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扶苏没记错的话,从辽宫中逃出来的贵人阿菩曾经说过,辽国的太子残暴无度,她的兄子都命丧于此人之手。而在扶苏的记忆里,这位太子就是未来的天祚帝,也是导致辽国国力一落千丈的罪魁祸首。但他现在还未登基,辽国,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日子怎样呢?
扶苏决定去打探一番。
打探的人选除了阿菩外,还有一人,正是在边关兢兢业业地走私着马匹的王安石。他都做起了走私生意,肯定能联系到不少所谓“道上”的人,后者在辽国皆有自己消息来源。
扶苏便回到了宫中。
在回宫的路上,他还在想,好端端的一个千古名相,隐姓埋名在边关做着生意,是否太大材小用了点。回宫后一问仁宗,后者立刻笑出声来:“你以为朕没这样想过?王介甫可是朕钦点的状元,只比你早三年呢。”
“朕也写信,问要不要皇城司派人接管,他回京做点别的。你猜介甫怎么着?他说只要有益大宋之事就没有不光彩的。还说与辽人斗其乐无穷呢。”
扶苏:“好吧,他心态还怪好的。”
转念一想,好像也不奇怪?这不正是“人言不足恤”的拗相公本色么?而且,能想出“市易法”这种脑洞大的改革法门,他肯定对如何跟辽人做生意很有心得。
既然人家愿意,扶苏也心安理得了起来。
“官家呀,那你能不能帮我问问王大人,现在十六州那边的百姓生活得如何?对大宋有什么看法?特别是冬季保暖的方面。”
下一刻,一只温暖的大手盖上头顶:“又想出什么鬼点子?”
“只是个想法……官家,你说,我们能不能像辽国走私马一样,把棉花走私到那边去?”
扶苏掰着指头:“要是十六州的百姓会买我们的棉花,给官府的税收就少了,他们的衙门也就变穷。再编几个故事,派人传一传,民心也会向着我们这边儿。”
“要是棉花被辽人发现了呢?”
“走私嘛,老百姓都有默契的。没那么快暴露的。但纸肯定包不住火,等辽国的官府真的发现过来那一天……”
扶苏顿了一下:“咱们的战马,不也养得差不多了么。”
那只大手立刻覆盖过来,把扶苏的头顶揉得乱蓬蓬的。官家止不住地喟叹:“真是谁来了都算不过你。”
“嘿嘿。我不也是大宋子民
。
“朕等会儿立刻休书一封,让王卿帮你仔细打听一番。官家说完正事后,表情松了下来,不自觉带上几份哀怨:“只是,肃儿啊,你为何光对百姓们上心,却见不到朕在前朝替你舌战群儒呢?
他说的是**事件的余波。它并未如想象一般销声匿迹,反而随着扶苏“劝农使的官衔和国子监的文会更加热闹了。平均每天早朝就有一个言官站出来,说他率性恣睢、轻纵官员的。还说这是**之相。
仁宗又不能掀开马甲,说朕宠自己儿子,你们管得着吗?只能唾面自干,好不憋屈。
关于这事,扶苏亦有所耳闻。
“锵锵!他从袖袋里掏出一本书:“我这不是帮官家分忧解难了么?
“这就是你在文会上,邀请在座士子同修的新书?
扶苏开文会的事,京中俱有所耳闻。但好事者打听来打听去,既没听说三元大发神威,也没打听出他出丑的传闻。大家唯一知晓的,就是三元邀请在座学子士人写文章,共撰一本文集出来。当时还有许多人暗暗骂他招数歹毒,拿自己的名声分给他人,好收买人心。
这不,满座没一个愿意骂他的。
至于文集的内容是什么,包括仁宗在内也不知情。他好奇地翻开第一页,赫然是雕版印出的“目录两个大字,目录之下罗列着“范纯仁“苏轼和诸多参与文集的学子的大名,和各自文章的标题。每篇文章最后都缀着一个数字作为页码。
仁宗赞了一声:“这倒是新奇。
不过他早就对自家儿子的突发奇想见怪不怪。目录的创新只是其中不起眼的那个。随机翻开一篇文章看了两眼,仁宗绽开了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不错,倒是要看看那帮子言官读了此书,还有什么可说?
“只是委屈了肃儿你。他叹气道:“旁人只知道棉花一物经由你之手推广。却不知它原是由你发现的。
仁宗在心中暗暗称量了一番:若要恩赏,成王的身份再往上一步便是东宫,肃儿定不愿意。三元呢,初授为劝农使已是破格,官位再往上提便是木秀于林,反是在害他,更不可取。
扶苏却毫不在意地晃了晃脑袋:“没关系啊,这有什么的。
他是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委屈啊。棉花不是他种的,也不是他弹的、织的。占了个历史挂的便宜认出来了而已。
“还觉得王介甫奇怪
呢。仁宗定定瞧了小豆丁许久,忽然释然地笑了:“你不和他也是一个想法么?
扶苏:“呃?
他刚想说“那不一样,人家是真名士我只是历史挂,仔细想了想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还真是。扶苏一本正经地说:“可能是因为思想觉悟高的人,想法都差不多吧。
-
次日,紫宸殿。
朝上最近风平浪静,宇内既无突发灾厄,边关亦万事太平。清平盛世气象,言官就成了跳得最高的人。
仁宗今日惯例性问过国事,得到了“无本启奏的回答之后,御史台和谏官那一片就隐隐骚动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在决定该由谁登台唱戏。仁宗却懒得理他们之间的眉眼官司:“众卿家无事,朕却有事。
“朕今日偶得一文集,甚悦之。诸位不妨一同品鉴一番?
“微臣斗胆问官家,可是赵小三元领国子监、太学学子共集的?
仁宗颔首:“正是。
紫宸殿内俱是一片哗然。又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赵小三元到底给官家灌什么**汤了?特殊待遇和破格任用就算了,连他出本书都要亲自站台?还是在早朝的严肃场合。
除了富弼、欧阳修两个知情人外,就连其余的新政派官员,有的都流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虽然知道三元郎是他们一系的人,但这,是不是太过了?
台谏那边更是像打了鸡血般,铆足了劲要酣畅淋漓地再谏一场。
“多说无益,这文集朕为何中意,你们看了就知道了。仁宗在大家愕然的眼神中,命令内侍分发起了文集,保证大殿上人手一本:“诸卿请看吧。
“……
无论是单纯好奇的,还是看赵三元不顺眼的都埋头看了起来。大殿中一时只有哗哗的声响。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人猛地抬头,比发觉官家偏重三元时的神情不知惊愕了多少倍,近乎震撼了:“官家,这文集中所写之物是真的么?
官家故意装不懂:“爱卿说的是?
“自然是这白如柳絮,轻似浮萍,织成衣物却能让人寒冬中也能暖如春日的棉花啊!官家,莫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