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第120章

煤炭,古称为石涅、石炭,早在汉唐之际就留下了使用记录。但因为是矿藏的一种,地域性极强,许多人只以为它是传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其用途。

但好巧不巧,狄青是汾州西河人。

此地在后世名为山西省汾阳市,拥有极有名的霍西煤田。狄青的家不在煤田附近,但他是听说着此物长大的。有时候冬日极寒时,家中没柴烧,兄长还会去镇上买来几块,填充灶膛、生火做饭、供全家人取暖。

是以,狄青一听士兵提起“黑色燃烧石头”就明白了它是什么。反正把云州收入宋土已是唾手可得之事,他干脆放手给下面人,自己亲临传说中的村庄一探究竟。

狄青的心中隐有所感:或许发现了石炭,是比收复云州更有价值、也更让官家和太子殿下开心的事情。

他走得毫不迟疑。

这个发现了疑似石炭的村庄位于云州治下的怀仁县。它无名无姓,只因村人姓吴的最多,外人称其为“吴家村”。狄青骑着北边盗来的良驹后代,风风火火地赶到,也才花了一夜的时间。

那处支援救济的士兵们虽早有准备,但在村口见到狄青亲至,还是激动了一下:“将军,没想到您是亲自前来。”

狄青一伸手背,截住了伍长激动话头:“石炭在哪儿?速快带我去看。”

“是!”伍长立刻应道。他叫来个士兵吩咐几句,士兵匆匆地离去,过了一会儿又赶过来,身后坠着个老头:“这是村里的吴老汉,他来给我们指路。”

吴老汉看上去是个普通的农民,和狄青幼年的乡里乡邻没两样。皮肤黝黑干瘦,脸上手上沟壑遍布,腰背佝偻。

但狄青的戒心并未消减。他的手搭在腰间刀柄上,问向伍长:“此人什么来头?”

伍长张口:“他是村里的……”

却被吴老汉打断。只听见吴老汉用口音浓重的方言说了一长串。伍长和小兵都懵了。只有狄青因家乡靠近之故,连蒙带猜勉强听得懂一点。

这吴老汉说道,他乃是吴家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去岁家里喜逢添丁、又遭白灾。本就紧张的口粮全让官府征走了,全家被迫饿肚子,媳妇挤不出奶水,小孙子险些被饿死。

幸好有阿菩姑娘到了他们村,拿出土豆接济了他们。这才让一家人挨过了冬日。所以,村里人商量着**镇上的时候,他家大

儿子也带着镰刀一起去了。老汉自己听说宋军对石炭感兴趣,又挺身而出、愿意指路。

当听见吴老汉清楚地说出“阿菩姑娘”,狄青就知道,此人是奸细、或者包藏祸心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大宋救济、云州**都是突发的事件,辽国不可能提前知晓,更不会闲得没事安插什么奸细在偏远的乡间。

至于他是狂热爱辽者?那更不可能了。大宋的一万精兵还在云州境内呢。倘若主帅去了某地后杳无音信,成了哀兵的宋军是真的能让整个村子一夕消失的。寻常农人不会拿全家信命去赌。

狄青眨了下眼,露出眼皮下的刺青,青紫色刺字在脸上完整地张开了。

“带路吧。”他说。

狄青知道他这副模样格外可怕,训练军队时只要露出这副表情,一般就没人胆敢造次。他不是有意地吓唬人,只是习惯了该以谨慎为上。

果然,吴老汉浑身抖了一下,之后就一直瑟缩着身子,像个鹌鹑似地带路去了。他的脖颈宛如安了弹簧,路上不时扭过头去看狄青,一扭头就瑟缩一下子。

伍长悄悄地说:“还是得将军出手,让人一下就老实了。”

他们听说石炭的消息时,想要找人指路,这吴老汉第一个自告奋勇站出来,又瞪完了其他所有跃跃欲试之人。一看平时在村子里就不是省油的灯。偏偏他见了狄青,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半点不敢造次。

吴老汉把人领到村子附近的山坡上,往下指了指:“将军,就是这里。”

“啊,这……”

伍长和士兵即使见过露天煤田,也发出了吃惊的声音。本该是黄土地的地方,裸露着一片灰黑色,看上去没有一点儿生机。这真的能当成木柴烧吗?他们不禁想到。

但狄青的目光未曾波动。他先于吴老汉跳了下去,在裸露的煤田上抓一把碎屑,凑到鼻尖嗅闻。又捏着这把碎屑到了远处的土坡,从腰间掏出一把火折子,往那捧碎屑上一凑。

“呲——”

微不可闻的一声,明黄色的火火焰从黑色碎屑上汩汩地涌出来,照亮了一行人的脸庞。

狄青的眉头一扬:“果然是石炭。”

说罢他转身就要走,却发现吴老汉的眼神粘在了他腰间的火折子上移不开眼。对上他的眼神时连忙一缩,又讪讪一笑。

狄青也勾了下嘴角:吴老汉的做派令他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邻人们。他从腰间别下

火折子递给吴老汉:“起火的次数有限,省着点用。”

吴老汉像是被天降馅饼砸中,立刻千恩万谢了起来。他开心得牙龈都要露出来,忽然又想起什么似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将军,这里……我们不会要服徭役吧?”

他的脸上俱是懊悔,方才拿到火折子,跃跃欲试在乡人面前吹牛的热情无影无踪。早知道就不告诉大宋的官爷们石炭的……

“不会。”狄青说。

“呃?”吴老汉僵住了。

“不过大约会有人请你们来做工,有工钱的那种。”

狄青心里搁着天大的喜讯,面上还淡然,却已经坐不住了。没和吴老汉多说就匆匆离开了。伍长、随行的士兵们也紧随其后。回去的路上,伍长还有些不满地抱怨:“那老汉咋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这是伍长在《求知报》上学会的熟语,今天总算知道它该怎么用了。

狄青顿了一顿:“那人想的才是对的。做活给工钱的,也只有官家和太子殿下而已。”

他在做将军时,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士兵。他们身世各异。有家乡靠近海边的,只能做无穷尽晒盐的苦工。有家乡特产香覃的,贡品的份额摊派到村人头上,只能攀爬悬崖摘采……吴老汉的担忧其实并没有错。

前提是,他们的主君不是太子。

太子殿下是狄青见过最善待百姓之人。离奇的是,他明明从未深入过乡间。推广棉花时,他关心的是弹棉花、织棉布的工人们能不能穿上,让其恩师梅尧臣痛失了一个写“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机会。土豆就更不用说,大宋境内的丰产甚至能惠及数百里外的云州。

若他要开采石炭的话,会让吴老汉担心的事情发生吗?

狄青摇了摇头。

伍长则恍然大悟:“对哦。”

他也是乡里出身,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来汴京当兵混饭吃的。也就是这几年日子过太好了,吃饱穿暖还有书读了,竟然忘记了从前的日子是什么光景了。唉,真是不应该。

伍长甩了甩头:“那将军,咱们接下来怎么办?先去和大部队会合吗?”

狄青有点恨铁不成钢地看了他一眼:“急什么,待我把石炭的消息告知汴京。”

狄青一贯是以冷静谨慎、不苟言笑的面目示人、治军的。唯独这句话末上扬的尾音,透露了此刻雀跃的心情。

——

扶苏收到狄青的

音讯时,手中还有另一份未拆的信件——由鸿胪寺送来的,是辽国君主耶律宗真送来的国书。

辽国的反应比扶苏等人预计得快一点。明明还在遭受雪灾之苦,但辽帝已经听闻了云州的变动,没有派兵,但修书一则发来谴责了。

扶苏把两份信件同时夹在手上,抬头看向了官家:“您想先看哪一份?”

由狄青传来的,既然不是紧急军情,八成就是喜讯了。辽国的国书呢?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大片谴责的话。而且以辽国君臣的文化水平,学不会宋人的风雅委婉,俗称“拐着弯骂人”,言辞大约相当直白难听。

官家捋着须,沉吟了片刻:“先看辽国的国书吧。”

扶苏于是拆开了辽国的国书,递到了官家的手上。借着空隙他瞥了一眼,上面字迹……很不怎么样,甚至比不上刚八岁的自己工整。

他心中嘀咕了一句:呃,不会是辽帝自己写的吧?

官家则展开了国书,从头开始认真端详了起来。端详着端详着,他的眉毛也耷拉了,嘴角也绷紧了。看到最后竟然握紧信纸,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唉……”

瞧得扶苏的眉头直上扬:什么内容能让官家露出这样的表情啊?他好奇地踮脚,一边扒住官家的胳膊,试图一探究竟。

官家皱着一张脸,把信纸丢给他:“肃儿,你自己看吧……”

扶苏认真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表情也怪异了起来。不出所料,辽帝的国书中果然对宋军借机“侵入”云州表达了谴责。但既不是如扶苏所想一般难听直白,也并非后世的外交辞令般充满了假大空。

而是用一副兄长的口吻,痛斥“弟弟”为什么要背刺自己,置亲情于不顾,在边疆作乱。难道我们兄弟和平共处了几十年,真的要上演“郑伯克段于鄢”的人伦惨剧了吗?做哥哥的我实在于心不忍啊。

看得扶苏嘴角直抽。

他没猜错,这口吻,这笔迹,还真是辽帝耶律宗真亲笔写就的。

不过,扶苏总算能理解为什么仁宗会做出那副表情了。并非被虚假的、不存在的“兄弟情”所困扰,而是信中所说的《澶渊之盟》以来的几十年和平。

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得并不光彩,宋朝还落入下风,许诺了岁币……

“但这几十年来,辽宋边境果然再无战火吧?”扶苏轻声说道。

仁宗深深地叹息:“是啊。”

辽国在北边坐大

小说更新,记住域名caixs.com↑(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宛如卧榻鼾睡。但在践诺守信方面算得上极好的邻居。至少他约定了彼此和平就真的不再南下扰边。不像华夏之国往常的北边邻居一样协议照签、亲照和、边境照样骚扰。

扶苏不是土生土长的宋人自然觉得幽云十六州回归是自然之理。但对于仁宗和同时代的很多人来说几十年就是半辈子、乃至一辈子真要打破这安稳的平衡需要极强的魄力、和孤注一掷的勇气。

“这招真是太狠了。”扶苏嘟囔道。

“嗯?”仁宗回过神来:“肃儿你说谁?”

“我大伯!”

官家乃是真宗的独子扶苏本是没有亲大伯的。但结合刚才的国书上辽帝一口一个“弟弟”仁宗很快明白了过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仁宗大笑完过后安抚似地拍了拍扶苏的聪明头颅:“肃儿莫忧心阿爹方才不过是一时感慨罢了。”

他在心中暗暗反思了自己的失职:怎么能把动摇的一面展露给儿子呢。万一他觉得朕这个当爹的软弱可怎么办?不行!

为了给扶苏吃定心丸仁宗甚至主动见招拆招了起来:“这国书中只字未提辽国己身如何末尾虽用威胁接尾自比于郑伯却连个确切时日都未提及不过一句空话耳。”

要是真想夺回云州不该说句比如“来年定要你们好看”之类的狠话吗?

沦落到打感情牌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辽国此刻恐怕是左支右绌、凑不开手。去岁攻伐党项未果果然让他们元气大伤了。”

扶苏点头连连:“我也是这么想的。”

仁宗想说的就是他想说的。他还以为自家爹对着那信心软犹疑了想**利弊呢。谁知道他心中门清。

几十年的和平说没就没确实可惜。但辽国可不是完全像信中一般楚楚可怜。

“阿爹还记得庆历三年之事吗?”

庆历二年宋军西夏于西北僵持良久辽国袖手旁观。但那一年他们就狮子大开口提出了要大宋“增岁币”的要求否则就要倒向西夏。宋朝派出了富弼出使谈了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此事方才告一段落。

富弼也是因此一桩大功劳才没有因为新政失败被立刻贬黜出京等到了扶苏和仁宗达成协议后给他的官途强行续上一口。

扶苏对这一段记得很牢。

但官

家的关注点却完全跑偏了。他面露惊异之色,把自家好大儿打量了一遍:“原来肃儿你那时就能记事了,还记得这样牢……又为何要瞒着朕呢?

提及藏拙、拒绝东宫,扶苏永远是心虚、理亏的那个人。他乌溜溜的眼睛上下左右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