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洋芋丝夹馍

15. 第15章 考入华侨学校

小说: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作者:

洋芋丝夹馍

分类:

现代言情

1925年的初秋,雅加达华侨学校的校门口挤满了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黎卓远穿着一身崭新的浅灰色学生装,背着卓安亲手缝制的书包,站在人群中,眼神里满是期待与紧张。这是他来到印尼的第五年,从最初连印尼语都说不流利的懵懂少年,到如今考入当地最好的华侨学校,背后是卓安与林清源的悉心照料,更是他自己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

林清源特意放下果园的工作,陪卓远来报到。他拍了拍卓远的肩膀,笑着说:“卓远,以后在学校要好好读书,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别自己扛着。”卓远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坚定:“姐夫,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大姐的期望。”

华侨学校是雅加达乃至整个印尼都闻名的华侨学府,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华侨子弟,不仅教学质量高,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入学第一天,班主任陈老师就对全班同学说:“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但根在中国。希望大家既要学好知识,也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将来用所学回报祖国,帮助更多的华侨同胞。”这番话深深印在了卓远的心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开学后的日子里,卓远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在果园的橡胶树下背单词、读课文;晚上做完作业后,还会自学高年级的课程,常常学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要么虚心向老师请教,要么跑去唐人街的书店查阅资料,甚至会在周末缠着林清源,让他讲解数学难题——林清源留过洋,学识渊博,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他解开疑惑。

卓远的刻苦很快有了回报。第一次月考,他就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惊艳了全班,尤其是国文和历史两门课,更是得了满分。陈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他:“黎卓远同学不仅学习刻苦,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所有同学学习。”同学们也对这个刻苦的少年刮目相看,纷纷向他请教学习方法。

除了学习,卓远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他加入了学校的华侨学生会,担任干事,负责组织爱国宣传活动。每次有活动,他都格外认真,从策划方案到组织实施,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有一次,学生会组织“中国文化周”活动,卓远负责布置展览厅,他特意从家里带来了父亲留下的《蚕桑辑要》、母亲绣的手帕,还有姐姐卓容寄来的新会陈皮,向同学们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家乡的特色。

活动当天,展览厅里挤满了人,同学们围着卓远,听他讲述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当讲到《蚕桑辑要》时,卓远的眼神里满是怀念:“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书,他曾经在广州开了一家缫丝厂,希望能通过实业救国。虽然厂子后来被战火烧毁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同学们听了,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卓远学习,铭记家国情怀。

林清源和黎卓安也来参加了活动,看到卓远自信从容的样子。卓安拉着林清源的手,小声说:“你看卓远,长大了,越来越优秀了。要是爹娘泉下有知,一定会很开心的。”林清源点了点头,眼神温柔:“是啊,卓远没让我们失望。以后,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1928年春天,印尼华侨商会联合当地多所华侨学校,举办了一场“华侨少年爱国演讲比赛”,主题为“我的中国心”,邀请了全印尼的华侨学生参加。消息传到华侨学校,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卓远也心动了——他想通过这次演讲,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让更多的华侨同胞铭记自己的根。

报名参加比赛后,卓远便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演讲稿的撰写中。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华侨奋斗史的资料,

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下“家国”“乡愁”“奋斗”等关键词,却总觉得文字里少了些沉甸甸的分量——他虽懂“中国心”的含义,却未曾亲历老一辈华侨下南洋的艰辛,那些流于表面的表述,终究缺了几分打动人心的力量。

林清源看出了他的困惑,在某天傍晚,一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林清源看着心不在焉用筷子拨弄碗里米饭的黎卓远,他放下手里的碗筷对卓远说:“卓远,要写好‘我的中国心’,光靠书本可不够。明天我带你去拜访两位老华侨,他们在印尼生活了大半辈子,亲身经历过下南洋的苦,他们的故事,才是最鲜活的素材。”

卓远眼睛一亮,连忙点头:“谢谢姐夫!我正愁不知道怎么把演讲稿写得更真实呢。”

大姐感激的看了丈夫一眼,给卓远夹了一筷子青菜在碗里说到“有你姐夫帮忙,这下你可以认真吃饭了吗?吃不好怎么保证头脑精力运作呢,那可写不出好稿子!”

饭桌上气氛再次柔和起来……

第二天清晨,林清源带着卓远先去了唐人街的“老郑茶馆”。茶馆的老板郑阿公今年七十多岁,头发花白,背有些驼,却依旧精神矍铄。他是福建泉州人,十七岁就跟着同乡下南洋,如今在雅加达开茶馆已经五十多年,是唐人街有名的“活历史”。

看到林清源和卓远,郑阿公笑着迎上来,用带着闽南口音的中文说:“清源头,好久没来喝茶了。这位是?”“郑阿公,这是我内弟卓远,在华侨学校读书,准备参加演讲比赛,想听听您当年下南洋的故事。”林清源笑着介绍。

郑阿公拉着卓远的手,让他坐在茶馆角落的老藤椅上,又让堂倌给两人倒上刚泡好的铁观音,茶香袅袅中,老人缓缓打开了话匣子:“要说下南洋,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苦啊。我十七岁那年,家乡闹水灾,地里的庄稼全淹了,爹妈的病也越来越重,为了活命,我只能跟着同乡去南洋找活路。”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候钱不够的人,坐的船是最破旧的货船,货舱里放满了货物,大家只能挤在甲板上,不够地方躺,就紧紧靠着坐在一起。船上没有充足的淡水,干粮也在潮湿的环境下慢慢霉变。我们每天只能在吃饭的时候喝一点点水,润润嗓子。有次遇到台风,船摇得像片叶子,好几个同乡没抓稳,直接掉进了海里,连尸首都没找着。”

卓远握着笔的手微微收紧,屏住呼吸认真听着。郑阿公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我记得有个叫阿福的同乡,比我小两岁,上船前还跟我约定,到了南洋就一起开个小铺子。可航行到一半,他就得了痢疾,又拉又吐,船上没有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越来越虚弱。他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阿平,要是能回故乡,帮我给爹娘磕个头’,我答应了他,可直到现在,我都没机会兑现承诺。”

说到这里,郑阿公的眼眶红了,他用袖口擦了擦眼泪:“我们在海上漂了四十多天,活下来的人还不到一半。到了印尼,日子也不好过。那时候荷兰人在这里当政,华侨处处受欺负,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去橡胶园割胶,天不亮就起床,拿着割胶刀在树上划,手上全是口子,流着血也得继续;橡胶汁粘在身上,又疼又痒,有些人身上还红肿,喘不过气来人差点就没了;或者去码头扛麻袋,一百多斤的麻袋压在肩上,走一步都喘不过气,一天下来,肩膀又红又肿,连抬胳膊的力气都没有。”

“那您没想过回中国吗?”卓远忍不住问。

郑阿公叹了口气:“怎么没想过?每年春节,我都会对着故乡的方向磕头,想爹娘,想家里的老房子。可回不去啊!一来一回的船票太贵,我攒了几年的钱,还不够买一张船票;二来,我要是回去了,在这里好不容易攒下的这点家业怎么办?只能咬着牙留下来,盼着有一天,祖国能强大起来,我们华侨在海外也能挺直腰杆。”

他指着茶馆墙上挂着的一幅褪色的油印中国地图,声音里满是深情:“你看这地图,是前几年托人带来的,我每天都要擦一遍。哪里是北京,哪里是福建,哪里是广州,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去年我托人从国内带了一包故乡的泥土,放在枕头底下,闻着泥土的味道,就像回到了故乡一样。卓远啊,你们年轻人要记住,不管在海外待多久,根都在中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卓远把郑阿公的话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字迹里满是沉重与感动。离开茶馆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幅中国地图,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原来“中国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老一辈华侨用血泪与思念浇灌的信仰。

下午,林清源又带着卓远去了城郊的橡胶园,拜访一位叫林伯的老华侨。林伯是广东梅州人,今年六十多岁,一辈子都在橡胶园工作,如今虽然退休了,却还住在橡胶园附近的小屋里,每天都会去看看他种的橡胶树。

看到两人来,林伯热情地把他们请进屋里。小屋很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一个玻璃相框,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画像,画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和一个青年人。“这是我父母和我,是我走的时候,我爹请街上的书画先生来给我们画的。”林伯笑着介绍,眼神里却带着一丝落寞。

“林伯,我们想听听您当年下南洋的故事,给卓远的演讲比赛做素材。”林清源说明来意。

林伯坐在小板凳上,拿起桌上的旱烟,点燃后抽了一口,缓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