色的尘土如同烟雾般从无法完全关闭的车窗缝隙里钻进来,很快在车内弥漫开来。

吴婷皱着眉,用一块带着浓烈香水味的手帕紧紧捂住口鼻,不时发出压抑的咳嗽声,精心打理的发丝也沾上了灰尘。

她偷偷瞄了一眼旁边的李毅飞,却发现他正专注地望着窗外,眉头紧锁,仿佛对车内的窘境浑然不觉。

窗外的景象让李毅飞的心不断下沉。本该是稻谷金黄、丰收在望的季节,可沿途的田地却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萧瑟。

不少地块稻谷稀疏枯黄,显然是疏于管理或病虫害严重;更多的田地则完全荒芜,杂草丛生,一片死寂。这与记忆中多港镇沃野千里的景象相去甚远。

“张师傅,这些地…怎么回事?”李毅飞忍不住开口询问。

司机老张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无奈:“唉,李**,您是本地人,应该也清楚。年轻力壮的都跑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胳膊老腿和带孩子的婆娘,哪还种得动这么多地?

再加上这几年种子、化肥、农药一个劲儿地涨,粮食价钱却像秤砣一样往下掉,忙活一年,刨去成本,能剩下几个钱?好些人算算账,干脆就不种了,荒着也比赔钱强啊!”

李毅飞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收紧。车子继续向北行驶,渐渐能望见远处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的运河。

刘庄村就坐落在运河的一个大拐弯处,本应是依水而兴、得天独厚的位置。然而,当车子驶近村口时,映入眼帘的景象却让李毅飞的心揪得更紧。

村口歪歪扭扭地竖着一块水泥碑,上面“刘庄村”三个红漆大字早已斑驳脱落大半,模糊不清。

几条瘦骨嶙峋的土狗懒洋洋地趴在路边的土堆上,见到汽车驶来,只是懒懒地抬了下眼皮,连象征性的吠叫都欠奉。

村委会是两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墙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的土坯,房顶的瓦片残缺不全,门口挂着一块用铁丝勉强固定的木牌,字迹也模糊了。

听到汽车声,村支书刘老大一路小跑着迎了出来。这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皮肤黝黑粗糙如同树皮,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肩头还打着补丁的蓝布褂子,脚上一双沾满新鲜泥巴的旧胶鞋,裤腿挽到小腿肚。

他脸上堆着憨厚甚至有些局促的笑容,双手在衣襟上局促地搓着:“李**!欢迎欢迎!快,里面请!”

他的眼神里,除了对上级领导本能的敬畏,还掺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麻木和疏离——这些年下来“视察”的领导他见多了,不是走马观花摆拍几张照片,就是吃喝一顿拍拍屁股走人,从未给这个穷村子带来过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李毅飞跟着刘老大走进昏暗潮湿的村委会办公室。屋内光线很差,仅有的两扇小窗户玻璃也蒙着厚厚的灰尘。

几张掉了漆、瘸了腿的桌椅随意摆放着。墙上贴着几张早已泛黄卷边的政策宣传画。唯一的现代化设备是一台老掉牙的黑色拨盘电话机,看样子比李毅飞的年纪还大。

“老刘,坐。别忙活了。”李毅飞阻止了刘老大要去找暖瓶倒水的动作,自己拉过一张吱呀作响的木凳坐下,“跟我说说村里的实情。现在常住人口有多少?主要靠什么收入?”

刘老大搓了搓粗糙的大手,叹了口气,也拉过一张凳子坐下,声音低沉:“李**,不怕您笑话。

咱们村户籍本上有586口人,可您看看,现在留在村里的,满打满算不到200人!全是像我这样的老家伙,还有一群上学的娃和他妈。

年轻力壮的,都跑南边打工去了,一年到头也就过年回来几天。”他伸出三根手指,苦笑道,“去年全村算下来,人均收入不到3000块!就这,还是靠地里那点看天吃饭的收成,加上外面娃寄回来的仨瓜俩枣撑着。难啊!”

李毅飞默默听着,目光扫过屋内简陋到极致的陈设,落在刘老大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上。

“我看咱们村靠着运河,位置不错。村里就没琢磨琢磨,搞点水产养殖或者利用水路做点文章?总比靠天吃饭强吧?”

“想过!咋没想过啊!”刘老大眼睛猛地一亮,像是被点燃的火星,但随即又迅速黯淡下去,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前年,我们几个村干部壮着胆子跑去县里找水产局。

人家倒是派了技术员来看了一眼。技术员说,咱们这河段水质还行,适合养鱼养虾。可是…”他重重叹了口气,“要搞养殖,得先修个像样的小码头吧?得买网箱、鱼苗、饲料吧?还得有技术指导吧?技术员给我们粗粗一算,少说也得先投进去二三十万!

李**,您说,咱们村账上,连一万块钱都拿不出来啊!我们舔着脸去镇里申请补助,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他话说到这里,突然像是被掐住了脖子,警惕地看了一眼站在门口、同样被这简陋环境震惊得有些不适的吴婷,生生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只剩下满脸的苦涩和无奈。

李毅飞的心沉了下去,他明白了。他站起身:“老刘,带我去村里转转,看看乡亲们吧。”

走在坑洼不平的村道上,眼前的景象比办公室里的诉说更加触目惊心。不少房屋墙体开裂,裂缝能塞进手指;

屋顶的瓦片七零八落,有的地方甚至用塑料布和稻草勉强覆盖着。刘老大指着一栋墙体严重倾斜、仿佛随时会倒塌的土坯房,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和悲凉:“这是刘老汉家,老两口都快八十了,身体都不好。

他们儿子前年在城里工地干活,从架子上摔下来,腿断了,干不了重活,现在在城里捡破烂。

儿媳妇带着小孙子在县城租了个小房子,一边照顾男人一边打点零工,哪还顾得上家里?村里年年给他们申请危房改造补助,材料递上去一摞一摞的,可…”

“补助款一直没下来?”李毅飞的声音冷得像冰。

刘老大的笑容比哭还难看,他指着不远处另一栋用几根木头勉强支撑着的破屋:“年年申请,年年都石沉大海,问就是‘还在走程序’,‘资金紧张’。

去年夏天那场大暴雨您还记得吧?后村老王家的房子,轰隆一声就塌了半边!万幸是白天,老两口在隔壁邻居家串门,才没被砸死在里面!

就那样,镇里才像挤牙膏似的拨了五千块钱,说是‘应急’!五千块啊,够干啥?买点砖头糊弄着垒了垒,现在那房子比刘老汉家好不到哪去!”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李毅飞蹲下身,在路边的泥泞里,捡起半张被雨水浸泡得字迹模糊、边缘破烂的纸片。

他仔细辨认,隐约可见“多港镇XX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申请审批表”的抬头,以及几个模糊不清的名字和红手印。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张承载着村民绝望期盼的残破纸片,小心地折好,放进了贴身的衣袋里。这不仅是证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中午时分,刘老大极力挽留吃饭,甚至偷偷吩咐老伴去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赊点肉回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