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青苹果年代 王望舒

第173章 叛逆的孩子

小说:

青苹果年代

作者:

王望舒

分类:

古典言情


在那个年代严打背景下,社会治安整体趋严。
那一年深秋的月光斜斜切进楼道,任浩楠趴在自家窗台上,又听见楼上铁门“哐当”摔响。
侯国庆的吼声像把生锈的锯子,在寂静的楼道里来回拉锯:“又偷!裤兜里的大白兔奶糖哪来的?说!”
玻璃震颤着,映出浩楠攥紧的拳头。
他数着墙纸上的裂纹,听着天花板传来沉闷的撞击声——那是铁衣架抽在皮肉上的闷响。
隔壁张婶曾偷偷说,楼上孩子他妈在乡下教书,侯国庆既要上班又要带娃,皮鞋底都磨穿了两双。
第二天清晨,浩楠在校门口撞见李东。
少年脖颈处的淤青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紫色,却还咧着嘴冲他晃悠铝制铅笔盒:“瞧瞧,英雄牌钢笔!”
盒盖开合时,浩楠瞥见里面躺着三颗水果糖,糖纸边缘还沾着半截断齿——那是前天供销社柜台被撬时,散落的玻璃碴划开的包装。
暮色降临时,浩楠故意绕到李东家门口。
铁门虚掩着,飘出焦糊的饭菜味。
侯国庆的收音机里正播着《法制园地》,声音盖不住少年倔强的顶嘴:“反正你眼里只有死去的奖状!我妈寄来的信你都藏哪了?”
“啪”地一声脆响,瓷碗碎裂的声音混着电流杂音,惊得楼道里的灯泡都晃了晃。
周末的集市人声鼎沸,浩楠在供销社糖果柜台前,看见李东把玻璃糖罐往货架边缘推了推。
少年的手背贴着创可贴,那是昨天挨打时被衣架挂钩刮破的。浩楠刚要开口,李**然抓起两颗高粱饴塞进他口袋:“拿着,别告诉大人。”
转身时,浩楠看见他后颈新添的抓痕,和侯国庆昨天系的皮带扣形状一模一样。
深夜,浩楠被砸门声惊醒。
透过猫眼,侯国庆举着铁衣架在楼道狂奔,嘴里喊着“小兔崽子别跑”。
月光下,李东单薄的身影掠过楼梯拐角,裤兜里掉出个花布钱包,正是上周百货商店被盗的失物。
浩楠弯腰捡起钱包时,摸到夹层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女人抱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背后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楼上那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孩子,每次被发现后便遭受父亲毒打,可即便打得狠,也难以改掉他的恶**。
他父亲满脸愁苦与无奈,四处打听如何矫正孩子的行为。
周围邻居知晓后,也会议论纷纷,有的说该送去派出所让警察好好教育,有的则感叹这孩子怕是被当时一些不良风气带偏了。
而其他孩子听闻此事,有的会心生害怕,不敢再犯类似错误;有的则可能对那孩子充满好奇与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他总偷东西。
整个社区都因这孩子的事弥漫着一种沉重又有些惶惶的氛围,大人们更加注重对自家孩子品德的教育,生怕有什么差池。
那一年夏夜的蝉鸣在梧桐树上炸响,闸口巷的居民们抱着竹制的席子在家属大院里纳凉。
王婶摇着蒲扇,腕子上褪色的红头绳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我上个月刚攒的布票,锁在樟木箱里,一觉醒来全没了。“
她声音发颤,惊得石桌上的搪瓷缸里,凉茶泛起细密的涟漪。
世和跨坐在二八大杠自行车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车座下新换的U型锁。
路灯昏黄的光晕里,能看见他后衣领处缝补的针脚——那是去年抓小偷时,被对方扯破的。
巷口修鞋匠老张头突然压低声音:“百货公司仓库昨夜又遭了,听说是翻院墙进去的,墙上还留着带血的指纹。“
浩楠攥着书包带往家走,巷子里的阴影像活物般扭动。
路过五金店时,他看见店主正往铁门上加装第三道锁,铁链与铜锁碰撞发出清脆声响。
橱窗玻璃映出他身后模糊的人影,吓得他拔腿就跑,书包里的铝制饭盒撞得叮当作响。
深夜,阁楼的木板被踩得“吱呀“作响。世和猛地惊醒,抄起床头的手电筒冲出门。
月光下,三个黑影正围着他停在墙根的自行车,其中一人手里的钢锯条泛着冷光。
“抓小偷!“他的怒吼惊醒了整条巷子,二楼泼下的洗脚水浇在小偷头上,搪瓷盆的碎裂声混着叫骂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野猫。
次日清晨,菜市场挤满了议论纷纷的人群。卖豆腐的刘瘸子拍着摊位:“我那辆凤凰牌,锁在供销社门口,喝碗豆浆的功夫就没了!“
他卷起裤腿,露出新添的淤青,“追的时候摔的,眼睁睁看着那小子骑车拐进胡同,车铃还响得欢!“
街角修锁匠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
老师傅戴着老花镜,在煤油灯下打磨新配的钥匙,铁砧上堆着各式各样被撬坏的锁芯。
“这月换了三十七把锁,“他往手心啐了口唾沫,继续敲打,“可防得住明处的锁,防不住暗处的手啊。“
暮色再次降临时,闸口巷家家户户亮起灯。
有人在窗台上摆了碎玻璃,有人用铁丝加固了防盗网。
世和把自行车搬进堂屋,车轮碾过青砖地,在寂静的夜里发出沉重的回响。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墙角那把锈迹斑斑的备用锁上,泛着冷寂的光。
在单位家属大院里,一台崭新的黑白电视机被郑重地安置在空旷的露天场地。
每天傍晚,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职工们就像约好了似的,纷纷搬着小板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当得知电视里即将播放审判“***”的新闻时,大家的神情既庄重又激动。老职工们挺直了腰板,目光中满是对公正审判的期待;年轻职工们则交头接耳,讨论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重大意义。
而当播放电视剧时,气氛瞬间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孩子们在人群缝隙里钻来钻去,嬉笑打闹,大人们则被剧中的情节深深吸引,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那一方小小的黑白屏幕,散发着柔和的光,将人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在这个夜晚,国营单位的大院里弥漫着温馨与欢乐,电视机的声响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仿佛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动人的乐章,承载着职工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也见证着时代变迁中人们对文化与信息的渴望与追求。
后来,单位的电视机坏了,无法修好,也就中断了播放。浩楠怅然若失。没有什么好玩的,对电视节目的热爱无以复加。
在家属院里,最高的楼房也是三层楼,其余的就是职工宿舍,两层楼,大部分都是平房。
墙体是土夯成的,房顶上是机制瓦,院内的大树茂盛。以法国梧桐树居多。
家属院里条件较好的职工家中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成了全院瞩目的宝贝。每到傍晚,半边户且条件差些的职工家的孩子们,总会满心期待地聚到这户人家门口。
主人家心地善良,早早便会敞开门,欢迎孩子们进屋。
小小的客厅里,大家各找角落坐下,眼睛紧紧盯着那黑白屏幕。当电视里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无论是扣人心弦的连续剧,还是热闹非凡的文艺表演,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纯粹的快乐。他们会为剧中英雄的壮举欢呼,会被滑稽的角色逗得前仰后合。偶尔因为争抢离电视更近的位置而拌嘴,但转瞬又和好如初,继续沉浸在这难得的视听盛宴里。这段在别人家看电视的时光,成了孩子们记忆中最璀璨的珍珠,闪耀着那个时代独有的质朴与欢乐光芒,也编织着邻里间温暖而珍贵的情谊纽带。
世和看孩子都喜欢看电视,就想买一台。
以前就是听收音机。
买电视机可不是小事。世和也没这个预算,又想要面子,觉得自己虽然是城市户口,可是妻子和孩子都不是,成绩比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好,那说明孩子争气,自己买不起电视机,是自己不争气。
他为了面子,为了不落后,不想让孩子去邻居家看电视,就去找世华和世平商量,看能不能赞助赞助,买一台电视机。
世华和世平来城里看望世和。
世和他们坐在院子里聊天。
他的城市户口仿佛在家庭的经济对比中失去了优势,妻子与孩子的农村身份也让家庭资源更为紧张。孩子优异的成绩是他心中的骄傲,可每每想到孩子总去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