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现在我们终于要进入正题,讲一讲天选之子了!]
来了!朱元璋神色淡定,但还是不自觉握紧了袖口。毕竟张士诚的为人他了解,对他构不成威胁,可陈友谅他了解的不多,不知有何能耐。
[第一个阶段——潜龙勿用。
时间线还要回到七十多年前的崖山海战。
崖山,是每个熟知历史的汉人心中的痛。虽然赵宋政权有千万种不好,但总归是汉人王朝,到了蒙古人手底下,南宋遗民就变成四等人了。
所以即使南宋朝廷拉胯,民间的抗元意识也很坚决。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后,朝臣和赵宋宗室成立了流亡小朝廷,一路从临安退到了广东沿海,最终停在了崖山这个地方。]
[当时,朝廷外部靠文天祥在领兵抗元,内部则主要靠丞相陆秀夫和枢密副使张世杰这一文一武在支撑,皇帝赵昺只是个5岁的小娃娃。但羸弱的流亡小朝廷又如何能抵挡元廷的滚滚铁骑?
终是惨败。
丞相陆秀夫背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昺,带着玉玺,决绝的投海自尽,誓不辱国。
张世杰本想护送太后出海,寻找其他赵宋宗室,但太后拒绝了,跟着一并殉国。十万跟随的军民眷属看着破碎的山河,终于意识到:汉家天下,亡了。
于是,蹈海而殉。]
天幕播放了视频。
蔚蓝的天空像是水洗过一般澄澈,可海面上却尽是一些浮尸残骸,殷红的血晕染开来,像是开在黄泉尽头的曼陀罗花瓣。
浮尸与断裂的木板交错在一起,让人意识到,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海战。
一艘残破的大船停靠在岸边,似乎有些摇摇欲坠,靠向海那头的甲板上,一个满面风霜的男子正背着一个穿着龙袍的稚龄小儿站在那里。
小皇帝被海风吹的有些睁不开眼,他努力忍着自己的哭腔问道:“丞相,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陆秀夫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干涩,只微微一摇头:“陛下,临安城破的时候,恭帝已经投降了。”
恭帝的投降,已经代表了他们大宋的灭亡,他们现在的这个朝廷,不过是不甘心的挣扎罢了。而且恭帝作为大宋的亡国之君,受封瀛国公住在大都,那么他们的投降,对元廷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何况……大宋也不能再经历一次靖康耻了。
听到身后的小娃娃吸了吸鼻子,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柔声道:“官家,别怕。”
赵昺抓住身前挂着的玉玺:“朕不怕!”
言罢,陆秀夫纵身一跃,归于大海。
船上、岸边,还有众多流亡至此的臣属家眷,目睹了这一幕,纷纷跪在地上,泣声震天。
“大宋没了,汉家江山也没了!那些蒙古鞑子想让我去做奴隶,把我们赶尽杀绝逼到这种地步,我也不会让他们如意!我要追随官家和丞相!”
于是这十万民众,皆英勇蹈海,决绝赴死。
中原板荡,神州陆沉,崖山喋血,气节长存。
张世杰急冲冲奔跑在船舱里,找到了杨太后所在的宫室--说是宫室,不过是间好一点的房间而已,落魄至此,实在顾及不了这么多--却发现杨太后已经整理好了仪容,站在窗边。
他赶紧说:“太后娘娘,臣已经收拾妥当,可立刻起航。”
杨太后刚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才五岁的亲生儿子殉国,已存了死志,所以只摇摇头,没有说话。
“娘娘,可退至南洋,寻旁支宗室,以图后举!”
杨太后凄然一笑:“我一介妇人,怕是担不了这样的重任,都交给张枢密使了。”说完也纵身跃下。
张世杰愣了许久,只余苦笑,直到他身边仅存的将士来寻他:“枢密使,浪越来越大,怕是要起飓风了,您先上岸避一避吧。”
他转身回到甲板上,望着巨大的桅杆,声音里带着一丝解脱:“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之所以没有随众位而去,是想另立赵氏以存祀,现在……我也累了。”
………
众人皆沉默,心里不是滋味。
李世民想着:五岁啊,才五岁,他的稚奴还比这小皇帝大两岁呢。
秦始皇则是看到那十万人赴死的场景,感慨良多。
他灭掉的国家很多,里面也不乏忠于自己国家,视他为仇寇一般的人,就比如那荆轲,搞得他如此狼狈。
可也没听说,什么时候有这么多黔首会生死相随。
是因为异族么?匈奴打来,那些黔首会愿意跟他共进退么?
天幕还在继续。
[当时,张世杰的身边,有一个姓陈的亲兵,投海而后竟然侥幸没死,而是晕过去后被海水冲到了岸边,当地的渔民救了他。
他并未再寻死,反而想要好好活着,看看这大元占着中原的花花世界能坚持多久。于是他隐姓埋名回到了江淮一带,靠占卜算卦为生,还生了两个女儿。]
崖山那一幕,应天府里外都响起了隐隐的抽泣声,他们大都在元廷治下被压榨的喘不过来气,看到十万人蹈海,更是动容。
可朱元璋听到这里,忽然心提到了嗓子里,这不是……
[后来,女儿渐渐长大,他便把二女儿嫁给了一个淘金户朱初一的小儿子。
没错!这朱初一就是我们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爷爷!
我们八八同学是崖山老兵的后代,是有点子因果循环的天命在身上的。]
朱元璋:!!!
果然是他!真的是他!
这句话落在众人耳朵里,也仍然如同炸雷一般。
明什么?什么太.祖?谁?
“大哥!是俺大哥!”胡大海的吼声震天响,喊的众人都回过神来。
“是元帅!元帅是真龙天子!”周围的兵将喜做一团,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善长内心也是飘飘然,他装模作样的捋着胡子,心道:他果然没跟错人!
[前面说过,元朝把平民都得了户籍,淘金户就是要每年给朝廷上缴一定数量的粗金子的。但关键是朱初一所在的句容,它不产金子。
给没金子的地方划分淘金户,就等于是薅着公牛挤牛奶了,也不知道蒙古人怎么想的。
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朱五四娶了崖山老兵的小女儿陈氏。本来朱家家里有几亩地,是个自耕农,条件还可以。朱初一平日里就带着家人先种地,然后把产出的余粮卖了,换成金子再交给朝廷。
但这样一来,中间损耗过多不说,元廷的官吏基本也是没有任何为官道德的,所以只能卖地凑钱。卖到最后,全家就成了佃户。
而我们亲爱的八八,从小的工作就是给地主家放牛。]
朱元璋从巨大的激动中恢复过来,心里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他“八八”?听着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这里说一下,朱元璋的原名就叫朱重八,不是朱八八哈,“重”是辈分的排字,他母亲生了四子二女,四个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至于为什么少个五呢?因为他大伯家也有四个儿子,是放在一起排的。
而且说实话,元朝那时候底层平民起正经名字的确实很少。除了这种有排字的,大家一般起名都是各种纯数字,要么是父母的年龄,要么是出生日期。
还有一个好玩的方式。比如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十九岁,母亲十七岁,那孩子就可以叫朱四九,因为四九三十六嘛哈哈哈。]
李世民:……虽说时下里,大家也都愿意给小孩子起个低贱一些的乳名,比如他管儿子叫青雀或是稚奴,可也只是个乳名罢了。这正式的名和字都是要费心思好好取的。
元朝也太过分了吧!
[朱重八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等他长大的时候,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三个哥哥里,大哥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娶了嫂子,生了两个儿子,二哥三哥因为太穷,直接入赘到别家去了。
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正是至正四年,天降暴雨,黄河决堤,元廷没钱修的时候。他家所在的凤阳也是黄泛区,受到了波及,而且不是一般的波及。
洪灾之后就是旱灾,旱灾又造成了蝗灾,而因为朝廷的不作为,这一切又马上演变成大瘟疫,席卷而来。时代的一粒沙,落在老朱家头上,就是灭门的惨案。
先是入赘到别家去的三哥,岳家染了瘟疫,三哥他们全家死绝。而后又在一个月之内,自己家中,父亲、大哥、大哥长子、母亲先后饿死。
除了嫁出去联系不上的两个姐姐,家里只剩下朱重八和暂时回家来的二哥,以及大嫂领着小儿子。]
这是世家子王生无法想象的悲苦生活,他便是听描述都心有不忍,哀叹道:“这朱重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么?我曾以为,为帝王者,当属那汉高帝和南朝宋高祖出身最为贫寒了,没想到后世竟出了这般人物!”
汉高帝,即为汉高祖刘邦,应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只因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庙号与谥号混在一起叫成“汉高祖”,是以流传千年。
而南朝宋高祖,则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刘寄奴,少时家贫,曾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后来以军功才建立刘宋。
宇文在一旁锐评:“刘邦和刘裕--说来刘裕确实是刘邦弟弟的后代,也算一家人--虽然也出身落魄,但好歹是有出身的,就像那蜀汉的刘备--这位也是刘邦的后代,也是织鞋贩履,可终究是有门户的人家。
但这朱重八,却的的确确是卑贱出身了。”
隋唐时门阀观念仍旧很重,普通贫寒之家想让孩子出来读书做官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朱重八这样的佃户流民,在他们看来已经算是贱民那一等的。
宇文一时又想到:若陛下真能改革科举成功,可是要有越来越多的寒门来挤占他们的位置了。
[朱重八和二哥找到了他们的主家,地主刘德,希望能施舍他们一块地,很小很小,只要能埋葬父母就够了。可地主嫌晦气,对他们兄弟拳打脚踢,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看不下去,给他们留个块地方,用来安葬。
安葬过后,兄弟俩想要去投靠大伯一家,结果一打听才发现,大伯一家十三口,除了一个堂嫂,竟然阖门死绝,竟是连一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回家后,大嫂带着唯一留下的小儿子,一路乞讨回了娘家,他和二哥也分开去寻找活路了。
朱元璋后来回忆道: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但,二哥一家不久后也都死了。
从平民到佃户,从佃户到流民,从三十多口的兴旺家族,到只剩下三四个人。
这,就是元末许许多多普通平民家庭的缩影。
这,他妈到底是个什么世道?]
“对!这到底是个什么世道!”应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