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心灵守护指南 云栖耕读

13. 铸心为甲

小说:

心灵守护指南

作者:

云栖耕读

分类:

现代言情

苏晚留下的那张素雅名片,像一片无形的阴云,笼罩在文玩店上空。店内依旧弥漫着茶香和木料的气息,但那份属于林凡的、修复师独有的宁静,已被彻底打破。

陈砚清没有离开。他坐在工作台对面,平板电脑屏幕上流动着复杂的数据流,是对“目标O(苏晚)”的初步行为分析模型。他的眉头微蹙,显然,这个新出现的“异常个体”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解析难度。

“行为模式高度程式化,微表情缺失率高达98.7%,生理参数(心率、呼吸、皮电)稳定得如同设定好的机器。”陈砚清陈述着冷冰冰的数据,指尖轻点屏幕,“这与已知的‘虚无之种’通过放大负面情绪进行侵蚀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更像是一种……彻底的‘情感剥离’与‘逻辑覆写’。”

林凡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他回想起苏晚那完美却空洞的笑容,那种“空转八音盒”的感觉再次萦绕心头。

“情感剥离……”林凡重复着这个词,感到一阵寒意,“如果‘虚无之种’是用痛苦和疯狂来污染,那这个……是不是就是用‘什么都没有’来吞噬?”

“逻辑上成立。”陈砚清抬起头,目光锐利,“强烈的负面情绪如同洪水冲击堤坝,固然危险,但目标明确,可防可导。而这种‘情感真空’,则如同堤坝本身的缓慢沙化,无声无息,却能从根本上瓦解防御。你的共情能力,本质是建立在对情绪‘有’的感知上。面对‘无’,你的感知可能会失去锚点,甚至被反向抽取。”

林凡的心沉了下去。陈砚清的分析,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内心深处那份模糊的不安。他的能力,在面对一片真正的“虚无”时,会不会像失去摩擦力的车轮,空转着坠入深渊?

“所以,那个‘心灵防具’……”林凡看向陈砚清,眼神里带着寻求答案的迫切。

陈砚清推了推眼镜,将平板电脑转向林凡,上面显示着几类材料的分子结构图和能量波动模拟图。“基于你之前关于‘情绪惰性’的假设,以及我对店内部分器物能量残留的初步扫描数据,我筛选出了几个可能的方向。”

他指向第一种,一种密度极高的深色玉石图谱:“比如墨玉,结构致密,能量传导性极低,对情绪残留的吸附性微弱,理论上可以起到‘绝缘’作用。但缺点是,它也可能隔绝你对外界必要信息的感知,如同蒙上双眼。”

接着,他指向第二种,一种经历过高温煅烧的特殊陶瓷:“高温淬炼使其内部结构趋于稳定,孔隙率极低,如同一个光滑的容器,难以附着情绪。但同样,它本身不提供额外的‘稳定’支持。”

最后,他的手指停留在第三种材料上——一块看起来平平无奇、木质纹理却异常细密均匀的暗红色木料。“这是你收藏的那块‘降真香’木心。数据显示,它并非‘惰性’,相反,它长期承载着一种极其微弱、但异常平稳祥和的‘定’之情绪。这种稳定感,并非拒绝外界,而是以其自身的‘不变’,来应对外界的‘万变’。”

林凡看着那块降真香木心,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块木头是他多年前偶然所得,香气几乎散尽,他只觉其木质特殊,手感温润,便留了下来,偶尔心烦时摩挲片刻,确能感到一丝奇异的宁定。他没想到陈砚清的设备连这个都能量化出来。

“你的意思是……‘绝缘’和‘容器’或许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压舱石’?”林凡若有所悟。

“精确的比喻。”陈砚清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对抗‘真空’,最好的方法不是建造更厚的墙壁,而是在内部拥有一个足够沉重的、无法被抽离的‘核心’。这块降真香木心承载的‘定’,或许就是我们需要的那种‘核心’。”

思路明确了。但如何将一块木头,变成能够随身携带、抵御“情绪真空”的“心灵防具”?

林凡陷入了沉思。他修复过无数器物,深知“形”与“神”的关系。一件器物的形态,往往影响着它所能承载的“气”与“意”。随便将木心戴在身上,恐怕效果有限。

他起身在店里踱步,目光扫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老物件。最终,他的视线停留在工作台一角,一块未经雕琢的、皮色沉厚的和田玉籽料上。玉,石之美者,素有敛神定气之说。其温润内敛的特质,与降真香木心的“定”似乎有相通之处。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或许……我们可以‘复合’一下。”林凡走回工作台,拿起那块降真香木心和和田玉籽料,“以玉为壳,收敛光华,护持内在;以木为心,提供恒定之‘锚’。将它们结合在一起,雕琢成一件……‘佩’。”

“佩?”陈砚清对这个古老的词汇似乎很感兴趣。

“古人佩玉,不仅是装饰,也为了提醒自己端正言行,守持内心。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林凡解释道,手指感受着玉石的光滑与木心的温润,“我们做的这件‘佩’,目的更直接——就是要在面对那片‘虚无’时,为我们自己,守持住内心的‘存在’。”

这个想法带着林凡特有的、将抽象理念付诸具象器物的风格。

陈砚清思考了片刻,点了点头:“理论可行。玉材提供物理保护与部分情绪隔绝,木心提供积极稳定的情绪锚点。复合结构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需要我提供具体的结构力学分析和能量场耦合模型吗?”

林凡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忍不住笑了:“陈教授,这是做‘佩’,不是造火箭。感觉更重要。玉壳要多厚,木心嵌多深,雕什么纹路能更好地引导和稳固那种‘定’的感觉……这些,得靠手,靠心,去‘掂量’。”

他用了“掂量”这个词,一个无法被量化的、属于手艺人的直觉。

陈砚清沉默了一下,似乎是在理解这种超越数据的工作方式。最终,他选择了尊重:“明白了。你是‘主工程师’,我负责提供材料数据支持与效果监测。”

分工既定,两人立刻行动起来。

陈砚清动用他的资源,很快找来了适合雕刻的玉工工具和必要的辅助材料,并对玉石和木心进行了更精密的扫描,确保林凡在雕刻时能避开内部潜在的绺裂。

林凡则净手焚香(虽然陈砚清对此举的有效性表示需要数据验证,但并未阻止),将状态调整到修复重要文物时的专注与虔诚。他没有画详细的设计图,只是用炭笔在玉石皮壳上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一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