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温柔地驱散了最后一抹夜色,将明亮的光芒洒向室内,清晰地照亮了工作台上并置的古今智慧。那几页脆弱的古籍残章,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沉淀,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智慧;而平板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数学模型,则闪烁着现代科技的光芒,展示着精准与逻辑的力量。这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却在此刻共同构成了一种奇异而深刻的和谐,仿佛时间的长河在此交汇,古老的思想与现代的理性在此对话,彼此映照,相得益彰。
陈砚清的思绪以前所未有、近乎极限的速度高速运转起来,脑海中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古籍中那些晦涩而古老的描述,此刻竟如同一把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插入了那些他曾反复推敲却始终未能解开的谜题锁芯之中。以往仅靠数据和逻辑难以完全突破的理解屏障,在这一刻层层瓦解。
他的手指几乎是在本能地驱动下飞快移动,时而划过平板屏幕调取资料与图表,时而又转向白板奋笔疾书。他将古老玄学体系中那些抽象而隐秘的概念——诸如“气运”、“阴阳交感”、“五行生克”等,逐一拆解、归类,并以严密的科学语言进行转换和对应。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是在翻译,更像是在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思维桥梁,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能够以现代人可理解、可验证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幽墟之气’,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定信息特征的、能引发心灵熵增的‘场’或‘能量模式’。”
“‘蚀人神光’,精准描述了其对个体意识活性、创造力等高阶心理功能的定向破坏。”
“‘绝其生意’,则对应了其对生命动力、希望感等核心生存本能的湮灭效应。”
“而‘尤喜侵染心有所执、情有所钟之士’,这并非偶然!”陈砚清的声音带着发现核心机密的激动,“这印证了我的‘定向引流’假说!因为‘执念’与‘情感’正是构成个体‘心灵秩序’最坚固的梁柱,摧毁它们,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熵增收益’!”
他猛地转向林凡,眼神灼灼:“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模糊的‘邪恶组织’。它是一个掌握了某种特定‘心灵熵增’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系统性地进行‘存在性破坏’与‘能量汲取’的……反生命体系!”
这个定义虽然显得冰冷而残酷,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无比精准。它不仅描述了“虚无之种”的核心理念,更将其从一个仅停留在哲学信奉者层面的抽象概念,提升为一种具备明确技术路径和鲜明生存方式的可怕实体。这种提升使得“虚无之种”不再局限于理论或信仰的范畴,而是成为了现实中具有威胁性的存在,其运作方式和影响力变得更加具体而清晰。
林凡静静地听着那一连串令人头皮发麻、逻辑缜密的分析,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他在脑海中反复咀嚼这些突如其来的信息,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白板上那些密密麻麻、如天书般复杂的公式,随后又缓缓移回桌上那几页纸质泛黄、边缘破损的残章。经过一番沉思,他终于抬起头,迎上陈砚清的目光,嘴角扯出一抹苦笑,那笑容里既有面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又带着一丝终于解开谜团的豁然与领悟。
“所以,费了这么多口舌,引了无数经典,堆砌了这么多繁杂的公式,”他微微摇头,无奈地摊开双手,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与疲惫,“说到底,这帮人忙前忙后、故弄玄虚,搞出这么一大堆事情,目的不就只有一个吗?——无非就是绞尽脑汁,用尽手段,非要让整座城市的人,都陷入一种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烦躁之中?”
陈砚清:“……”
林凡仿佛没看到对方那一瞬间的语塞,自顾自地继续,语气越来越肯定,像是在给一个棘手的病例最终定性:“而且不是一般的心烦,是那种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没劲,觉得活着都累的——高级版、究极进化版的心烦意乱!它们靠制造和放大这种‘病’来过活,对吧?”
他缓步踱至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目光专注地落在陈砚清先前写下的那行字上。他微微倾身,伸出一根手指,在那行醒目的文字下方轻轻点了两下。那正是陈砚清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核心结论——“对心灵秩序的定向破坏”。这个动作既像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又仿佛在邀请在场的所有人共同审视这个极具分量的判断。
“什么熵增,什么秩序破坏,太拗口了。”林凡下了结论,“以后咱们内部,就叫它——‘全城心烦意乱病’!简单,直接,一听就知道是咋回事!”
“全城……心烦意乱病……”陈砚清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这个过于直白、甚至有些粗俗的称呼。他的理性思维本能地排斥这种不严谨的命名方式。但,一种奇异的共鸣感击中了他。这个称呼,剥离了所有复杂的外衣,直指本质,并且……异常生动。它瞬间将那个高高在上的、近乎形而上的恐怖概念,拉低到了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对抗的“疾病”层面。
“……虽然缺乏学术严谨性,”陈砚清推了推眼镜,最终艰难地认可,“但作为行动代号,它具有极高的传播效率和认知准确性。我……同意。”
“这就对了嘛,早该这样想了!”林凡满意地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语气中也带着几分轻松,“治病救人,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总比整天琢磨着对抗那些虚无缥缈的‘反生命体系’要靠谱得多,也更贴近我们能够把握的现实。”
理论的飞跃,在此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落地。这场思维的火花,在漫长的探索与积累之后,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实践支点。“情绪熵增理论”构成了它的核心骨架与内在肌理,逻辑严密,结构精妙,深入揭示了人类情绪波动与能量耗散的普遍规律;而“全城心烦意乱病”则赋予了它鲜活的灵魂与具象的面容,以直白而有力的方式,将抽象理论映射进每个人的日常感知之中,既易于理解,又直击人心。
理论的确立,迅速而深刻地反哺了实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使实际操作在科学框架的指引下更加系统、高效。
陈砚清在完成了对现有理论体系的深入完善与系统性梳理后,迅速启动了针对“守望者网络”部署的全面优化工作。他细致分析了前期部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最新理论框架,逐步调整了网络节点的布局与响应机制,以确保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响应。
“既然它们的目标是瓦解‘意义感’和‘联结’,”他对着布防图分析,“那么,我们网络的核心功能,就不能仅仅是预警和疏散,更应该是主动锚定‘意义’与强化‘联结’。”
他仔细调整了各个节点的具体分布位置,让拥有稳定家庭关系和情感支持的王先生一家,安排在可能聚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