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观察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将那片属于王工的、粘稠而尖锐的焦虑暂时隔绝。林凡几乎是拖着脚步回到陈砚清的办公室,将自己摔进那把硬邦邦的椅子,感觉比连续修复三件高难度的青铜器还要疲惫。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耗,更是一种……被强行浸染后的不适。
陈砚清则径直走向那块巨大的白板,拿起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开始将他刚才记录的、林凡那些充满比喻的“感知报告”,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问题模型”。他的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一个外科医生在绘制手术图谱。
林凡看着白板上逐渐成型的、由“认知毛线团”、“焦虑警报”、“存在性失控”、“绿色运行标识”等关键词构成的复杂网络,感觉极其怪异。那个在沙发上痛苦颤抖的活生生的人,在这里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冰冷的“组件”。
“所以呢?”林凡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烦躁,“知道了这些‘毛线团’和‘下坠感’,然后怎么办?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先生,你的心理地基塌了,请节哀’?”
陈砚清手中的笔顿了顿,转过身,平静地看着林凡:“诊断是为了治疗。你的感知提供了精准的‘病灶’定位。现在,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问题,设计干预方案,或者说……‘Debug’方案。”
“Debug?”林凡挑眉。
“类比于软件故障排除。”陈砚清用笔尖点了点白板上的“认知毛线团”,“他的思维逻辑陷入死循环,信息过载,需要清理缓存,优化流程。”
他拿起蓝色的笔,在“认知毛线团”旁边写下:
【干预策略一:信息断舍离与任务拆解】
·物理隔离:建议其申请短期离线工作,强制减少信息输入。
·清单化:将模糊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待办事项清单,降低决策难度。
·微任务:设置极小的、必然能完成的日常任务(如“倒一杯水”、“整理桌面一件物品”),重建对生活的控制感。
接着,他换上红色的笔,指向“焦虑警报”:
【干预策略二:认知重构与生理调节】
·正念呼吸:在焦虑峰值时,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中断恶性循环。
·现实检验:引导其用具体事实,挑战脑海中灾难化的想象(如“项目失败是否真的等于世界末日?”)。
·渐进式肌肉放松:通过身体放松,反向降低生理唤醒水平。
最后,他的笔尖落在最核心的“存在性失控”与那微弱的“绿色运行标识”上,用了黑色的笔:
【干预策略三:重建自我效能感与意义锚点】
·回溯成功体验:引导其回忆并详细描述过去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激活那个‘绿色的运行标识’。
·价值重估:帮助其将自我价值从单一的“工作表现”中剥离,连接到更广泛的层面(如“作为朋友/儿子/爱好者的价值”)。
·小步正向反馈:确保其在执行“微任务”和“清单”时,能持续获得微小的成功体验,逐步累积自信。
林凡听着他条分缕析地阐述,不得不承认,这块“砚台”的逻辑确实严密得像一套精密的算法。但……
“你说得都对,”林凡叹了口气,揉了揉依旧发胀的太阳穴,“但怎么让他配合?他现在那个状态,听得进这些大道理吗?我怕我走过去,还没开口,他脑子里那些‘红色警报’就先把我给‘防火墙’拦截了。”
“所以,需要你的配合,以及一个合适的‘媒介’。”陈砚清走向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金属U盘,上面印着某个早已倒闭的科技公司的logo,“这是王工大学时期第一个成功项目的备份载体,对他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以‘数据恢复与载体保养’为由,由你出面进行接触。”
林凡接过那个冰冷的U盘,指尖立刻传来一丝微弱的、属于多年前那个年轻程序员的、充满兴奋与成就感的余温。这感觉与他刚才感知到的混乱痛苦截然不同,让他心中一动。
“在‘修复’过程中,”陈砚清继续部署,“你可以自然地进行感知,尝试引导他的情绪,将我的‘Debug方案’潜移默化地融入交流。而我,会在外围提供‘技术支援’,并通过设备监测他的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林凡看着手心里的U盘,又看了看白板上那套清晰的“修复蓝图”,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拒绝。他沉默了几秒,认命似的吁出一口气。
“……行吧。”他站起身,扯了扯身上那件别扭的白大褂,“就当是……一次特殊的‘文物修复’了。”
他拿着U盘,走向观察室。在门口,他停下脚步,做了几次深呼吸,试图将脑海中那些属于王工的混乱噪音暂时屏蔽。那点来自U盘的、微弱的成就感,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凭依。
门,被轻轻推开。
……
观察室内,王工依旧蜷在沙发里,对林凡的进入毫无反应,只是搓揉手指的动作更快了些。
林凡没有立刻靠近,而是拉过一张椅子,在稍远的地方坐下,尽量让自己的存在显得不具有威胁性。他拿出那个U盘,放在手心,并没有急于递过去,而是用一种平和的、类似于对老主顾介绍物件的语气开口:
“方先生(王工化名)?我是林师傅,受委托来看一下你这个U盘。听说里面存着很重要的资料?”
王工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下,浑浊的目光扫过林凡手中的U盘,又迅速移开,喉咙里发出含糊的咕哝,像是在抵抗什么。
林凡耐心等待着,指尖感受着U盘传来的、稳定的积极情绪,同时小心地避开了直接感知王工本身那团狂暴的“乱码”。他就像在修复一件极其脆弱的釉上彩瓷,不能直接触碰画面,只能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器物本身的气息来感受。
过了一会儿,王工似乎确认了林凡没有 immediate threat (即时威胁),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了一丝。
林凡这才将U盘轻轻放在两人之间的茶几上:“介意我看看吗?或许能帮你把里面的数据导出来,做个备份。老物件了,里面的存储单元可能不太稳定。”
王工没有点头,但也没有反对。
林凡拿起U盘,假装仔细端详,实则将感知缓缓渗透进去。那股属于年轻时代的、干净的成就感和热情,更加清晰了。他斟酌着词语,尝试将陈砚清的方案,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出来。
“这U盘,”林凡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王工听,“保存得还行,就是外壳有点旧了,接口好像也有些氧化……不过没关系,清理一下,应该就能读出来。” (对应:信息断舍离/物理隔离)
他注意到王工搓揉的手指慢了一点。
“里面的数据……”林凡闭眼感知了一下,“嗯,结构还挺清晰的,就是文件有点多,堆在一起了。要是能分个类,打个包,列个清单,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对应:清单化)
王工的呼吸似乎顺畅了一丝。
林凡放下U盘,看向王工,语气轻松:“小活儿,不难。今天就能帮你把数据读出来备份好。要不,咱们先从确认一下里面最重要的文件是哪个开始?” (对应:微任务/重建控制感)
这是一个极其微小、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王工愣了一下,涣散的目光似乎凝聚了零点几秒,嘴唇翕动了几下,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启航’……文件夹……”
“好,‘启航’文件夹。”林凡立刻重复,给予明确的确认,“第一个目标明确了。”
就在这时,王工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身体又猛地绷紧,脸上掠过一丝恐慌:“……不行……还有BUG……没改完…… deadline……”
“红色警报”再次亮起!
林凡立刻感受到那熟悉的、尖锐的焦虑感如同针一般刺来。他稳住心神,没有跟着紧张,反而用一种更舒缓的语气,引向陈砚清的第二套方案:
“BUG嘛,总会有的。不急。有时候盯着屏幕太久,反而看不清楚。试试站起来,走到窗边,深呼吸几下,让脑子歇口气?说不定回来就找到思路了。” (对应:生理调节/正念呼吸)
王工茫然地看着他,没动。
林凡也不催促,自己先示范性地做了个深长的呼吸,然后看向王工:“或者,你想想,上次遇到比这还麻烦的BUG,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对应:回溯成功体验/激活绿色运行标识)
王工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似乎在记忆碎片中搜寻。过了几秒,他极其缓慢地、几乎微不可查地……点了一下头。
有效!
林凡心中一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