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通过前面的长河,仅能通过一个镂空的藤蔓编织的悬桥。
小麦看到眼熟的背包客正在悬桥上拍照,似乎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嗯,不想寒暄,那就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吧,等前面的人走了再上桥也不急。
等待间隙,小麦又有新的发现。那些或粗或细的藤条似乎是从巨树根部蔓延而出,对岸也有那么一棵巨树,两岸巨树的根系相连,便形成了一座造型别致的悬桥。
大树根系扭成一座桥?大自然再怎么鬼斧神工,也能很难长出这样规整又符合人类审美的悬桥。怎么想怎么都有人工干预的成分。
想要两棵巨树的树根盘结成通行两岸的结实桥梁,需要多少年呢?想想都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工程,单位怕是要以百年来记。
这样的桥梁怕是比钢筋水泥还要结实,比人工合成材料都要持久。
因为树是活的。它们枝叶繁茂,一直在生长。
只要大树还活着,它们的根系便可以自我修复、自我进化。
还有什么,比一座活的桥梁更为持久耐用呢?
也怪不得背包客流连桥上,不停拍照了。这样的奇观值得一再的分享。
等背包客终于拍够照片,前往树林更深处,小麦从巨树根系蔓延出的根系上坐起,顺着根系的起伏,一步步摸到桥上。
不同粗细的藤根在脚下纠结成一层又一层编织网,几层密网叠加,兜住来往的重量。
藤桥比想象中的宽。小麦伸展双臂,没法同时触碰两侧的拦网。
那些高度不一的拦网也是藤根长成,粗藤单成一线,细藤扭成一股,最高的那处快到小麦的头顶,最低的那处在脚踝位置。
不同高度的拦网,保证不同高度的人都能有绳可扶,即使狂风吹过,行人也不会掉下桥。
小麦开始走得战战兢兢,等确定藤桥够靠谱后,也有了心情欣赏周边风景。
巨树似乎是这里的特产,每棵巨树都有自己单独的领地,匍匐在地的藤根却不分彼此缠在一起,结成密网。
脚下是奔腾的河水,因为河水流速过快,她也分辨不出河里有没有鱼虾。
河流的落差并不大,偏偏水流湍急,两岸常年被流水冲刷,冲出粗壮的根系,盘结的根系固住不多的泥土,植物纠结成“活”的堤岸。
藤桥本身很稳,但走起来很滑,不仅因为空气湿润,还因为桥上的藤根格外滑溜,大概河水也有漫过藤桥的时候。
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怕还是河流的“枯水期”,是个适合在这里游览的季节。
正玩的不亦乐乎,小麦眼尖的看见来处有背包客的身影,既然有新的旅客抵达,她快步走过了悬桥,也没入广阔的森林。
或许因为天晴,林间的虫鸣声格外嘹亮,树冠太高,看不见是否有飞鸟。
小麦埋头往前走,不一会儿,天色转暗,蒙蒙细雨飘起,乌云再次遮住了太阳。
她在森林里早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昏暗也没有星辰可以参考方位,她便只能挑好走的路随意走。
广树村的树林比车头村好走。可能因为巨树的藤根系过于发达,头顶的树冠又格外茂密,抢先了土地过多的养分,森林里反倒很少有灌木和高大的野草,只有翠绿的苔藓铺满绿意。
地上肆意生长的藤根光秃秃,并不分节,也不长叶片,又挤占了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树与树间的空间便格外空旷森林里反倒好走起来。
行人只需要小心,不要被地上的藤根绊倒,无处不在的藤条还能帮助游客攀岩下坡。
一直走到累了,小麦找了个风水宝地坐下来。
这里的藤条斜斜向上攀爬,恰好编织出一个三角形帐篷地。虽然这个帐篷都不能让人站直。
她好歹在话本一锻炼过,已经多少有了些野外生存能力,不至于接受不了。
在藤网顶部找个缝隙固定住雨伞,有雨伞那么一遮,她至少有地方坐下来好好歇一歇。
坐着的树藤上湿漉漉的也没有关系,雨衣反过来垫上就可以了,明天不能用了也没关系,反正商城能刷新出新的雨衣、雨伞。
有了遮蔽地,先花20银钱买一套换洗衣服,享受片刻清爽,换下来的衣服一部分遮在帐篷顶,一部分垫在屁股底下。
肚子饿了,再花160铜钱,买一碗蘑菇豆角焖面。
其实她更想买一份热乎乎的拉面暖暖肠胃,可野外没有桌子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