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华国,在压力面前,已经在全面拥抱西方的学术期刊、学术相关杂志,而且重点放在半导体领域。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过去大家是一个断开连接的状态,华国半导体领域的专家们大部分在55年及以前回国,对于55年之后的进展其实是不太了解的。
来自西方的期刊杂志帮他们补足了这方面的课。
屈润普挑的期刊又非常有代表性。
《应用物理学快报》、《物理评论》、《IEEE电子器件交易》、《电子工程时报》等。
在当下整个阿美莉卡的半导体产业都处于一个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展的关键节点。
前脚华国的科学家们才确定了树莓派是硅基晶体管,后脚就在阿美莉卡的业界杂志上看到,硅谷的半导体行业已经在用硅基晶体管大规模取代锗基晶体管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才找到方向,后脚就发现对方已经领先你老大一截了。
1958年和1959年德州仪器和仙童携手发明了集成电路,仙童推出了基于平面工艺的硅台面晶体管,并将其集成到早期IC中。德州仪器则开发了包含多个硅晶体管的简单逻辑电路。
光是结合这两个新闻,华国的科学家就能确定树莓派就是硅基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不过是已经实现了超级小型化的晶体管,小到纳米甚至更小的体积。
另外有一点就是,实际上硅谷的半导体技术是爷爷,树莓派是孙子,是硅谷半导体技术发展数十年后现代科技的产物。
但在华国视角里,树莓派是爷爷,阿美莉卡的半导体产业是孙子。
也正是因为硅谷半导体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让华国下意识觉得阿美莉卡获得的树莓派是一批货,类似一整个飞船上面装了满满一箱。
然后林燃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人不知鬼不觉地弄了一台。
而阿美莉卡拿到如此多树莓派之后,分发给了硅谷的各个企业,这才有了当下阿美莉卡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
1962年,阿美莉卡的国防部和NASA采购了几乎全部的集成电路产量,则为华国提供了侧面佐证,这是阿美莉卡政府和产业界的配合行为。
你有无数台,想怎么拆开来进行破解就进行破解,我手上就一台,还要为我提供算力,我根本不敢动,一动复原不了怎么办?
既然我不敢动,那我就只能依赖你研究外溢成果了。
这也是华国加大从西方引进学术期刊,甚至是电子相关专业杂志的根本逻辑所在。
这些杂志有通过约翰·屈润普的渠道提供给黄运基的,也有其他像龙思凡这样的同志采购的。
最后通过香江海运条线运回华国。
时效性再差,也是华国从成立后最同步的一次了。
阿美莉卡产业的相关报道最迟三个月就会出现在51区。
包括整个51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保护,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不为过。
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下,这个时空的华国在半导体领域直接就开始走IDM模式,甚至比IDM还更夸张,是未来华为的模式。
这里解释一下,半导体加工有很多种模式,像英特尔就属于IDM模式,从设计到制造到封装和测试全部自己负责。
像英伟达、AMD、高通属于Fabless模式,他们只设计芯片,芯片制造外包给代工厂。
最后就是Foundry模式,也就是台积电这种代工厂模式。
不止这些模式,还有别的模式。
但其中最特殊的一定是华为这种,能自己干几乎全部都自己干。
当下的华国就是这种模式。
举国之力在发展51区。
更有趣点在于,华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半导体制成品-熊猫牌晶体管收音机,已经尝到了些许这个模式的甜头。
对华国而言,这样的正循环一旦构建完成,就是无法阻挡的大势。
而现在的华国,已经要从LED二极管发光装置上找到那个撬动雪球的点了。
只是此时51区的人们还没人意识到这点。
他们内心只有一种紧迫感,不能比阿美莉卡慢太多。
蜀都,国营132厂。
苏俄在53年的时候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和教练机雅克-18的制造权转让给华国,并提供成套技术资料和样机。
这两架飞机都包含了发动机技术。
至此华国开始在此基础上研发五六式歼击机。
而成立于1958年的国营132厂在飞机研发上显然要远远落后于沈飞。
但华国把重要的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和曙光-1高空侦察机的任务全部都交给了132厂。
这既让他们倍感振奋,又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山大。
后世歼20成功后,成飞被媒体称为是最年轻的团队,实际上这早有传统。
132厂的团队除了少数核心骨干来自沈飞外,其他全部都是共和国自己培养的年轻工程师。
屠基达身为132厂的总工程师,他只感觉焦头烂额,压力山大。
“屠总工,军队那边又有东西运来了,需要麻烦您去签收一下。”秘书小叶敲了敲门,在门口直接说道。
屠基达走到营地门口,发现又是一辆军用卡车在厂区外停下,车上的帆布遮盖着。
都不用打开看,光是看这外面的轮廓,他都知道这是什么玩意:U-2高空侦察机的残骸。
屠基达站在营地门口,赵建军从卡车上下来,大步走向屠基达。
赵建军沉声道:“屠总工,这是U-2高空侦察机的残骸。请你确认,确认后在这里签个字。”
屠基达深吸一口气,因为这是第二台了。
上个月就运了一台U-2过来,结果现在又运一台。
“好。”屠基达签完之后问道:“老赵,跟你打听个消息,怎么两台都运到我这来了?
沈飞和南飞那边不用分担点任务吗?”
赵建军摇头道:“屠工,你应该很清楚才对,U-2的任务国家已经全权交给132厂这边了。这个重担只有你们。”
屠基达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卡车上,心中却如压了一块巨石。他深吸一口气,回应道:“好,老赵,我明白任务的重要性。”
屠基达确实没有什么信心。
一来是因为U-2复现没那么容易,二来他们还有歼5改的任务,人手不够。
但屠基达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U-2强行压给他们,沈飞的实力要强得多。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了。
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点,两周后,叶秘书敲门道:“屠总工,有一批货运来了,麻烦您去签收一下。”
屠基达知道华国的**技术有所进步,DF-1因为精度之高都高价卖给毛子了,因此打下来U-2高空侦察机很正常。
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连着打下来三架,这多少有点夸张。
屠基达如是想到,“要不干脆每个月打下来一架,我们把老美的U-2拼拼凑凑直接拼出原装的U-2侦察机好了。”
不过这回和他的猜测不同,军用卡车的帆布没有鼓起。
不但没有鼓起,甚至还有些干瘪,不像是残骸。
来的也不是赵建军,而是一位他之前没见过的同志。
对方的话很少:“屠工,麻烦签字确认。”
签收单上只有资料40盒的字样,再无其他说明。
屠基达只能带着疑惑的心情,揭开帆布,数了一下确实是40个盒子。
“好了,屠工,注意保密。”
等带着这40盒资料搬回档案室,他打开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
“U-2高空侦察机技术资料”
他手都在抖。
翻了两页后,终于明白华国安排的底气何在。
1962年冬,寒风刺骨,国营132厂的机密会议室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昏黄的灯光下,会议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和图纸。屠基达站在桌前,手指轻轻抚过封面,在全部粗略翻过之后,他内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震惊、兴奋,还有一丝不安。
房间里除了屠基达外,还包括了从沈飞来的另外一位技术专家李明,从高校系统调来132厂支援的王教授,以及空军的代表张强。
“屠工,确认过了,这些资料是从特殊渠道获得的。”张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坚定。
“具体来源属于机密中的机密,我不便多说。但请您放心,这些图纸和参数已经通过多方验证,真实性毋庸置疑,后续你也能将技术资料和飞机残骸进行交叉验证。”
屠基达缓缓打开第一份文件,目光落在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上。U-2的机身结构、发动机布局、雷达系统配置每一页都像一座技术宝库。
他抬起头:“张处长,我知道保密要求,但我实在是好奇,我们到底是怎么拿到这些的?老美会这么轻易让我们得到他们的核心机密?”
张强脸色和石头一样,没有任何表情:“屠厂长,具体过程你不必操心,这些资料确实是千辛万苦得来的。”
如果说没有门,这些资料千辛万苦都拿不回来。
也就是屠基达是本土自主成长起来的专家,意识不到这其中的困难程度。
王教授作为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他更清楚从阿美莉卡手里搞到这些资料的难度。
王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哪怕在NASA权势滔天的那位林教授也不可能拿到U-2的技术资料吧?他思忖道。
U-2和NASA压根不相关。
站在一旁的李明迫不及待地凑过来,翻开另一份资料,兴奋地说道:“厂长,您看这个!U-2的发动机设计,钛合金的使用,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白捡的馅饼。”
屠基达却没有立刻附和,他眉头微皱,沉声道:“李工,别高兴得太早。这些技术虽然先进,但我们的工业基础跟美国差得远。
复现它,谈何容易?”
王教授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屠厂长说得对。以我们现在的材料工艺,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是个大问题。还有雷达系统,我们的电子工业能不能跟得上,都是未知数。”
张强补充道:“另外你们有什么计算上的需求可以给我,燕京那边新成立了计算中心,我会帮你们把计算上的需求传递给燕京。
另外关于雷达系统,这方面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