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早晨,夏雨轩和陆星辰穿梭在机场的大厅里,小型行李箱的轮子发出嘎吱的声音,伴随着他们匆忙的步伐。
到机场时,广播里传来令他们紧张的信息:
广播:“各位旅客,请注意,航班CA2038前往上海的航班即将起飞,请夏雨轩和陆星辰两位旅客迅速到达登机口,请提前准备好登机牌和身份证。”
俩人一路狂奔到登机口,阳光逐渐染红了灰蒙蒙的天空,映照在机场大厅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
这一刻,新的旅程正映照在旅客们匆忙的身影之上。
飞机的引擎轰鸣,他们一同搭乘六点的早班航班,在飞行中,夏雨轩看着两天的拍摄的照片,有一种无声的孤独和悲凉感。
这种氛围和周五出发来玩的时候完全相反。旅行结束,又遇上礼拜一,叠加的悲伤感扑面而来,这一切都被陆星辰看在眼里。
陆星辰的手紧紧握着她,“以后我们周末可以经常出来玩儿。”
夏雨轩点点头,笑了下,一句话就戳中了她心中所有的小心思。
陆星辰:“下个月Luna和Aurora要来中国玩儿,我准备邀请她们来我学校,给学生开个讲座,讲讲她们家族代代相传的工艺故事。”
夏雨轩失落感一下子消失了,眼睛一亮:“真的啊?”
陆星辰点了点头:“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夏雨轩激动地说:“那一定要带她们来景德镇看一看,这里的陶瓷设计虽然比不上她们,但是工艺技术可是一流的。”
陆星辰:“嗯,你也可以邀请她们去你美术馆,安排个讲座直播,或者你再想想有没有可以合作的活动。”
夏雨轩的脸上露出一丝犹豫,她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不过,她们可能会觉得这边的展览和陈列不够高级,灯光打得也不够专业。”
陆星辰轻轻笑了笑,“没关系,有些东西不一定要一开始就高级,关键是我们有潜力和诚意。或许,通过沟通合作,可以慢慢提升。”
夏雨轩点头同意,她望向窗外,窗外是触手可及的云层,她的眼中闪烁着许多的想法和希望之光,这一刻,思绪如云一般自由飘荡。
早上七点半,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他们匆匆下了飞机,携带着行李,赶往各自的“战场”。
夏雨轩匆匆赶往美术馆的路上,阳光透过高楼大厦的缝隙洒在繁忙的上海街头。她感受到上海一天的开始,空气中弥漫着都市的活力。匆忙的行人在人行道上穿梭,手拿咖啡的上班族,送孩子上学的父母,他们都在和时间赛跑,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夏雨轩心急如焚,坐在车里她忙着检查手中的文件,准备好策划会议的资料。她知道今天的会议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展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陆星辰打车前往A大艺术系,九点有两节艺术史课。车窗外,陆星辰看着来往的人群,感受着上海的节奏。
尽管他们从一个自由散漫的周末回归到了繁忙的职场生活,但是人只要一步入上海,就没有emo的时刻,大步迈进的步伐,打工人局促的节奏感立刻上身,夫妻俩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做了转换。
在课上,陆星辰讲“透视法”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熟知的西方采用焦点透视,中国采用散点透视。有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者各自的优势?”
同学A:“焦点透视使物体更立体,更真实……”
同学B:“焦点透视的画法,容易取景拍摄,我们可以在电脑屏幕前就能看到作品。而中国卷轴因为尺幅极长,难以拍摄,画册排版也会变得很困难,容易损坏它的完整性。”
同学C根据B的发言反驳道:“但也由于中国未采用焦点透视,所以画幅可以无限加长,看的人就可以移步换景,就像真正走进空间一样。”
同学B:“所以西方焦点透视的作品容易通过图像来传播。”
同学C继续反驳道:“在图像化时代,中国画正因为采用散点透视,所以才有去现场看画的必要性。这也是看真迹的可贵之处。”
说到这里,陆星辰推荐了一本书给大家,本雅明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里讲的是在工业复制时代,机械复制使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接触艺术作品,但同时也造成了艺术作品“灵韵”的消失。
讲到这里,陆星辰还卖了下关子:“至于什么是‘灵韵’,大家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
同学:“老师!这本书很学术吗?会不会看不懂?”
陆星辰一脸严肃地回答说:“不会,这本书通俗易懂,才二百多页。”
对于陆星辰这种艺术史博士来说,二百多页的书那可真是太小儿科了,毕竟德勒兹写的《千高原》有一千多页,在他眼里也就平平无奇。
“什么?才两百多页?陆老师,你也太凡尔赛了吧?”
“才……才两百多页?”
“好一个才……”
陆星辰并没有理会学生们的鬼哭狼嚎,继续讲着他的艺术史课。
刚才说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其实这个散点透视,在中国园林的造景中也常用,只不过换了一个词叫“框景”。
“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里独有的造园手法之一。
利用一扇窗、一扇门,或者天然形成的假山洞口,框住一处风景,四周会出现明显的界限。
框景分为“框”和“景”两部分,框的最美妙之处在于不同的外框形状可以框住不同的风景,而且会伴随人的视角的改变而变换,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这其实就是中国画里的散点透视,使用了相同的逻辑。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景观空间,让园林的每一框,都成为一幅画,一首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未曾发现。陆星辰在课堂上感叹着中国美学的浪漫。
每一扇窗都是天然的取景框,因窗得景,是窗也是画,是画也是窗。
这是中国特有的浪漫美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前正对着西山千秋雪,门前停泊着东吴万里船。
在博物馆里的展陈设计中,也会用到框景,但是这个设计在国外的美术馆策展中也常会出现。
通过不同的角度以及缝隙看同一件物品,让艺术品与艺术品之间产生一种对话。
陆星辰在PPT里展示的是苏州园林中的框景,与国外美术馆里的展陈设计做着对比。
“这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对面的‘大教堂博物馆’。从三楼看二楼的穹顶模型,再通过头顶上的天窗(“框景”)看到外面的真实的穹顶,起到景外有景,别有洞天的神奇效果。”
“这依然是大教堂博物馆里的作品,通过玻璃镜子的折射出两件作品的影子,将C位的玛丽亚和后面的耶稣不再重叠,而是通过影子放置在两边。
从右边看过去,正好是一个通道,走向另一个大厅,中间是另一件作品。通过一个‘框景’把玛丽亚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形成一个对话。”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