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云州,就是扶苏私下派阿菩和皇城司接济衣食的那个云州。有人**了。
往年的辽国天公不作美时,也不是没有遭过白灾,汉民们贮存的粮食也没少克扣。但汉人们多少有点自己在游牧民族治下是“二等公民”的自觉,都乖乖上交。偶有抵抗,最终也会屈从于军队的**。
但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我原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
直到做了盗马贼的生意,成为宋国利益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再后来天寒地冻之际被接济了棉衣和土豆,云州的百姓方才知道,原来与自己一墙之隔的大宋百姓过得那么好。
想也知道,倘若不是宋朝百姓人人冬天都土豆吃、有衣服穿,他们的官府会大发善心接济邻国的百姓吗?
不,至少人家的官府还会接济近邻呢。再想想自己的呢?只会层层向下盘剥。又因为辽国实行“南北分治、以南制南”的制度,被任命的汉人官员们为了对耶律家表忠心,盘剥得更狠上三分,云州百姓的日子更难捱。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云州的百姓们没有读过扶苏“百姓有权选择能让他们幸福的官府”之惊世高论,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起初,是某个村子愤然反抗,农村青壮带着镰刀和锄头掀翻了衙门。后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乡里去,不少村庄都蠢蠢欲动。在成功案例的鼓舞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付诸行动,几乎一个州都沦陷了。
只有少数几个靠北的镇子,因为宋朝的接济程度不深,土豆和原有的粮食只将将足够他们过冬,不够他们有力气攻上县城。这几个地方官又提早得到消息,派人提前驻守,才成了少数的幸存者。
但他们在“沦陷区”的虎视眈眈下,彼此都成了孤岛,朝不保夕。地方官只能日求夜求,盼着朝廷援军的到来。
……没等到辽的援军,倒是等到宋的了。
早在云州**的消息传入京中,扶苏就立刻入宫,匆匆赶到了垂拱殿。官家、范相公、狄将军早就等在那儿,集体朝门外看去,仿佛是专门等着他似的。
扶苏自觉迟到,还怪不好意思的。告罪了一声之后:“你们商量得怎么样了?”
官家说:“还得看肃儿你。”
“我么?”扶苏摸了摸鼻子:“我当然是主张趁火**,派兵攻入云州,收编军队了。
”
他话音刚落殿中众人都集体松了口气。官家大手一挥:“那就依肃儿所言去做吧。狄卿这次你来领兵。”
扶苏:“?”
他微妙地察觉到一丝怪异。
“官家、师父、狄大人在我来之前你们之前没商量过吗?”
什么叫“那就听我所言”?
“自然是商量过的。”范仲淹说:“官家、老夫、狄将军都赞成趁虚而入掌握云州。只是担心殿下你还有后手怕坏了你的计划。”
“咳。”扶苏心虚地说:“我倒没有什么计划。我的计划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看不懂的梦里摇父皇。
“再说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那云州百姓自发送上门来焉有不要之理?”
“殿下您未免太过谦虚了。”范仲淹明显表示不信:“派皇城司与宋军前去慰问的是您登报写文章的亦是您。”
他后半句话没说出口但已经很明显了:都算准云州人会**了这叫作走一步看一步?你唬你师父呢!
扶苏:“呃我可以解释的。”
慰问救济云州是事先设想好的没错啦但写文章完全是被王安石套路的!至于云州百姓会**真的在扶苏的意料之外。他原本只打算培养一州的二五仔的……
但范仲淹的语气坚若磐石、斩钉截铁再看狄青和官家也明显不信。为了讨论氛围的和谐扶苏只能含泪接下高帽子戴上:“好吧确实在我的意料之中。”
官家闻言微微一笑唇角俱是数不尽的欣慰与自豪。虽然在关于十六州的事务上
狄青:“是。”
扶苏嘱咐道:“狄将军你千万温柔些。”
狄青无奈地应声:“是。”
当朝太子和实权武将当着天子的面讨论起治军的细节这在无论哪一朝都是天大忌讳一桩。但在垂拱殿它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像树上长出了叶子一样。
……真是不可思议但狄青已经习惯了。
至少他看上去不会大惊小怪。
“还有。”扶苏意有所指:“听闻云州物产丰富你届时派兵到处看看。说不定能挖到像棉花、土豆之内的东西呢?”
听到“棉花”“土豆”几个字狄青立刻紧绷脸色严肃地拱手称“是”。他怎么会不知道
呢?云州作为辽宋边界,守备森严。然而就是这两样东西,在云州百姓的心口上生生凿开两道口子。使民心化作滚滚的洪流,冲垮了泥土石头制成的堤坝。
他一定会无比认真。努力寻找的。
至此万事俱备,只等狄青凯旋的东风。而况在场之人都知道,这是场几乎必胜的战役。未经武装的农人在军事化管理的士兵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给予他们过冬物资的宋军呢。他们真的会升起反抗的心思吗?
可以说,云州已经一半收入大宋了。
狄青和范仲淹都纷纷提出了告辞。一个是去准备征发军队。另一个则提前布置起云州并入领土后的准备了。偌大空旷的垂拱殿,转瞬间只剩下父子两人。
“没想到,竟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夺回十六州其一。”仁宗背着手感叹:“朕若能见到列祖列宗,也算对他们有交代了。”
“这才哪到哪。”扶苏说。
如果光拿到云州就算有交代,那他苦心孤诣派王安石走私的北境马、辛苦推广的土豆棉花、还有写的《求知报》都算什么?好多根本没派上用场呢!
仁宗听着儿子的豪言壮语,心情极好地笑了一声。他看了扶苏半晌,忽然脱口而出:“待到来年征伐之日,朕就禅位于肃儿,如何?”
扶苏:“……”
扶苏:“…………”
他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极为惊恐:不是啊,官家,你怎么就突发奇思妙想了啊?突然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您……皇帝做得不开心了?谁惹您了不成?”扶苏旁敲侧击地问道。
他也只能想到这一个答案。哪个皇帝当得爽爽的会主动退居太上皇啊?可仁宗一直表现得很正常,难道是……因为自己?
至于官家是因他手中权力过重、左右朝堂,刻意敲打的念头只在扶苏的脑海中飘过一瞬。然后立刻就被否了,不可能,绝不可能。
扶苏愿意用自己八年的父子情表示,官家,他绝不是那种人。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啊!
也许因为扶苏面上的纠结太明显,官家绷紧的嘴角微微松开,不吝给儿子解惑:“朕只是在想,他年盖棺论定、群臣礼议之时,朕岂不是会抢了肃儿你的功劳么?”
扶苏长长地“哦”了一声:原来是因为这个……不,这个原因也很不正常啊!
就因为他现在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做出什么功绩都得算在官家头
上。官家怕抢了他好听的谥号庙号,所以决定自己退位,让儿子主政?
扶苏的小手掐了下眉心:“那官家你有没有想过呢,假设你现在就退位的话,得到的谥号会是什么呢?
官家沉吟了片刻:“是‘仁’吧?
和历史上分毫不差。
“这就是问题所在啊。官家你现在都已经是‘仁’了等到十六州收复之后就是文武双全,谥号不知道得有多好听呢。要是我继位了,第一份功绩就是收复十六州,‘武’的谥号肯定跑不了。
说到这里,扶苏打了个寒战:“汉武帝、魏武帝、唐武宗……我可吃不消。
官家哂然一笑:“那周武王呢?
扶苏哑口无言了一会儿,半天才说:“三代之治的事儿,和现在能一样么?
官家嘴上没说,心中却暗道:以肃儿现在的功绩而论,倘若他真的能收复旧土、再兴华夏,和三代的那些明君相比也不逊色什么了。
唔,可惜肃儿不爱听夸。
思及于此,官家又生出许多怅然来:也不知道后世会怎么给肃儿上谥号?修史书时又会如何赞美洋溢的呢?好想活到那时候一探究竟。可惜,注定只能想想了。
扶苏可不知道他爹想得这么远。见仁宗神色微微惆怅、闭口不言,以为他暂时被自己说服,放弃退位的想法了。他生怕迟则生变,一溜烟的也跑掉了。
目的地是,坤宁宫。
按理说扶苏今年已经八岁,早应该搬出坤宁去、独居一宫的。但宫里的孩子稀十分少,除了十岁的长公主妙悟、八岁的他以外只有苗才人四年前诞下的一胎,是一位皇女。
官家、曹皇后对独居闭口不提,宫中又没有一位太后坐镇,扶苏也对宋廷的规矩不甚了解,就稀里糊涂地住到了八岁。
要扶苏自己来说,他还是相当愿意的,没有那种一定要独居的执念。坤宁宫是皇后居所,吃穿用度都是顶好批。住在这里能时常看到娘娘、和她说说话,何乐而不为呢?
像是今日,扶苏就又回去了,顺便把云州**的事宜告知曹皇后。这是官家默许的,也是扶苏应分的。从那张舆图开始,她就为收复十六州出了许多的力气,合该有情报共享的待遇。
“云州**,‘平叛’之人狄将军?曹皇后重复了一遍,眼神闪着熠熠的光:“那这一州之地就要收入我大宋囊中了。
她做出了与朝廷要员相
小说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caixs◍com❁(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似的判断。
“肃儿,不愧是你。”
扶苏挠了挠头,来自母亲的夸奖他一向是很受用的。因为曹皇后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不会像苏轼那样用夸张的言辞让他难堪:“那你们之后是如何打算的?下一步呢?”
“下一步,娘娘是说……”
“辽帝。”曹皇后说。
“《澶渊之盟》以来,宋辽和平了许久,云州之变堪称这几十年最大变局。但它偏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肃儿,你说辽帝该如何应对呢。”
扶苏的眉心微微绷紧了。
若他是辽帝的话……面前总共也就三条路。
派兵平叛云州。在已知狄青的宋军驻扎的前提下相当于和宋国开战。
遣使启动和谈。等于撕毁《澶渊之盟》重启和谈,届时是谁给谁送岁币,送多少还未可知。
忍气吞声当成什么都没发生过。也就是字面意思。但很难保证这条路到底是胆小如鼠,还是卧薪尝胆。
扶苏率先断言道:“辽帝必不可能派兵攻打云州的。”
“哦?为什么呢。”
“西夏。”扶苏立刻回答:“辽国去岁和西夏打了一场,使得元气大伤,战果亦不足以说服群臣。他几年之内不会再发兵冒进了。”
“还有就是这场白灾。冬日里兵穷马困、行军困难。他们至少会忍气吞声到冬日结束的时候,至于那时,狄将军已经掌握了云州全境,优势在我。留给辽帝的选择不多了。”
曹皇后一脸恍惚受教的样子,却被扶苏毫不留情地揭穿:“娘娘,其实你也知道的,只是想考一考我吧?”
将门之后,能手搓舆图的人,连这点**素养都没有吗?扶苏才不信。
曹皇后“噗嗤”一笑,也懒得装了:“那肃儿你觉得,辽帝他会怎么选?”
说更新,记住域名caixs.com✝(请来才小
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扶苏蹙着眉尖儿,有点为难地说:“这我就不知道了。”
辽国的皇帝他了解实在不多。最多就知道最有名的几个,譬如天祚帝、耶律大石等等。这一届辽帝,官家和范公他们的评价是“挺正常的人”,说明他至少是个及格线水准的皇帝,会理性决策、不会意气用事。
那就排除他硬用兵的可能。至于是选择遣使和谈?还是忍气吞声?这就要根据皇帝本人的性格、朝中大臣的意见和综合国力来考量了。
就算是扶苏,也算不到千里之外去。
曹皇后点了点头,换了个问法:“那辽帝每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