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枕月听云

9. 第 9 章

小说: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作者:

枕月听云

分类:

现代言情

淮山羊分为有角和无角两种,有角的淮山羊颈长、腿长、腰身长,无角的淮山羊颈短、腿短、腰身短,可以说十分具有辨识度了。

眼前院子里的,明显是一支无角淮山羊,不知是谁养在这儿的。

苏过忙找来客栈小二询问。

巧了,这只羊正好是掌柜亲戚寄放在这儿,准备等大集市再卖的。

于是苏过忙去找王氏申请经费,又让掌柜牵线,将羊买了下来。顺便借用了客栈厨房,准备做一羊多吃。

听说有羊吃,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来围观帮忙。主力选手晁大哥更是义不容辞打下手。这么大一只羊,真不知道苏小郎要怎么处理。

苏小郎,当然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做羊他是专业的,杀羊,他也不会呀。

幸好之前询问的客栈小二见他们围着羊不知如何是好,自告奋勇来帮忙。说自家有做屠宰生意,只年景一般才出来当小二,杀羊的手艺倒是没拉下。

小二迅速将羊处理好,还区分了不同部位便于苏过处理。

别看一只羊挺大,但两边加起来十几个人呢,一人几口就没啦。

要是场地合适,做烤全羊也挺好的,但在人家客栈里不好施展,于是苏过只根据不同部位,做了好几道料理。

胸脯肉和臀尖肉肥瘦相间,肉质细嫩,拿来爆炒再好不过,顺便烙点薄饼,搭配蔬菜卷着吃十分可口。

前腿带筋,适合炖汤,再另起一锅,用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熬成奶白色的汤,捞出汤骨,再放入洗过的羊肉和其他配菜小火炖制。

带骨的腰窝部位切出来拿香料煮过,再捞出来,调好酱料,因大家都是眉山人,直接将之前做的茱萸酱拿出来当蘸料,就是一份手抓羊肉了。

刚好厨房有个小炉子,虽然没有烧烤架,但这么多现成劳动力,直接将后腿拿棍子穿了,一人举一会儿烧烤。堂哥们还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一个个十分兴奋,争着抢着要烤肉。

剩下肉挺多,直接让晁大哥帮忙剁成馅儿,和了面,招呼剩余的人一起来包饺子。这个天儿虽然还没下雪,但已经很冷,放外面一晚,明天刚好可以吃。

这下连苏轼兄弟和王氏史氏都一起来帮忙了。大家围着桌子,在苏过指导下包饺子。

这等吃法苏家人倒没怎么见过,但在苏过科普了北方出门饺子进门面的传统后,都觉得十分适合当下场景。

这样热热闹闹大家在一起做饭吃东西,已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不知道下次再团聚是何时了。

忙活好一阵,终于所有菜都做好,连烤肉都齐备。

大家坐在一起开动。

不愧是淮山羊,肉质鲜嫩,膻味也小,再加上苏过的调味,简直将美味发挥到极致。

本来包饺子的时候还有一点伤感氛围,这会儿大家都忙着吃,完全没心情伤感了。

他们这边热闹,客栈里别的客人就惨了。闻着这么香的味道,本来还可以的饭菜都吃不下去了。

本想问掌柜买一份,掌柜却说是客人自己做的,没办法,只得匆匆填饱肚子,回房间躲开了。

还好苏过他们做好已是比较晚,并没有太多其他人在旁边,影响范围有限。

吃到最后,只剩他们还在大堂。

“没想到过哥儿在厨艺上如此擅长。”史氏看着苏过慈爱地说,这手艺,怕是很多浸淫庖厨多年的人都赶不上。

“大约是随了二哥,以前他就喜欢折腾各种吃的东西。”苏三伯感慨道。仿佛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趣事,笑的很是开怀。

“你可也没少出主意。”老苏也不甘示弱,别看弟弟一副沉稳的样子,每次他折腾可都有弟弟在一旁出主意和帮忙。

于是兄弟二人互相揭短,提起许多陈年旧事,一群大孩子小孩子还有弟子都听的津津有味。

苏过这也才知道苏三伯原来也是个刺儿头,刚中进士不久,就在制科考试上写文章痛斥神宗的四大过错,不但说人家政事偷懒,还乱花钱、贪恋美色、做事不靠谱。

言辞犀利,语言直白,把阅卷官都吓得一身冷汗。

那次考试说是要选出敢于说真话的人才,但这么真的话,也只有苏家人才敢了。

宋神宗看了,明面上自然不好意思生气,还跟皇后夸了夸苏辙,说是宰相之才。结果实际行动只给苏辙随便安排了个小官。

苏三伯正要生气上书争辩,刚好祖父苏洵身体不适,便直接以此为由拒了赐官,回家尽孝去了。

不得不说,苏家几代人都是这般性格。

祖父苏洵当年写下《过秦论》名噪一时,表面上是评论六国之事,实则吐槽北宋在对辽政策上的软弱。

又是割地又是岁币的,燕云十六州还没收回来,新的土地又快没了。

众人回忆完,也吐槽完后,见天色已晚,便各自去洗漱休息了。

苏轼苏辙两兄弟尚觉意犹未尽,于是准备抵足而眠继续谈心。

王氏与史氏对看一眼,无奈的随他们去了。

第二日醒来,大家纷纷准备吃羊肉饺子。苏轼两兄弟顶着大大的黑眼圈,一看就是熬了大夜。

不过也能理解,一会儿就要分别了,虽然可以书信往来,但哪有当面聊的尽兴。

还是一口咬开饺子吃到美味,才让两人精神振奋一些,不再昏昏欲睡。

吃完早饭,苏过连忙将自己准备的远行物资分了一份出来拿给史氏,挨个叮嘱了用法和口味。

见他这么贴心,史氏满眼慈爱的拉着他的手,“过哥儿若是个女郎,肯定秀外慧中,百家求娶。”

苏过忙不迭回应,“我只是做了每个男儿应该做的而已。”

听到他这种说法,王氏和史氏都笑了起来。

两家人收拾行李套好马车,就准备出发了,山高路远,连相聚都十分短暂。

虽然才相处一晚,堂兄们都十分喜欢这个做饭好吃的弟弟,蓁娘更是抱着苏过不肯上车,被史氏半哄半拉的带了上去。

苏轼兄弟互道珍重,便各自上马,在城门分别,往不同方向去了。

接下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