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医生咨询室,我再次来到了唐医生的诊所。
唐医生说:你的童年情况很乐观,我想知道你怎么认为你的青春期?
我微笑,侃侃而谈:
在压抑中我走完了三年,对我来说,这三年,每天都是炼狱的生活。
唐医生说:除去失败后的闲言碎语,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这个时候人就会开始抱怨,一个人或一件事,甚至一个微小的眼神和话语,都会让人们产生怨恨,但是抱怨却是没有用的,如果失败的来临你不能积极面对,所要发生的,将是继续失败的恶果,也许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也许等待和忍耐会让事情有转机,但是等待本身也需要面对,面对时间的残酷,而忍耐,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想起了一首在初中时代的古诗:
胜败兵家事不朝,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我说:“如果是今天,很多事情我会稍微圆滑一点的处理,结果会变的好的很多,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失败和不公,我又怎么会知道,人需要学会等待和忍耐。 ”
客观的来讲,应试制度适应于那些答题有技巧好的莘莘学子,它偏重于理论和细节从而忽略了人的应用能力和爱好,很多人才华横溢,但是面对采分点也会黯然伤神,也有很多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才智但是面对成绩却游刃有余。
当然任何先进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有缺点,从历史来讲,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制度,哲学上有一个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旧的矛盾推动事情的发展,然后产生新的矛盾。
中国的科举制度曾经是一个先进的制度,始于隋唐,给广大的寒门子弟提供了科举和武举两项考试分别来晋升文武两类的人才,让平民百姓有了机会入仕做官。它具有公平和公正的特点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即使是王公贵族,要想做官,也要求科考。由于它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从而沿用一千多年。
后来的科举,逐渐走向极端,直到明朝的八股制,要求考生只诵读四书五经,是所谓 “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答题也是代立古人之言,杜绝了考生发挥个性的任何可能,考生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一直到清朝末年,古老的帝国痛定思痛,八股文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在一片声讨声中,科举被逐出了历史的舞台,清末名家龚自珍就有:“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是所谓自古英雄不问出身,当你完全依靠世人的头衔而忽视了人才内在的价值,智囊集团就变成了框架。
老师们总是在教我们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其实,在人生的每一天,如果你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拼搏,那些摆在台面上的机遇,真正适合自己的,却是极少的,规模越大的考试,金字塔尖上的人就越少,难度就越高。如果一味的沉迷于书本,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国外的孩子,在十一,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社会,自己打工赚领用钱,而且,青春期谈恋爱家长也是不干涉的,中国古代也是在15到18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但是换到今天,这是绝对的早恋,即使是在不影响成绩的条件下,也要进行谈话处理或者强行拆散。所以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都是被忽略的,这致使我们在接触社会的时候,都要有着一个剧烈的过程,很多人都缺少社会实践能力从而高不成,低不就,一毕业就失业。
我微笑释怀的说:“初中毕业以后,我带着对这个班的无限厌恶,走入了高中的大门,在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于是摆脱了物理化学,没有了作业,对我来说是一大解脱,从高中而起,上学对我来说并不算一件痛苦的事了,因为我的成绩已经排到了前十名位置。还记得排名榜公布的那天,我爸爸奖励了我100元钱,我高兴极了,我带着继续下去的野心,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高考中去,希望考入名牌大学的梦想支撑了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
很多年后的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看到了芳芳,她已经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高才生了,那一次,她做到我旁边,对我说:“现在怎么样了?”我笑着说:“我在新西兰。”她点点头说我知道,然后她平静的对我说:“你后来去看老师马本志了吗?”我心里想:这个老师,不看也罢,不然我会骂他。我摇头道: “我没去看过。”她说:“你知道吗,他后来离开中学了。”我说:“为什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