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活动结束后,卓远和于素兰的联系更加频繁,除了一起参与华侨活动,更多时候,他们会在果园的树荫下一起学习。于素兰的国文和历史成绩在女子华侨学校名列前茅,尤其擅长古典诗词和散文;而卓远的数学和英语成绩优异,逻辑思维清晰,总能快速解出复杂的难题。
有一次,卓远对着一道几何题皱紧眉头,草稿纸上画满了辅助线,却还是找不到解题思路。于素兰凑过来,看着题目,轻声说:“你试试连接AC,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定理,说不定就能解出来了。”卓远按照她的提示,果然很快解出了题目,他笑着说:“素兰,你太厉害了,我怎么没想到呢?”于素兰脸颊微红:“我只是刚好学过类似的题型,你的数学比我好很多,上次那道代数题,还是你教我的呢。”
1929年的春天,雅加达的唐人街褪去了冬日的湿冷,街道两旁的凤凰木抽出新叶,偶尔有几片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带着淡淡的清香。每个周末的午后,卓远和于素兰都会相约去“侨兴书店”——这是唐人街最老牌的华侨书店,书架上摆满了中文书籍,从古典诗词到近代小说,从历史典籍到实业书籍,应有尽有,是两人最爱的去处。
这天午后,卓远提前半小时就到了书店门口。他穿着一身洗得略微发白的学生装,手里攥着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卓安中午刚做的绿豆糕——于素兰爱吃甜食,他特意让姐姐多做了些带过来。阳光透过凤凰木的枝叶洒在他身上,少年挺拔的身影在光影中格外耀眼,引得路过的几个华侨姑娘频频回头。
“卓远!”不远处传来于素兰的声音,卓远立刻抬起头,只见她穿着一身淡蓝色的旗袍,头发梳成简约的麻花辫,发梢系着和旗袍同色的发带,手里提着藤编书篮,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像春日里的清泉,让人看了心头舒畅。
“素兰,你来了。”卓远迎上去,把油纸包递给她,“我大姐做的绿豆糕,你尝尝,还是热的。”于素兰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他的手,微微有些发烫,她脸颊泛红,小声说:“谢谢你,每次都这么麻烦卓安姐姐。”
两人走进书店,老板陈叔笑着打招呼:“卓远、素兰,又来了?上次你们要的《呐喊》到了,我给你们留着呢。”卓远连忙道谢,跟着陈叔走到书架旁,取下两本崭新的《呐喊》。于素兰接过书,指尖拂过封面,轻声说:“早就想读鲁迅先生的书了,听说里面的故事很有力量。”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语。卓远和于素兰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书页上,暖融融的。卓远翻开书,却时不时偷偷看向身边的于素兰——她看书时很专注,眉头微微蹙着,遇到精彩的段落会轻轻点头,看到动人处眼角会泛起微光,每一个小表情都落在卓远心里,让他觉得比书中的故事更动人。
“你看这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于素兰突然抬起头,指着书中的句子,眼里满是光亮,“卓远,你说我们华侨在海外打拼,是不是也像在走一条没有的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卓远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满是认同:“是啊,就像我爹当年在广州开缫丝厂,我姐夫在印尼种橡胶,都是在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只要心怀希望,踏实肯干,总能把路走宽。”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以后我们一起,多为华侨同胞做些事,让大家在海外的路更好走。”
于素兰重重地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两人又聊起书中的故事,从《孔乙己》的悲凉聊到《阿Q正传》的警醒,从鲁迅的家国情怀聊到华侨的责任担当,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
离开书店时,夕阳已经西斜,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于素兰手里提着书篮,里面装着《呐喊》和没吃完的绿豆糕,卓远走在她身边,帮她挡住路边拥挤的人群。
今天两人都没有坐车,一边逛着街边的小摊子一边继续着书店里未完的话题,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唐人街的灯笼渐渐亮起,暖黄的灯光照亮了青石板路。于素兰的家在唐人街的另一头,卓远坚持要送她回去。路上,于素兰突然说:“卓远,我爹最近总问起你,他说很久没看见你了,想请你去家里吃饭,跟你聊聊生意上的事。”
卓远心里一紧,有些紧张地说:“于伯父是大商人,我怕跟他聊不来生意上的事。”于素兰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你别紧张,我爹很欣赏你,他说你有想法、有担当,比那些只会挥霍的富家子弟强多了。”
送于素兰到家门口时,她从书篮里拿出一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递给卓远:“这是我爹收藏的旧书,里面有很多批注,你拿去看看,说不定能喜欢。”卓远接过书翻开,指尖触到书页上的温度和那些批注文字,心里满是感动:“谢谢你,素兰,我一定会好好读。”
看着于素兰走进家门,卓远才转身离开。他握着手里的《唐诗三百首》,想起她递书时温柔的眼神,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自己对这个善良大方的姑娘,早已动了真心。
1929年的夏天,印尼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很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涌入雅加达乞讨。华侨商会组织了“赈灾公益队”,卓远和于素兰第一时间报了名,每个周末都会去街头给乞丐分发食物和钱财。
这天清晨,卓远和于素兰推着一辆装满杂粮烤饼的小车,来到雅加达的码头附近——这里是乞丐聚集最多的地方,很多人都是从乡下逃来的农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卓远拿起一个热乎的杂粮烤饼,递给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大姐,快趁热吃,还有水。”妇人接过杂粮烤饼,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连道谢。
于素兰则在一旁分发钱币,她的动作很轻柔,遇到老人或孩子,总会多递几个钱币,还会轻声安慰:“老人家,别着急,慢慢吃,还有很多。”卓远看着她温柔的样子,心里满是欣赏——她出身富贵,却没有一点富家小姐的娇气,对穷苦人充满同情,这样的善良,比任何珠宝都要珍贵。
中午时分,两人把带来的杂粮烤饼和钱币都分完了,坐在码头的石阶上休息。卓远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这个月省下来的五块银元——这是他给学生会做事的酬劳,本来想留着给卓安买件新衣服,可看到街头的乞丐,他还是决定捐出去。
“你要去哪里?”于素兰看着卓远起身,疑惑地问。卓远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断了腿的老乞丐,说:“那个老人家看起来很可怜,我想把这些钱给他,让他能买点药。”
于素兰看着他手里的布包,眼里满是惊讶——她知道卓远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五块银元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她跟着卓远走过去,看着他蹲下身,把银元轻轻放在老乞丐的碗里,还小声说:“老人家,这些钱你拿着,买点药,好好照顾自己。”
老乞丐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连连磕头道谢。卓远连忙扶起他,说:“老人家,不用这样,举手之劳而已。”
离开老乞丐后,于素兰看着卓远,轻声说:“卓远,你真善良。不像我认识的那些富家子弟,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穷苦人视而不见。”她的眼神里满是欣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爱慕,“我爹常说,看人要看品性,你这样的人,才值得托付。”
卓远听到“值得托付”四个字,脸颊瞬间泛红,心跳也加快了几分。他看着于素兰,鼓起勇气说:“素兰,我……我希望以后能一直跟你一起做公益,一起为华侨同胞做事,一起……走下去。”
于素兰的脸颊也红了,她低下头,小声说:“我也是。”阳光洒在两人身上,码头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却吹不散空气中的甜蜜。这一刻,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彼此的心意早已明了。
从那以后,卓远和于素兰的感情更加明朗。他们会一起去挑选布料,卓远会给于素兰选素雅的花色,说“你穿淡色好看”;于素兰会给卓远选耐磨的布料,说“你做事辛苦,要穿结实点”。他们会一起去看华侨剧院的话剧,卓远会提前占好位置,还会带好瓜子和茶水;于素兰会认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