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林凡感觉自已的灵魂像是被扔进洗衣机里高速旋转后又狠狠甩干,只剩下疲惫和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画室内那粘稠的疯狂气息虽然因刚才的反击被削弱,但依旧如同污浊的浓雾般弥漫不散,深处杜允那窸窣的呓语更像是指甲刮擦着神经。
陈砚清半蹲在他身边,手中的探测器发出规律的嘀嗒声,屏幕上的数据流平稳了许多,但代表核心污染区的指标依旧触目惊心。
“反向冲击的余波已平息。你的意识海受到轻度污染,主要表现为感知敏感度暂时性增高和情绪调节功能轻微紊乱。‘守心佩’能量储备下降至40%,需要时间恢复。”他冷静地汇报着情况,如同一位尽职的战地医生,“防护服过载,部分‘情绪惰性’纤维出现熔断,需后续修复。”
林凡摆了摆手,连说话的力气都懒得耗费。他闭上眼睛,内视那片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心象。原本清晰的世界此刻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不断变幻的油彩,那是残留的色彩污染在试图渗透,耳边也仿佛有极细微的、扭曲的呓语在回响。他只能依靠“守心佩”那微弱却坚定的余温,以及自身顽强的意志,一点点将这些污秽逼出、净化。
“但是,”陈砚清的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研究者的兴奋(如果那种极其平稳的语调能称之为兴奋的话),“我们获得了关键数据。”
他将平板屏幕转向林凡。上面不再是杂乱的能量波形,而是一个初步构建出的、基于林凡之前描述的简化色彩能量模型。模型以杜允的意识核心为原点,周围环绕着代表不同情绪特质的色块区域,并标注了林凡提供的粗略参数——【尖锐黄:高活跃/高攻击】、【猩红:高流动/中侵蚀】、【蓝紫:低流动/高污染】、【核心混合区:极限混乱】。
“根据你提供的参数和刚才反击时的能量反馈,我初步模拟了这片‘色彩污染’的能量结构。”陈砚清指向模型中的连接线,“不同‘色彩’之间通过特定的能量节点链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污染网络。刚才的干扰,正是破坏了‘尖锐黄’与‘蓝紫’之间的关键节点,导致其内部崩溃。”
林凡看着屏幕上那个将自已痛苦感知抽象化的模型,心情复杂。一方面,他厌恶这种将活生生的痛苦变成冰冷数据的感觉;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翻译”,让他们找到了反击的突破口。
“所以……接下来怎么办?”林凡的声音依旧沙哑,“照着这个模型,一个个节点去戳破?”
“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操作极其复杂且危险。”陈砚清否定了这个简单的想法,“首先,我们无法确定所有关键节点的位置和特性。其次,强行破坏节点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甚至加速对杜允意识的吞噬。我们需要一种更精细、更具引导性的方法。”
他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既然这片‘污染’的本质是扭曲的‘创作灵感’与情绪,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引入一个‘校正信号’。”
“校正信号?”林凡不解。
“一个强大的、稳定的、与当前疯狂频谱截然相反的‘情绪色彩’。”陈砚清解释道,“利用其共鸣特性,中和或驱散特定的污染色彩,引导混乱的能量流向趋于平稳,为杜允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创造复苏的空间。”
林凡明白了。这就像是在一池被染得乌黑的浑水中,滴入一滴极其纯净的、强大的原色,利用色彩学的原理,去中和、覆盖,或者至少是划出一片净土。
“可是,去哪里找这么强大的‘校正信号’?”林凡皱眉,“而且,怎么保证我们引入的‘颜色’,不会和那些疯子颜色打起架,把事情搞得更糟?”
“源点,可以是你。”陈砚清的目光落在林凡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他胸前的“守心佩”上,“‘守心佩’所承载的‘定’之情绪,其色彩表征在我的模型中,倾向于一种极其稳定、包容的‘微光白’或‘温润玉色’。这种色彩情绪,对于中和狂暴的‘尖锐黄’、安抚流淌的‘猩红’、乃至净化沉滞的‘蓝紫’,理论上都具备潜在的正面干涉作用。”
林凡下意识地握紧了胸前的玉佩。让它去对抗那片疯狂的色彩海洋?
“至于如何避免冲突,”陈砚清继续道,“需要你的精准操控。你不能像之前那样被动防御,或者粗暴地释放能量。你需要根据我的模型指引,将‘守心佩’的力量,塑造成特定的‘色彩滤镜’或‘引导光束’,针对性地作用于污染网络的不同区域。这需要你对我提供的‘色彩参数’和节点位置,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应。”
林凡听懂了。他这块“人肉光谱仪”,现在还要兼职“人肉色彩校正仪”和“精准能量引导器”。任务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他看着屏幕上那个冰冷的模型,又感知了一下画室深处那片依旧躁动的疯狂,最后目光落在陈砚清那充满信任(或者说,是对数据模型信任)的脸上。
“……我试试。”他没有别的选择。杜允等不起,那片色彩污染也不会自行消散。
接下来的时间,成了临战前的高强度“预习”和“协同演练”。
陈砚清根据现有数据,不断优化着他的色彩能量模型,推测出几个最可能存在的关键节点和能量流动的薄弱环节,并将这些位置和对应的“目标色彩”(需要中和或驱散的污染色)信息,通过一种简化的、类似坐标和指令的方式,传递给林凡。
而林凡则盘膝坐在地上,摒弃杂念,全力恢复精神,同时反复在自已的心象中,模拟催动“守心佩”的力量,尝试将其从一股浑厚的“安定感”,塑造成更精细的“微光光束”。他想象着用这道光束,去“涂抹”那些疯狂的色块,去“梳理”混乱的能量流。
这个过程比单纯的感知或防御要困难得多。这要求他将感性的共鸣力,提升到一种近乎“意念塑形”的微观操控层面。好几次,他凝聚的光束要么过于分散,要么属性偏差,不仅没能模拟出效果,反而引动了心象中残留污染的躁动,让他一阵头晕目眩。
陈砚清则在一旁紧密监控着他的生理数据和周围能量环境的变化,及时给出调整建议:“能量输出聚焦度不足,分散率高于预期15%。”“尝试将‘微光’属性偏向‘冷调’,针对‘尖锐黄’的亢奋。”“注意‘猩红’区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