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奉先别浪!军师我带不动啊 牧案

90. 番外2:长恨歌(三)[番外]

小说:

奉先别浪!军师我带不动啊

作者:

牧案

分类:

古典言情

那一声“反了”像一柄巨锤,悍然砸碎了长安城那层用金粉与丝绸糊成的脆弱伪装。

起初并没有多少人敢相信。

这太荒诞了。就像有人说天会从西边塌下来,渭水将会倒流。

安禄山?那个在圣人面前憨态可掬、自称只会跳胡旋舞的胖子?那个被贵妃认为义子、身兼三镇节度使、荣宠已极的国之柱石?他有什么理由要反?他又怎么敢反?

然而,当第一份来自东都洛阳的八百里加急军报送入皇城时,最初的讥笑与不信便迅速地化作了无声的恐惧。

洛阳陷落了。

守将开门出降,叛军兵不血刃。那座足以与长安并称的神都在短短数日之内便换上了安氏的旗幡。

恐慌如同一场无形的瘟疫,比风雪蔓延得更快。

朱雀大街上那些贩卖着奇珍异宝的胡商,在一夜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荡荡的店铺和一地狼藉。坊市的大门在白天也紧紧关闭,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空旷而寂静,只有巡街武侯那愈发急促的脚步声在坊墙之间回荡。往日里那些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朝臣此刻都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个闭门谢客。一辆辆看似寻常的马车在深夜悄无声息地从各个府邸的后门驶出,载着金银细软与家眷,向着不知名的远方仓皇逃离。

长安依旧是那座长安,琼楼玉宇,巍峨如故。可城中的魂魄却已经被抽走了。它成了一座巨大而华美的陵寝,所有人都成了为这场盛世陪葬的活俑,在墓穴彻底封死之前做着最后徒劳的挣扎。

沈惟的兄长沈珩已经有数月未曾归家了。他作为吏部官员,被困在了那座同样陷入了瘫痪与恐慌的皇城之内。偶尔有下人从外面带回一些零星的消息。

“……听说哥舒翰大将军在潼关中了叛军的奸计,兵败被俘了!”

“……潼关失守了!叛军的前锋最多三日便可兵临城下!”

“……圣人……圣人要在宫中自焚殉国!”

每一个消息都像一把盐,撒在这座城池早已血肉模糊的伤口上。

沈珩终于回来了。他像是老了十岁,官帽歪斜,朝服上满是泥泞,那张总是带着江南士族特有风雅的脸上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他一进门便屏退了所有下人,将自己和沈惟关在了书房里。

“惟儿,”他抓住沈惟冰冷的手,那双总是保养得宜的手此刻却在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完了……全完了。”

“圣人……决定西狩。往蜀中去。”沈珩的声音嘶哑,“今夜子时,车驾便会从延秋门出城。府中上下,立刻收拾行囊,只带金银与贴身衣物,一刻钟后,我们在后门汇合,随扈驾一同出逃!”

蜀中。

听到这两个字,沈惟的瞳孔猛地一缩。他知道那条路。从长安西去,经扶风,过陈仓,入蜀道。那是一条崎岖、漫长,也充满了未知凶险的逃亡之路。

“兄长,”沈惟反手握住了沈珩的手,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我们不能跟着去。”

沈珩愣住了。“你说什么?不跟着圣驾,难道留在这里等死吗?!”

“跟着才是死路。”沈惟看着兄长那双因恐惧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六军将士早已怨声载道。他们将潼关失守之过,尽数归于杨相国。此去蜀中路途遥远,粮草不济,一旦军心有变,必生哗变!届时,玉石俱焚,我等皆是池鱼!”

“你……你这是臆测!”沈珩的声音都在发颤。

“这不是臆测。”沈惟的声音里带着宿命般的疲惫,“这是……必然。”

他松开了手,缓缓地从怀中取出了那份早已被他摩挲得边角起毛的奏疏底稿。他没有再解释,只是将那份底稿,轻轻地放在了兄长的面前。

沈珩看着那份他曾嗤之以鼻的“书生妄言”,看着上面那条从范阳一路南下的朱砂线。他缓缓地坐倒在席上,目光呆滞。

“那……那我们该去哪里?”

“兄长出城之后,不必西行,折向东南,去山南道。”沈惟早已为家人想好了退路,“那里山高路险,叛军主力必不会至。且家族在襄阳尚有故旧田产,足以安身。待风波平定,再做计较。”

“那你呢?”沈珩猛地抬起头,“你不与我们一起走?”

沈惟摇了摇头。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望向了西方那片被暮色与风雪笼罩的无尽远方。

“我……还有一件事要做。”

……

与此同时,在河东道的上党郡,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大营中,一场暴雪正席卷着连绵的营帐。

“潼关没了!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听说一战就没了!”

“完了,这下长安城门户大开,安禄山那头肥猪怕是已经坐上龙椅了!”

“郭帅已经下令,要尽起大军,南下勤王,也不知还来不来得及……”

郭烈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只是沉默地坐在一旁,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映着跳动的火光,却比帐外的风雪还要冰冷。

他来朔方已经快半年了。

他遵从了那个书生的指引,一路北上,凭着一身悍勇投入了郭子仪麾下。在这里,他那身无处安放的武力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被人当成“狼奴”的桀骜骑兵,而是朔方军中最锋利的一把尖刀。郭子仪看中了他的勇武,破格提拔他为游骑都尉,让他带领一支百人骑兵,专事冲阵与突袭。

在与叛军的数次交锋中,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狼,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杀人,如何用最简洁的动作撕开敌人的阵线。朔方军的同袍敬畏他,叛军的敌人则恐惧他。

可只有郭烈自己知道,他那颗被包裹在坚硬躯壳里的心,从未有过片刻的安宁。

他越是杀戮,越是感到空虚。他越是获得功勋,越是感到迷茫。他时常会在深夜惊醒,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战场上的血肉横飞,而是长安城里那个凭窗而立的清瘦身影,和他那双仿佛承载了千钧哀愁的眼睛。

是他让自己来的。是他告诉自己,这里有方向。

可现在,方向又是什么?

当“圣驾西狩”这四个字钻入他的耳朵时,郭烈意外地感到了恐慌。

圣驾在逃。

那个书生……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沈惟,是集贤殿的校书郎,是随行的文官。

他一定在那支前途未卜的逃亡队伍里!

郭烈猛地站起身。方才还在高谈阔论的同袍们瞬间噤声,不解地看着他。

他没有理会任何人,径直抓起长槊,掀开帐帘,冲入了外面的风雪之中。

“郭都尉!你要去哪儿?郭帅马上要议事了!”

身后传来同袍的呼喊,但他充耳不闻。他大步流星地走向马厩,解开自己那匹战马的缰绳,翻身而上。没有鞍鞯,没有粮草,只有一人,一马,一槊。

他知道,这是临阵脱逃,是死罪。

他知道,郭子仪的南下勤王之师,是天下大势所向,是所谓的正道。

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天下,正道,功名,大义……在这一刻都变得无足轻重。他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一个简单到近乎疯狂的念头。

他要去找到他。

在六军崩溃、叛军围堵的绝境里,找到那个可能随时都会像风中残烛一样熄灭的灯火。

他双腿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发出一声长嘶,化作一道黑色的闪电,冲破了连营的栅栏,义无反顾地向着西南方那片死亡之地,狂奔而去。

……

马嵬坡。

当杨国忠的头颅被挑在长枪上示众时,积蓄已久的兵变达到了第一个顶点。但这并不能平息士卒们的怒火,反而点燃了他们更深的恐惧——他们已经杀了宰相,没有退路了。于是,更加疯狂的念头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国忠谋反,贵妃岂能无罪!”

“杀了杨玉环,以清君侧!”

震天的呐喊声包围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