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29.第29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堂课,主要是把藏教跟通教的教义做一个研讨跟总结。基本上佛法的修学,有两个很重要的次第:

第一个,就是一种信仰的修学。我们每个人刚刚进入三宝的时候,就是过去的一种信仰的善根,深信业果,皈依三宝,对业力的信仰,对三宝的信仰,净土宗又多了一个对阿弥陀佛的信仰。信仰的念佛,它主要都是在一种事相的修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种净罪集资的意义,按照经典的说法,就是我们可以把罪业加以稀释。我改变不了罪业,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的功能稀释掉。

经论里面讲一个譬喻说,这种信仰式的断恶修善,就好像说,有一桶水,里面很多盐巴,这个水咸度太重了,我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加了很多的淡水,把盐分稀释掉。盐巴的数量没变,但是淡水的比例增加了,它整体来说盐分就缩小了。所以我们在信仰的时候,其实对业力的本质没有太大改变,当然这是一个基础。

那么,从信仰的修学要提升到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是很关键了!净土宗也很关键!我们就开始去注意业力的调伏跟消灭的问题,就是处理生死问题了。

当一个人从信仰而转到一种智慧观照,这时候最关键的智慧就是空正见。我们初学者根本没有资格谈假观,因为你把事情当真,你所有的东西看起来就不是假观。因为假观的基础,就是你要把它当成如梦如幻。假观对于外境,是借它的相来修心,但是你没有空观的话,你把相状当真,那你叫作住相,你就心住在相状,那就是心随境转了。

所以,一个人整个成败的关键,就是空性的智慧了。从净土宗的角度,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这个佛号能不能冲过生死关,跟你的空性的智慧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因为到了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烦恼业力现前,你不是去处理它,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了。

你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内忧外患了。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你怎么处理呢?大凡你想要处理业力,你有这种概念,你就完了。临终时只有把它看破,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个是最好的处理。

所以一个人从生死罪障凡夫,要走上了生脱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你对空性智慧的体悟。如果这一关没有过,你今生就不会有太大成就了,因为你完全活在因缘的假相里面,住在假相,你就不可能去处理生死问题了,你今生解决生死问题就跟你没缘了。所以一个人从一种信仰式的把业力稀释到转成把业力调伏,就是藏教、通教所要说的空性的智慧。

但是,空性智慧的操作,圣道门跟净土门的态度不太一样。因为圣道门对业力的态度,是想把业力全部消灭,因为它是靠自力。净土宗它的优势在哪里呢?它还有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它不必把业力消灭掉,它只要把业力沉淀就可以了,这是它今生可以完成的。你用空性的智慧,让你的业力沉淀下来——就是调伏下来。这两个目标不太一样,但是方法的操作完全一样。

那么,你说断除业力也好,说调伏业力也好,总之空性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藏教的析空观;一种是通教的体空观。如果你这种执着是带有贪爱的烦恼,是由感受引起的,就是说你这种执着是来自于你生命的经验里,曾经有过快乐的感受所落下的影像,你对这个影像挥之不去,带有美好感受的执着,这个你一定要走析空观的方法。就是透过无常、苦、无我,然后达到空的境界,这个影像在你临终之前把它消灭掉。

有一种执着,它不是因为生命经验,它是来自于你的理想、抱负,一种责任的执取,这种就直接用体空观——“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没有自性。

所以说,在整个操作当中,这两个空观的智慧,它的下手不太一样。一个是从对治贪爱的感受下手,一种出离的概念;一种是从一切法本来就无生,就是既然无生,人生本来就无所得,那么你就不要去取着什么,这东西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取的,所以它直接观一切法空。这两种操作对我们都很重要。

我们今天把藏通两教空性的智慧,从现场的学员还有网络班的学员,总共汇整了七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学员】请示师父!外道处理业力的模式,是透过对自己身体的折磨,尽快将罪业转成果报,业力受完了一切都结束了。请师父慈悲开示,外道这种折磨身体的方法,跟二乘的灭色取空有何区别?

【师父】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道不是我们现在的外道了。现在外道是没什么章法,古时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想了生死了,他们在高深的禅定当中,也看到生死的可怕,他甚至于可以看到他来生的去处。但是,不幸的是他方法错误。

外道一般处理生死的问题,在古代是采取两个手段:一个是禅定,个是苦行。这两个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的病根,首先要处理生死轮回。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好端端,他为什么就生死轮回?为什么人死了以后,业力结束了,然后他下一个业力马上又生起呢?

本来你造的业是生灭的,是片段的,那么“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你这一期果报结束以后,是什么力量让下一个业力生起来的?中间的桥梁是谁把它启动的?这个很关键!就是相续。

其实业力本身不可怕。因为业力每个人都有,阿罗汉也有业力,就是说念珠本身不可怕,但是到底是谁拿一条线,把它串成一条念珠的,可怕的是念珠中间的那一条线。

就是说,到底是谁把业力串起来的,让它变成有生命力?本来业力是一片一片的,这个片状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你要形成一个生命体,它必须要有个贯穿业力的力量,那个是谁?佛法说,就是我执。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就是说是什么力量让你片段的业力,串成一种相续的业力,这才可怕。变成辗转相续,这是一种主宰的概念,一种我。

因为我们凡夫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当我们的业力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时,可能是一个男众,可能是一个女众,总之你有色身、有内心。色身刹那刹那生灭,生老病死;内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我们就很奇怪,就起颠倒,会把这种生灭的身心世界,捏造成一种自我的概念,有一个我住在这个身心世界,然后要去操控、去主宰这个身心世界。

佛陀说五蕴,但是我们凡夫的概念认为有六蕴,色受想行识我,有六个蕴。那么佛法就是说,这个“我”是多余的,而且它是问题,这个我就是那一条线。所以,它整个消除业力的关键,就在消除我见。没有人能消除业力,业力是没办法消除的!你无量劫的业力就是尽虚空不能容受,你怎么消除业力呢?

消除业力简单地说,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能让这个业力结束以后,又产生另外一个业力。那种相续的力量把它破坏,那个就是主宰性跟爱取这两个,你对来生有所期待,你的期待来自于自己的妄想。

我们人很奇怪,我们吃的痛苦都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好的东西都留下来了。我们一直会把人生想像得很美好,我们对人生太包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临终的时候,一直想要去取代来生的生命,一个主宰性,一个攀缘性,所以佛陀就从这里下手。

首先你修空观,诸位,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空观是一把刀子,你不能拿它乱砍,把你的菩提心也砍没了。空观的对治有两个:一个爱取,一个是我见——主宰。所以你今天培养一个空观的智慧,你要知道空观到底是在干什么用的,它就是消除你生命当中主宰性跟爱取的力量。

当然,我们说过根本在我执,但是这个我执的引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带有贪爱的我执,一种是带有不贪爱的我执。

如果你是不贪爱的我执,直接就用通教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破坏了。我们要主宰东西,你必须要有所住,必先有所求,有所求必须要有所得。这个东西必须是真实的,有一个东西让你得到了,你才可以主宰嘛。但关键是人生无所得,你不可能从人生得到东西,就像你做梦,你不可能从梦境里得到东西,人生只有一种过程。

所以把有所得的心破坏以后,你主宰的概念就没了,这个是通教的概念。它直接从无所得,所以无所求,无所求,所以无所住。所以它的空观,就是把我见主宰性给破坏。

但是,带有贪爱性的主宰,就不能这样子了。你就要辛苦一点走藏教的方法,无常,所以是苦。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你充满了不安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最后无我故空。这就是这两种操作。

但是它整个目标,就是在消除十二因缘里那个无明。因为你要掌控人生,来生就出现了,就这样子。本来人生是片段的,因为你想主宰,它变成连续了,可怕就在这连续,辗转相续无有止境。所以说,灭色取空,它是断除业力相续的那个我执。

外道的苦行,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跟色身没有关系,问题不在身体。所以外道修苦行,把身体折磨得很痛苦,佛弟子说,你这个车子不走了,你是打牛还是打车呢?你把车子打坏都没有用。现在问题不是说你不吃饭,你就可以把生死给了了,你不吃饭不睡觉,这跟了生死是两码事,问题不在这儿。

所以外道的修学问题在哪里呢?他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的,他找不到生死轮回的根源在哪里,所以他只好就乱修了,盲修瞎练,眼睛闭着乱修。佛陀出世告诉我们,生死的根源来自于我爱执,就这个概念不一样。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所以佛法讲正因缘境,就是说每一件事情,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今天“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你要把它的原因找到。就是说,佛法可没叫你把业力消灭,它要你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带业往生就是说,当这个业力结束时,你不能让下一期的业力启动起来,你要把下一期业力启动,那你就没希望了。就是这个业力到此结束了,虽然有业种子,但是它不能启动,是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讲,业力一点都没有少,但是它不能产生一种相续的功能,它变成片段的业力了,那就没有作用了。

所以,空观的智慧其实不是在消除业力,严格来说是断相续,你把业力的相续破坏了就可以了。

好,我们看下一个,第二题。

【学员】弟子请益师父,师父说阿罗汉有一种是慧解脱阿罗汉,虽然证了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种阿罗汉跟通晓经论的凡夫的区别在哪里?他生前可不可以入灭尽定呢?死后也进入偏空涅槃吗?

【师父】首先我们要把佛法的修行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智慧是正道,从消除业力角度的正道,就是空观的智慧。福德资粮包括什么呢?包括人天的善法,也包括禅定、神通等等,这个都属于福德。

阿罗汉有两种。有一种叫慧解脱,他一生只修智慧,他禅定也不是完全没有,他起码要到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但是从根本禅来说,没有到初禅我们都不承认他有禅定。

慧解脱阿罗汉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本身就没有得到禅定,但这个人智慧很高,他空性智慧操作得非常的熟悉,所以他就在未到地定或者欲界定时就把我见给破坏了,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种,他曾经得过禅定,但是他后来生病了,禅定是有为法,你经常不修,它会退失的。他经常生病卧在床上,没有去修习,没有去复习,这禅定就退失了。两种可能都有,曾经得到后来退失了。

但是烦恼一旦断了以后,烦恼断除跟我们调伏不一样。我们一个净土宗人随时要保持警觉,因为你烦恼是把它压住,调伏住而已。但是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断烦恼以后,这个烦恼就不再活动了,就算他禅定失掉也没关系。所以他这个人就算平常没有神通,他临终照样进入偏空涅槃,只不过他没有禅定,平常就不能入灭尽定。累的时候,他要进入灭尽定休息就不可以,他也会跟我们一样有老病死,但是他没有烦恼活动了,就差在这里。

就是说,从自受用的角度,他跟有禅定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是从利他的角度,你要调伏外道,要摄受众生,这种禅定神通的时候,这个慧解脱的阿罗汉稍微差一点。

不要说阿罗汉,我们菩萨道也是这样。你看菩萨道每个人的成就,自受用就看空性的智慧;但是每个菩萨的资粮力,他的摄受力,那这个就跟福德有关系了,要看他过去生结的善缘怎么样。

但是,你看我们的判教,不管小乘的判教,还是大乘的判教,没有一个人用福报来判教。诸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看初果断见惑,二果慢慢断思惑,这是一种智慧问题。那菩萨更是,菩萨就是中道的智慧,差就差在小乘是空性的智慧,大乘是中道智慧。为什么菩萨的阶位完全看智慧不看福德力呢?你们想想看为什么?

就是说,你的摄受力太大,你一出来讲经就有几万个人听,但是你的智慧薄弱,你的判教就低,因为福德会退失。你今生福报大,来生可能就没有了,所以他会退转,这就不能用福德力來判教。

为什么所有的判教,都不把福报放进去?它只是一个助缘,但是你智慧的胜解是不会退失的,你一旦得到了这种智慧,你就不会退失了。所以有为诸法不能当判教。

《金刚经》讲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圣的排班,他为什么是初地,他为什么是二地,一定以是他所证的真理来做判教的。没有人以有为的福德来判教说,你福报大排前面,没有这回事情。因为那是你一时的生灭,福报是变来变去的。你今生福报大,来生可能福报变小了;第二个他今生福报小,他来生可能就变大了。所以福报是变来变去的,不能当判教,仅供参考。

所以,你看阿罗汉,他有禅定跟没有禅定,菩萨也是有福德资粮跟没有福德资粮的差别,但是我们在整个判教上,不把福报的因素放进去,只看他的正道,不看助道。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好,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他要修到第八地才不会退转,那在还没得到第八地之前,会不会退转?

【师父】那是唯识学的说法,圆教就不是这样,唯识要到八地不动地。其实你说的退转是退到像凡夫这种境界,就是他是一出生就傻傻这种叫退转?

【学员】不是。就是说他有的时候……

【师父】那初地他就不会退转了。不退转,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当然你说他念念要保持中道,那叫八地了,叫念不退。如果说他一出生就不起烦恼,那就不要到八地,初地就可以。

【学员】那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每一期的生命,他会知道吗?还是他一样还有……?

【师父】初地以上就(沒有隔阴之謎,他会知道)——因为初地他就从业报身里面等于是破坏业报身——他转业报身,他有一部分法身的功德了。我们一般人是活在业报身,所以很容易被业力所蒙蔽。

初地人是在业报身里面等于破了一个洞,他证了一分的法身。他在无量无边的业力里面,他有一份清净的光明出现,初地一出生就没有隔阴之迷。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一般初地会来人世间只有一种可能,他的大悲心太重了。大部分的初地都会不断地增上,会到十方佛国土去,他不会来娑婆世界投胎,不太会。因为他到初地,肯定生死业力已经结束了,他可能会亲近十方诸佛,从初地到二地到十地,不断地增上。

但是有一种菩萨是悲心特别重,他一到初地的时候就急急忙忙要回入娑婆,这种人也是有。当然这种初地一定是乘愿再来的,他理论上可以不用来,但他是用愿力来投胎的,乘愿来投胎的。不是像我们前面说的藏通两教,说伏惑润生或者伏习润生,这个是方便说。

好,后面那位同学,请讲。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不断地强调说,智慧是不会退失的,但是经典里,周利槃陀伽他过去生中是一个很好的讲经法师,但是后来不是也像是退失了,所以请师父慈悲开示。谢谢!

【师父】好的,这个智慧如果你达到了胜解,它有一个阶位,唯识叫胜解行地,通教叫干慧地。我们上次有讲过干慧地,就是胜解行地,当时只是说它的干慧地偏重在空性。胜解行地是中道的智慧——即空、即假、即中。

如果你这个智慧达到一种胜解行地,那么这个智慧,可能你一出生的时候会暂时地退失,但是这个人只要听到少许的佛法,就能够激发他过去的善根。其实他也没有退,他的种子还在。为什么?只是他的种子进入睡眠状态,他的种子还是在,它是暂时睡眠。

退就是说,它不像福报从有到没有,这个福报没了,花完了,这个真的是没有了,那得重新修了。但是智慧的退失是说,它从现行位变成种子位,他暂时睡着了,这个人还在,在房间里睡觉,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人消失了。这个人还在,他随时可以醒过来的。当然你说他退也可以,从他相续的功能,他表现不出功能。

像菩提心也是这样啊。智慧跟菩提心这种善根力都不能讲消失了,我们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增上,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佛,你知道为什么吗?本来成佛不是一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对不对?那你今生做一点,结果死掉了,来生做一点,我们从圣道门来说,叫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如果智慧会退,就是你每一期的智慧都归零,那惨了!这样子的话,你修到什么时候呢?是不是?这样子什么叫增上生呢?增上生不是来自福报,是你的善根——今生的菩提心跟空正见比前生进步。

所以什么叫退?就是它从现行位退回种子位,但是种子的数量没有变,就是这个种子睡着了。但是他因为皈依,所以你看修圣道门的人,他一定要怎么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有皈依什么?师,皈依上师。你有没有觉得,他把皈依上师放在前面,有没有?他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的三宝的功德,要靠上师来启发。

就是说,佛陀虽然很伟大,但是佛陀他不能陪着我流转。但是在密宗讲,他们上师可以陪着他流转。也就是说,他的善根必须要有上师来启动,所以他必须要修四加行,第一个上师相应法,他要保证每一生都要遇到上师,从圣道门的角度是这样。就是说我这个种子睡觉了,没关系,我只要跟上师结缘,我遇到上师,上师他有方便力,他会把我的善根启动起来。善根一启动起来,光明一出来,你的烦恼黑暗就相对轻薄。然后他觉悟以后,会慢慢慢慢地再增上。增上以后,他来生一开始又隔阴之迷,但是又遇到上师,又启发起来,所以他会不断地进步,叫增上生。总有一天太阳出来,黑暗就消失了。

所以善根可以累积,这叫金刚种子,“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它不会退,不会消失掉。比如说,我们今天学天台《教观纲宗》,你如果懂了以后,你没有复习,时间久了可能会退,但是你有听过《教观纲宗》跟一些人没有听过,那完全不一样。你来生再来的时候,你的善根跟他就不一样了,那就不一样了。

智慧的东西很奇妙。你曾经听懂过,这个东西对你来说,就永远都有意义了。你曾经听懂过,曾经懂过一次就好,这智慧的可贵在这里!福报完全不一样,你可能前生是一个天王,你来生会退到变成乞丐,这福报是完全消失掉,它会退得一干二净,福报是这样子。

但是智慧不是这样子。这个道理你曾经理解过,后来你忘失了,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失掉,你到哪里去,它就陪着你。只是你用什么因缘把它启动起来。那就看你的因缘了。但是这个种子不会消失掉,关键你要懂,你背名相没有用,你要文以载道,你要把文字相里那个道理把它体验出来。

“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就像蕅益大师说,你曾经懂过这个道理,就像你的肠胃吃了金刚以后,肠胃没办法把金刚消化掉了,这个金刚就永远陪着你了,你到天上它陪你到天上,你到人间它陪你到人间,你到净土它陪你到净土去。但是你要成就胜解,要真正地理解,背文字没有用。

好,有没有问题?就是这个智慧的善根是不退的。

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学员】请问师父!古人为何说未学佛前是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其中意义为何?

【师父】我想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是把修行分成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信仰式的修学。他就是相信业果,皈依三宝,从深信业果起增上惭愧,断恶修善,但是他内心的本质没有变,他想要主宰人生,想要去攀缘人生快乐的东西,完全原封不动,他只是把罪业加以稀释,这种人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这个非常关键,这对净土宗也非常关键。就是他开始修空性的智慧了,他从假入空了,开始在改造他的思考模式了,他从一种颠倒想的苦集的流转的思考模式,开始转成一种灭道的还灭的思考模式了,他的思考模式改变了。

他以前认为快乐的,现在可能认为痛苦了;他以前认为清净的,现在可能认为是丑陋的;以前认为是常的,现在认为是无常的;以前认为是可以主宰的,现在认为这种东西是不能主宰的。他的思考模式已经往觉悟的方向去思考了,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对他过去的一些思考开始否定了——自我否定,而这个否定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你学佛以后一路以来都是在肯定你自己的,可能你的修行档次不高,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一个大死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又见山是山了,这个时候从空性转成大悲心了,从空出假,他又回到现实生活了。你表面看他也是跟着你吃饭睡觉,但是他不是用攀缘心,他是用大悲心,用愿力,就是不一样。

我们学佛,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学佛,有所谓黄金十年,成败就在十年而已。什么叫黄金十年呢?刚开始学佛的五年,这个五年很重要,在打基础;最后就是临终前五年,人生的收尾。你只要把这个十年操作好,你就成功了,其实成败就看这十年而已,叫黄金十年。

你学佛五年,你如果什么都不学,可能你今生就不吉祥了。你说:“为什么呢?我还年轻。”因为你五年不学佛法的知见,你自己的妄想会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出来,然后这一套用佛法的正见去观察,叫作似是而非,最可怕!你说他懂,他又没真懂;你说他不懂,他又好像懂,这种最糟糕了!

因为你如果是一张白纸,可以,你会很谦卑地重新塑造。但是他悬在半空,你教他的时候,他说:欸,我什么都懂了。但是你听他讲话,又似是而非。然后这辈子就这样子,就似是而非了,就这样过去了,含糊笼统。

那么,你对人生没有看清楚,你的知见错误,你的操作就失误了,这很正常。你没有真懂的时候,你操作起来就含糊笼统,你这辈子就永远在似是而非,你的理解也似是而非,修行也似是而非,什么东西都似是而非,所以这辈子就糊里糊涂,就只跟三宝结个善缘。

为什么前面五年是黄金五年呢?因为你这时建立一个新的思考模式。所以这种一开始不学习,到最后自己想出一套方法,这种人是最难度的。我们做法师,知道这种人是最难度的,比什么都不懂的人更难度。所以这五年大概就决定他一生的大概走向,他大概是走向什么道路了。

最后五年为什么重要呢?就是你要做好收尾。我不太相信一个人忙了一生,临终时说放下就放下,说实在话,我不太相信。你难道不需要一些准备吗?没有需要一个过渡吗?你难道不要一个收心的阶段吗?我真的不大相信。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其实你只要掌握黄金十年你就成功了。前面五年把你怎么达到临终的正念搞清楚。现在很多净土宗的人,还活在一种盲点,他一直认为临终的正念,就是把佛号念好。临终是一个乱心位,其实没有一个人临终会把佛号念好,除非你证得念佛三昧。

净土宗的往生不是把佛号念好,是要心不颠倒。你把佛号念好,你目标就定错了。一个人目标定错,你就惨了!你一辈子就走错方向了,你这个是错认消息,你所有的努力方向,全部的指标都错了,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净土宗有的人他不明白道理,他不知道。

净土宗还有一个问题——不学教理的,就喜欢看一些成功的案例,感应的。其实成功不能复制,我跟你讲,他的成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试试看,他是这样子搞,他三年成功了,你搞十年不会成功,你试试看。因为每一个人过程不一样嘛,他的无量的生命,你走过吗?你没有!

每一个人修行通通是个案,你应该看别人失败的例子。其实失败都差不多,失败可供参考。我们看别人成功的例子,这个是错的。他成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成功不可复制,因为诸法因缘生。

其实,我更在乎一个人他为什么没有往生,他为什么失败。因为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